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与写作顺序
2024/7/11 18:08:02 阅读:230 发布者:
论文的标题可以说是一篇论文的脸面,标题起得好,会产生画龙点睛之效。编辑和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论文的标题,一个标题的好坏可以决定稿件的发表率。如何撰写一个通过率高的论文标题呢?下面从标题的结构要素、行动顺序两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
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有四个,分别是论文主题、问题、方法、答案(结论)。主题即论文的研究方向;问题是疑问或富有新意的创新点;方法是指论文中用的研究方法;答案是指论文的结论。以是否呈现论文观点角度来看,标题可分为描述性标题与观点性标题,描述性标题一般包括前两个要素或前三个要素,观点性标题则有四个要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写两个要素是什么样,写三个要素是什么样。以《“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为例,其中主题要素是“雾霾”,问题要素是“雾霾治理效果”。我们大部分人写论文都会具备这两个要素。但很多人会缺失第三个结构要素——方法。例如《“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通过该标题,编辑或读者可知作者将从什么角度分析雾霾治理效果,文章属于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
一般情况下,期刊论文标题写到三要素即可。因为大部分期刊对论文标题的要素就是如此。但有些期刊对论文标题的要求更高一些,需要我们用观点性标题,即具备四个要素。此外,我们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发表,因此应该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比如怎么做才能更加吸引审稿人或编辑。从这一角度来说,论文标题也需要具备四个要素。例如,《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和前两个标题相比,增加了“政治性蓝天”一词,即标题的答案要素。
当然,不同期刊对标题偏好不同,四要素并非一定比两要素好,作者需考虑不同期刊的偏好,再确定标题。但我们建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先把四个要素写全,其原因有二:第一,很多人写标题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什么,自然也就没有答案,更无法总结出如“政治性蓝天”这样的答案要素,因此从写作角度来说,完整规范的标题写作训练是有必要的;第二,日常写作中,作者通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论文,缺少可比性,但编辑在审稿中看到的是同一研究主题下各种不同的论文,他需要从中选择更好的。因此,《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明显更吸引他。也许有些期刊不喜欢观点性标题,但作者的目的是让标题起到吸引编辑的效果,投稿成功后再做修改也不迟。反过来说,如果选择《“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作为标题,那么这篇论文很可能无法在上百篇论文中脱颖而出。
二、主题、问题、选题、标题的行动顺序
接下来从先后顺序来理解一下主题、问题、选题、标题之间的关系。主题可理解为研究方向,以《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为例,研究方向是“雾霾”。主题确定后接下来要寻找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有可能是疑问,也可能是富有新意的切入点,如“雾霾治理效果”。选题就是全文的逻辑框架,包括研究方法、谋篇布局、二级三级小标题等等。选题完成后就进入到了写作与修改环节,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选题和初稿会变成定稿,定稿最后提炼为标题,即效果总结,如“政治性蓝天”。其实,整个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从选题到标题的变化过程,也是写作与修改的过程。换句话说,论文写作与修改的过程,就是把选题放大成论文,再从一篇论文缩小成标题的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保险起见,我们提倡起四要素标题。因为四要素标题更吸引编辑、审稿人和读者的注意,可以增加论文的通过率。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众多的稿件中,编辑可以一眼发现我们的稿件,从而顺利发表。因此对标题的结构要素进行充分理解,有助于我们提高论文的通过率。
转自支点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