在学术交流行为中,学术共同体首先需要制订和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第一是内容层面的规范, 包括学术研究的内容原创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论证的可靠性和创新水平等;第二是伦理层面的规范, 其中心内容是科研道德或学术伦理;第三是技术层面的规范,包括论文的格式、符号的使用、注释的引用等。这三个层面彼此有一定的关联。学术交流规范是促进学术交流繁荣与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1], 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是科研合作及合著者署名。科研合作成为大科学时代的核心,合著论文的增多使得合作者日益关注署名权、署名顺序,依据署名、署名顺序的成果认定、绩效评价方式引发了许多学术不端行为[2]。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使非常有名望的科学家更有可能被认定取得了特定的学术贡献,而没有成名的科学家的贡献则会被抑制[3]。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学术共同体开始关注作者在学术成果中的实际贡献,并试图通过学术期刊作者贡献声明体现个体的价值。在国际出版组织的推动下,作者贡献声明成为学术交流规范体系的一部分,学术期刊从提倡鼓励到强制性要求标注作者贡献声明,作者从不受限制的说明到采用作者贡献要素词表,作者贡献声明逐渐走向标准化、制度化。作者贡献声明规范为什么产生,具有怎样的功能? 作者贡献声明的实施现状如何? 作者贡献声明贡献要素是否建立了词表? 作者贡献声明规范是否融入学术评价系统? 基于此,本文将系统梳理作者贡献声明规范的产生与功能、研究与实践,并对完善作者贡献声明规范提出建议。
一、作者贡献声明规范的产生与作用
(一)作者贡献声明规范的产生
1.署名制度危机
现代科学交流规范产生了署名制度[4],其核心功能是承认研究者的学术贡献[5],从而帮助作者获 得职业发展的资本与学术声誉。在承认作者贡献的基础上,署名制度衍生出其他功能,如促进学术交 流,使作者对研究成果承担内容质量、学术规范、出版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小科学时代以个体研究模式为主,以作者模式为基础的署名制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6]。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专业分工日益细化、交叉学科迅速发展、大科学装置的共享利用促使科学研究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多机构多作者署名的现象逐渐普遍。根据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者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STM) 2018 年的报告,全球近 2 /3 的论文作者来自多个机构; Scopus 平均每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从 1996 年的 3.2 人增加到 2015 年的 4.4 人; “超级作者”论文数量增加,比如 2015 年《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篇文章列出了 5154 名作者[7]。署名人数的增加对作者署名模式产生了挑战,引发了关于作者署名资格、作者署名顺序的讨论。对于 “谁能成为作者”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是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对作者身份的界定: (1) 对论文的研究概念或设计,对研究数据的获取、分析或解释作出重大贡献; (2) 起草重要的知识内容或认真修改论文; (3) 确定论文的最终版本; (4) 同意对论文的研究工作承担责任,确保研究工作的正确 性[8]。其核心是要求作者对研究成果作出实质性贡献,但现实中不当署名的现象频频产生。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 (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 列举了常见的不当署名的现象: (1) 捉刀署名( Ghost Authorship) ,一种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的职业作者,另一种是对研究项目作出重大贡献但未被列为作者的人; (2) 馈赠署名( Gift Authors) ,一种是被列为作者但未对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通常为课 题组或者部门负责人) ,另一种是互赠署名从而增 加研究成果数量[9]。关于作者署名顺序,ICMJE 没 有给出具体的意见,认为应由作者协商决定。论文 合作者数量的增多以及基于作者顺序的评价体系容 易引起关于作者署名顺序的争议与纠纷。
我国也关注了由不当署名引发的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署名的政策,其中强调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10],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论文发表署名管理,对论文无实质学术贡献仍然“挂名”的,依规严肃追究责任[11]。作为我国国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建设,在加强署名管理方面,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于 2018 年 4 月发布了《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对论文署名资格、署名排序、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数量、利益冲突披露、署名机构、署名作者责任等进行提醒,强调署名作者对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贡献、按照贡献程度确定署名排序[12]。由此可以看出,突出作者贡献是解决署名制度危机的有效手段。
