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已有许多专门的教材和著作进行了介绍。这里结合笔者的认识和感悟,提出几条写作社会研究论文的基本原则。为便于表达,将其概括为“五讲”,即“讲故事”、讲逻辑、讲证据、讲道理、“讲人话”。
(一)“讲故事”
“讲故事”只是一种比喻,一种从传播、交流的角度对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表述过程所进行的概括,而不是真的像作家写小说那样去“讲故事”。这种“讲故事”的含义指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研究论文在写作上应该像“讲故事”一样,既要有中心、主线,也要有开头、结尾和过程。同时,这种“讲故事”的要求不仅意味着论文的写作要去回答读者心目中许多的“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论文的写作应该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之所以用“讲故事”来比喻,是因为学术论文的表达有一点与文学家、剧作家是相同的,即要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和结论,要让读者愿意“听”,容易“听”,要“引人入胜”。当然,社会研究者“讲故事”的目的与文学家、剧作家不同。因此,他们“讲故事”的方法与文学家、艺术家也有些不太一样。文学家、剧作家“讲故事”是希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描写来吸引人,来表达人类情感、人生经历以及人生感悟,所以他们要用文学的语言、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而社会研究者“讲故事”的目的,是要清楚明确地表达社会研究的结果、结论和发现,即是希望通过“故事”来展现社会现象相互之间的共变关系或因果关系,展示社会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因此,他们要用另一种学术语言,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表现。
由于不同的社会研究涉及的主题、研究的对象、探讨的内容以及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因而表达研究结果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社会研究者“讲故事”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来说,研究者“讲故事”的方式既可以是开门见山地平铺直叙,也可以是先尾后头进行倒叙。尤其是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论文之间,在以描述为主与以解释为主的论文之间,研究者“讲故事”的方式和方法更是有着较大的差别。
举例来说,定量研究论文“讲故事”的方式一般是先从大的背景写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一步一步地聚焦到研究的中心问题上来;然后由研究的中心问题引出前人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及其发现,再在总结前人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或不足的基础上,导出自己的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的研究设计,继而通过具体展示和分析按照这一研究设计所得出的各种结果,来回答研究一开始提出的中心问题;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讨论来达到同前人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对话,或者引申出探讨这一问题或相关问题的各种启示,以增进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而定性研究论文“讲故事”的方式则与定量研究论文有较大的不同。研究者更经常地是从特定的、微观的、具体的和局部的社会现实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出研究所关注的问题;然后通过一点一点地展示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实例、材料、证据,来一层一层地展开分析和探讨;最后从这些具体的、特殊的现象中,总结出、归纳出、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概念、理论,达到在更广泛、更一般的层面对所研究的现象或事物的理解。
要讲好一个“故事”,就要对“故事”的引出、发展、结局等有好的构思。写社会研究论文同样如此。写论文的直接目的是表达研究的结果,其核心其实就是回答“我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然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告诉读者“我研究了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值得研究”“前人对这个问题已有什么样的结果和不足”“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等一系列问题。一篇合格的论文,就应该是一个讲得很圆满的故事。如果将论文每个部分的要点顺序相连,就可以是一个简明扼要、有头有尾的“故事梗概”。
(二)讲逻辑
逻辑是人类思维的规则,也是人们进行推理的规则。实验研究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强有力工具,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好地揭示和证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在社会研究中,不仅从问题到答案的论述过程需要符合逻辑。在撰写社会研究论文、表达社会研究结果的时候,同样需要符合逻辑。论文表达的逻辑集中体现在论文的结构上。要准确地表达研究的结论,特别是要让读者心服口服地接受研究的结论,就必须按照正确回答社会研究的问题所必须依据的逻辑以及由这种逻辑所决定的论文结构来表达。按照这种具有逻辑性的论文结构,论文的表达就会更有力量。而一旦破坏了这种结构,也就破坏了论文表达的内在逻辑。
社会学者彭玉生教授在《“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一文中,对论文表达的基本结构及其背后的逻辑进行了分析说明。一篇论文之所以要按照“洋八股”那样的结构来安排,是因为这种结构是由社会研究论文正确表达社会研究结果的内在逻辑要求所决定的。这也是后来有学者在关于如何写论文的几点感悟中,第一点感悟就是这种“‘学术八股’的逻辑”的原因。
当然,用上述的“洋八股”来概括和说明社会研究论文的一般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这种对论文结构的概括总体上只是偏重于建立在演绎逻辑基础上的验证性定量研究,即这八个要素的总结,主要是建立在解释性定量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主要适用于那些遵循演绎推理的逻辑、对理论命题和假设进行验证的定量研究。而对于定性研究的论文以及描述性定量研究的论文来说,其结构及其基本要素就会与“洋八股”式的结构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的结构以及不同的构成要素背后的内在逻辑自然也就不一样。
从大的方面看,不同的社会研究论文,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往往遵循着两种不同的内在逻辑:一种是从抽象的理论命题到经验的观察验证的演绎逻辑;另一种是从经验的观察中提炼出理论解释的归纳逻辑。前述“洋八股”式的论文结构,遵循的就是第一种逻辑,即从一般性的、抽象的理论命题出发,通过操作化和对经验观察所得资料的定量分析来验证理论命题。而定性研究的论文结构以及描述性定量研究的论文结构,则主要遵循的是第二种逻辑,即从对具体的、特殊的现象的经验描述开始,经过归纳和经验概括,或者得出有关总体特征的描述,或者抽象出新的概念,或者提出新的理论解释。而要写好社会研究的论文,就要依据这两种内在逻辑来组织和安排论文的结构。通过将符合逻辑要求的各个要素连接成一个整体,十分自然地、环环相扣地把读者从最初的问题一步步地引向最终的结论。
(三)讲证据
一篇合格的社会研究论文,除了要有正确的内在逻辑作支撑外,还需要有另一个同样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的支撑,这个构成元素就是证据。如同法律上认定一个人有罪或无罪不仅要依据法律条文,还要依靠证据一样;社会研究者要得出某种研究结论或观点,不仅需要依靠正确的逻辑推导,同时也需要依靠经验证据的支持。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都会去收集各种经验资料。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种经验资料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实际上,研究者收集经验资料的目的是从对经验资料的分析中得出回答研究问题的结果。而各种经验资料的作用,就是作为支持社会研究所得出的各种结论的客观证据。
当然,研究者在社会研究中所收集的各种经验资料,与他们在撰写研究论文中所使用的证据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社会研究中所收集的各种经验资料只是形成研究证据的基础和基本材料。撰写社会研究论文中所用到的证据,则是经过研究者系统整理或分析后所形成的有针对性的,用以表达特定结果,能支持、说明或验证研究结论的资料。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社会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通常只是构成证据的“原材料”,只有经过研究者的“加工处理”它们才可能成为论文中的证据;二是社会研究论文中所用的证据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它们要为特定的研究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而“讲证据”的原则,就是要在明确社会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与论文写作中所使用的证据之间关系和区别的基础上,更好地将资料变成证据,更好地运用证据去支持研究的结论和观点,更好地用证据去回答研究的问题。它要求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对所给出的每一个答案,所得到的每一个结论,所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要拿出具体的证据。
许多不熟练的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正是往往由于只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或观点,而不注意同时提供支持这一结论或观点的证据,导致其论文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强调“讲证据”的原则,就是要在社会研究论文的写作中,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实践中一个有益的做法是:每当我们准备在论文中提出一个观点或者写下一个结论、一个论断的时候,都习惯性地先替读者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你怎么知道是这样?你的证据是什么?
(四)讲道理
现实中许多研究者在写论文时,最不缺的常常就是“道理”。在他们看来,这种“道理”就是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许多论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我认为”“我觉得”这样一类词语开头的句子。然而,本文提出的这种“讲道理”的要求中所说的“道理”,并不是研究者纯粹凭主观地分析、推断、估计,甚至猜想所得出的观点或看法,而是指研究者对研究所得到的经验结果所做出的解释和说明。
我们可以分别从整体的层面和局部的层面来理解这种“讲道理”的含义。从整体的层面看,“讲道理”的含义是指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要讲出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如何回答了研究所提出的中心问题的。因此,这种“讲道理”的过程显然离不开经验证据和推导逻辑这两方面的要素。也可以说,研究者要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通过很好地表述研究的经验证据和研究的内在逻辑,来讲述研究结论是如何在这种证据和逻辑的支持下顺利获得并很好地回答了研究所提出的中心问题。从局部的层面看,“讲道理”的含义主要指的是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对研究得出的每一个具体结果所进行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对于研究中所得到的许多回答“是什么”的具体结果所进行的解释和说明。由于这种解释和说明在许多情况下又都是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所以这种“讲道理”就是在对每一项具体的“是什么”,给出“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会如此”的解释和说明。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种对具体结果的解释和说明(即对“为什么如此”的回答)是作者根据现有结果做出的,通常并没有经过在其他场景、其他对象、其他范围中的验证。所以,研究者在进行这种“讲道理”的时候,即在论文中对现有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特别是下结论或提出观点时,一定要留有余地,千万不能过于武断地直接下结论或提观点。一个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所作出的解释、所作出的判断、所提出的观点、所下的结论前面加上“或许是”“可能是”这样一类的词语。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讲人话”
这里的“讲人话”主要涉及社会研究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语言是撰写社会研究论文的基本工具,也是研究者表达研究结果、结论和思想观点的基本工具。正确使用语言,也是社会研究论文写作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之所以将“讲人话”作为社会研究论文写作中的一条原则,是笔者在20多年前参加费孝通先生90华诞庆典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时,聆听费老的讲话所得到的启示。费老当时在讲话中批评他的一个学生写文章“不讲人话”,只是在生硬地套用或卖弄西方学者的一些理论概念和名词。费老提到,我们写文章“要讲人话”“讲人听得懂的话”。费老的教导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理解写论文要“讲人话”呢?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费老所指出的不能生硬地、不切实际地套用甚至是卖弄一些新名词、新概念,而要采用明白的、“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以外,“讲人话”还包含下面几层含义。
首先,“讲人话”是指写论文时要使用学术界通用的语言,即这里的“人”指的是学术界的同行。因为我们写作论文的目的是用来与同行进行交流,是向学术界同行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发现。而学术界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对所有学者表达研究结果和研究发现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有着一套自己的规范要求。比如对于概念的使用,要确切、无歧义;对结果的陈述,要客观、平实等。其次,“讲人话”也是指写论文时要使用符合表达规范的语言。语言是研究者用来表明研究结果和研究发现,表达作者意图和思想的工具。而语言的使用本身有着它自身的规范要求,无论是语法结构,还是遣词造句,都有着一套固定的、成熟的规范。社会研究论文的作者,在语言使用方面,也要按照这种表达规范的要求来写作,以便于读者能够顺利读懂和看懂研究论文。最后,“讲人话”还指要尽可能以一种与读者平等的姿态来进行写作,尽可能采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既不要高高在上、故作高深,采用晦涩的、自创的概念或提法来故弄玄虚;也不要哗众取宠、堆砌辞藻,以及使用一些“假大空”的、生搬硬套的语言。特别是由于社会研究所具有的科学性要求,在研究结果的语言表达上还要体现出研究者“价值中立”的态度,尽可能保持语言表达的客观性,尽可能“用事实说话”。
转自有闲的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