2. 作者贡献声明规范
为应对署名滥用行为,学术出版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倡导作者贡献声明,即发表的文章中除了作者署名与致谢应包括作者贡献声明[13],在投稿或论文中声明每位署名作者具体都作了怎样的贡献,实现作者贡献与责任的结合以及作者贡献与署名顺序的分离。首次提出这一想法的是《美国医学会杂志》 (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副 主 编 Drummond Rennie。1997 年 Rennie 等[4]提出要明确披露每位作者的贡献,对研究有贡献的人应成为贡献者而非作者,需要对相应的贡献负责。此后,主要的生物医学期刊如《柳叶刀》( The Lancet) 以及世界顶级科技期刊《自然》( Nature) [14] 都采用了作者贡献声明的方式规范作者署名、明确作者贡献,并逐步实现了对作者贡献声明提交时间与方式、表现形式、贡献要素的规范[15]。
2014 年信息管理标准研究推进联盟( Consortia Advancing Standards in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CASRAI) 提出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贡献角色分类表 CRediT( 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 ,旨在通过规范化的贡献词表明确合著论文中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CRediT 最初是针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与物理学进行开发与测试,调查对象为 Nature、Science、eLife 等期刊以及 PLoS 系列期刊和 Elsevier 旗下期刊的 1200 名通信作者,如今 CRediT 已经包括 14 个贡献角色,如表 1 所示[16],其适用范围已向多领域拓展。国外有 33 个出版商、超过 10600 种学术期刊采用了 CRediT 分类法,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的出版集团如 BMJ、Cell Press、Sage、Springer Nature [17]。科技论文的合著者若在投稿时使用 ScholarOne 或者 Editorial Manager 系统,可以通过“作者和机构”步骤中的“提供 CRediT 贡献”链接,直接进入相应的 CRediT 分 类[18],CRediT 也适用于论文致谢中所提及的人员, 并且一个参与者可以承担多项贡献角色,一项贡献角色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参与者承担,方法是将贡 献的级别分为“主要的”“相等的”或“次要的”,能够有效解决同一署名位置共同作者的贡献分配问题。
CRediT 规范化的贡献分类词表为作者贡献的量化创造了条件,有学者提出将 CRediT 嵌入作者元数据,与作者身份唯一标识符( 即 ORCID) 结合使用,通过与机器可读的元数据集合的关联、分析、挖掘、检索,跟踪跨期刊、时间的作者贡献,提升作者贡献的透明度。通过作者信息的深入挖掘,更深层次地揭示科学活动本身的规律。未来,将 CRediT 纳入元数据还需在期刊、组织和社群之间开发通用的架构和标准[19]。
表 1 CRediT 贡献角色分类
(二)作者贡献声明规范的作用
作者贡献声明明确了作者对学术研究的具体贡献与责任。在宏观的科研环境层面,作者贡献声明规范对于不当署名、署名纠纷等学术不端问题具有抑制作用,对于加强学术规范、完善科研绩效评价具有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学术交流系统的参与主体层面,作者贡献声明规范具有以下潜在优势。(1) 对于科研人员,为不同类型的研究贡献提供可见性,能够提升大型团队中科研人员的认可度;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激励作者积极发表其创新成果。(2) 对于读者,易于识别潜在的合作者和研究合作网络,提升学术交流效率。(3) 对于学术期刊,识别潜在的审稿人和科研人才。(4) 对于科研管理机构,有利于建立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科研评价体系,使用更全面、更细致的方法对科研成果与科研人员进行评估;持续跟踪受资助者的科研成果与贡献能力,制定有效的资助政策[16]。在开放科学研究时代,随着贡献要素词表的建立与元数据互操作的实现,作者贡献声明将为揭示科学发展规律提供新的思路。
二、作者贡献声明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一)作者贡献声明实施情况
张闪闪等[15]对 Nature Index 纳入的 68 种期刊进行调研,发现国际上综合类与医学类期刊要求提供作者贡献声明的比例较高。Resnik 等[20]通过调研 600 种期刊的作者政策,发现生物医学和社会人文学科期刊对作者贡献声明的利用率更高。CRediT 使作者贡献声明在国外学术出版领域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Maruic' 等[21]调研了 1462 位医学期刊作者对 3 种作者贡献声明格式( 分别为开放式、 基于 11 种贡献要素、基于 ICMJE 作者定义) 的看法,发现第 3 种格式更能使作者署名符合 ICMJE 的标准。Ivani等[22]通过分析 Croatian Medical Journal 期刊上 461 位作者填写的不同类型作者贡献量表的结果,认为 5 级量表的披露格式更有利于揭示作者贡献。国内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应增设作者贡献声明,从而增强期刊的可信赖度,减少不规范署名,避免作者的利益冲突[23-26]。学界通过网站调研与统计来阐述国内期刊标注作者贡献声 明的情况。孟美任等[27]于 2015 年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1 年版) 》收录的 1985 种期刊分类抽样 401 种期刊进行调查,发现中文学术期刊中只有少数期刊著有作者贡献声明。徐文华等[2] 以 2017—2018 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 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发现 1229 种期刊中仅有 2.6% ( 32 /1229) 的 期刊注有作者贡献声明,其中中文期刊的占比为 0.19%( 2 /1028) ,英文期刊的占比为 14.93% ( 30 / 201) 。
国内外学术出版界、科研人员已经认识到作者贡献声明的意义。国外主要为生物医学类期刊采用作者贡献声明且广泛利用 CRediT,与国际期刊编辑规范接轨。学界也逐渐关注作者贡献披露格式的规范性,从简单的贡献要素罗列向量化贡献权重转变。国内主要为图情类和医学类期刊采用作者贡献声明,但数量较少,对于实施作者贡献声明还缺乏足够 的认知和完善的标注方法。
(二)作者贡献要素
作者贡献要素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规律,科研规范、科学逻辑的相通性以及不同学科范式下研究方法、重点、任务的差异决定了贡献要素的构成兼具一般性与特殊性。
国外学者主要从 3 个层面开展作者贡献要素的研究:(1) ICMJE 作者署名标准。(2) 基于 CRediT 贡献者角色分类词表,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分工在 CRediT 基础上建立贡献要素集。Zhang 等[28]抽取了 PubMed 和 PLoS 中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论文的作者贡献数据,通过数据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合并贡献者角色,增加了统计分析设计、实验协调,最终提出了适用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的贡献元素集合 CRediT -RCT。Matarese 等[29]认为 CRediT 忽视了未署名的但作出实际贡献的研究人 员,提出了技术支持、翻译与编辑论文的贡献要素。(3) 通过作者访谈、实证研究确定贡献要素。Bhopal 等[30]访谈了 66 位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得到了 17 个贡献要素,包含研究设计、提供研究思路、数据支持、获得研究资助、文献综述、研究负责人、编程、数据验证等。Malicˇki 等[31] 通过开放式问答调研了 2009—2010 年 1425 位在 Croatian Medical Journal 发文的研究人员对署名标准的看法,结果显示文献检索、项目负责人、项目协调、项目监督、行政后勤支持、论文翻译、数据收集、提供临床与操作经验、科学顾问应被列为作者。国内张闪闪和顾立平[15]调研国外的 2 种综合性和 8 种医学类期刊的作者贡献声明,提出了作者贡献的 21 种要素,结合科学社会学理论的“三视角”以及核心层、中间层、最外层“三层 次”,构建了反映科研生命周期的作者贡献声明三维框架图。张闪闪和洪凌子[32]进一步提出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智能化的作者贡献要素的获取及抽取的方法,从而建立受控词表,形成机器自动识别的贡献要素。国内对于贡献要素尚未有广泛的调研,缺少标准与规范。
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于此,构思与设计、研究方法、调查与实验、数据分析、撰写与修订论文、最终论文核准、项目管理、资金获取已成为一般性的贡献要素。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下支持完成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验证、管理、分析、长期保存等贡献被重视。当前主要从科学研究流程出发,立足于科研分工的细化建设贡献要素集合。
(三)作者贡献与署名顺序关系
当前依据署名顺序开展作者评价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作者贡献与署名顺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学界对此展开了讨论。Maru2i'c等[33]研究了 Croatian Medical Journal ( CMJ ) 期刊 1999—2000 年 114 篇论文的作者贡献,证明了小规模医学期刊第一作者 贡献较大,更可能满足 ICMJE 的作者标准。Larivière 等[34]以 87002 篇文章的作者贡献声明为例,发现作者贡献与署名顺序之间呈 U 型分布,即第一作者和末位作者的贡献最大。Sauermann 等[35]以 PLoS ONE 2007—2011 年刊载的 12000 篇论文为例,发现第一作者主要贡献为进行实验、分析数据、 撰写论文,在大合作团队中以署名顺序判断作者贡献的方法可靠性较低。崔林蔚等[36]以《图书情报工作》2015—2016 年刊载论文中标注的作者贡献声明为例,对作者署名次序与作者贡献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第一作者起决定性作用,作者署名位置越靠后,其贡献越分散。丁敬达等[37]分析比较了图情领域 3 种期刊中作者贡献分布与署名次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作者在“提出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核心要素上表现突出,可以据此赋予更大的贡献要素权重。张梦莹等[38]对图情与医学两个学科作者贡献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并考察署名位置的影响,提出在科研评价时应考虑学科特性,分别对不同的作者贡献赋予不同的权重,弥补仅通过署名位置进行科研评价的缺陷。张闪闪等[32]提出通过分析署名位置贡献要素、同等贡献作者署名顺序、 专家访谈建立作者贡献声明要素与作者署名顺序之间关系框架。
该主题研究成果证明了署名顺序在大团队合作中不能客观地反映作者的实际贡献,强调了提供作者贡献声明的重要作用。在特定的学科领域署名顺序与作者贡献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署名顺序与贡献要素分布之间存在规律,这为根据署名顺序确定贡献要素权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四)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作者贡献
张闪闪[39]从作者数量、作者位置、论文角度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作者贡献权重的计算方法,认为当前的算法缺乏客观性与区分度,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内容分析法分别设置权重,共同形 成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贡献权重值,从而提出一种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作者贡献权重值的算法。丁敬达等[40]以 PLoS ONE 刊载的 21 篇合著论文为例,基 于 CRediT 作者贡献声明和作者贡献要素权重、贡献要素作者参与度等指标,以矩阵的思想构建合著者贡献测度方法,但该研究将不同贡献要素的重要程度同等对待。
作者贡献声明为作者贡献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作者数量等情况下的贡献大小、贡献权重的研究。
三、完善作者贡献声明规范的建议
(一)明确作者贡献声明标注规范
科学研究依托于特定类型的社会结构,维护科学研究正常运转的学术规范体系也随着研究范式的转变不断拓展。作者贡献声明为解决大科学时代团队合作者署名顺序、学术评价、科学奖励分配问题提供了选择,成为学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生物医学类期刊要求标注作者贡献声明的政策较为明确,其他类别期刊中有相同要求的期刊数量占比较低;国内只有少数期刊要求标注作者贡献声明。许多出版机构采用了机器可读的分类系统 CRediT, 认可 14 种类型的贡献并对贡献进行量化。学术期刊应充分认识作者贡献声明在促进科研合作与完善科学评价的作用,建立作者贡献声明标注规范,明确作者贡献声明标注的时间、位置、格式、内容。采用作者贡献声明后,可通过通信作者审查的方式,即由通信作者确定每位作者的贡献并承担责任,其他作者以个人邮箱的方式向期刊提供声明,表明自己阅读过文章并同意贡献的认定。未来还需要国际出版组织制定标准,杜绝作者贡献声明的滥用[41]。
(二)建立分学科的作者贡献要素词表
作者贡献要素体现了对作者贡献的认定,因此贡献要素需要反映特定学科领域研究的完整过程, 覆盖研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更细粒度来看, 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过程,作者贡献要素不仅要从科学研究的流程,还要从具体的知识贡献来说明,例如作者对研究概念的创新性、方法的创新性、工作时长上作出的贡献等。CRediT 为建立贡献要素词表提供了较好的模板,可在此基础上调研期刊出版伦理政策、不同署名顺序作者贡献要素分布,深入思考作者的具体知识贡献,针对特定的学科领域建立规范的贡献要素词表。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将贡献要素词表嵌入到投审稿系统中,为作者自动分配贡献者角色。通过作者贡献要素词表关联、互操作建立索引系统,为拓展作者评价维度、探究人才成长规律提供数据支撑。
(三)建立基于作者贡献声明的科研评价体系
大规模科学研究数量的迅速增长,可能会降低科研人员的显示度,朱克曼注意到,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社会组织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具有合作性,而且有时是错综复杂地组织起来的,个人履行角色的可见性被降低了[3]。例如在高能物理领域论文的 合著者数量多则成百上千人,署名作者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因此无法体现个人贡献的区分度。在此情况下,署名的评价功能具有缺陷,作者贡献声明为明确作者的实际贡献、开展科研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作者贡献要素词表建立后,哪个贡献的重要程度更大即贡献要素的权重分配问题随之而来。当前作者贡献声明没有区分同等贡献级别以及不同贡献要素对论文研究的重要程度,未来可根据不同署名顺序贡献要素分布、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构建标准的贡献要素权重集合,根据贡献的类型、内容、大小建立三维贡献要素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作者贡献评价算法,为科研管理部门和资助机构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转自研究与方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