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科性
学术论文的学科性,突出地体现在它从研究的问题到研究的目标以及最终的结论都与某一特定的学科密切相关,而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工作问题研究文章,与感想、体会一类文章,与教材、讲义式文章,与理论宣传文章,与报道、介绍性学术综述等不同。其指学术论文的语言一般使用的是学科、专业术语,说行话。如: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认识与实践、形而上学、辩证法等;文学中的题材、体裁、人物、形象、意象、性格、典型、情节、细节、叙事、抒情、描写等。
1.2 创新性
创新是学术论文最重要的特质,是学术论文价值最集中的体现。没有创新点,就不能算作学术论文。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现、提出前人尚未研究过的新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问题新是科学研究工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提出、研究一个有价值的新学术问题,是学术研究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根本保证。如:20 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等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字,从而开始了对它们的辨认、研究,进而以之为据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开创了甲骨学这一门重要学科。另一方面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推进已有研究。如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教授 认为“ 诗坛兴衰与经济相长相消,经济繁荣导致唐诗繁荣” 。中央电大学员鲁希才对此观点表示质疑,他著文《试论创作自由在唐诗繁荣发展中的地位——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 经济繁荣说”商榷》提出:唐诗发展繁荣,创作自由是其中主导性原因,提出了与专家学者不同的新观点,受到广泛关注。
1.3 科学性
1.3.1
分析问题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有理论、事实根据
所谓有理论根据即是说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武器;同时所谓理论武器还包括各学科、专业的具体理论,以及宪法、法律、党和国家文件及国际法、国际公约等。所谓有事实根据,是指分析问题要坚持以客观事实(包括现实的、历史的 事实)说话,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1.3.2
征引资料全面、准确、可靠
所谓全面,并非把搜集到的资料一一罗列,也不是随便挑选事例、玩弄事实,而是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及其联系中把握事实,征引典型的资料,做到不为我所用,不失之片面。所谓准确,是指引用时要准确把握资料的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忠实原文原意,不掐头去尾,不歪曲原意,并避免引文文字的差错。所谓可靠,是指引用资料时要善于辨别资料的真伪,选用最真实的资料,选用第一手资料。
1.3.3
无知识性差错
凡论文涉及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技、教育、人物、年代、统计数据等等均应准确无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美的历程》的初版本曾被有关专家指出100多处知识方 面的硬伤错误,这对其学术价值影响极大。
牢记学术论文选题
2.1 价值性原则
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择的课题要具有社会价值、实践意义;二是选择的课题 要具有科学价值、学术意义。
2.1.1
选择的课题应有社会价值、实践意义
选择有社会价值、实践意义的课题,重要的是要使选取的课题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总目标相一致。根据不同的学科和研究的不同问题,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实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的服务,可产生即时的、明显的社会效益;一种是间接的服务,其社会现实价值是潜在的、长远的。前者需要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探索研究并解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其观点、结论被党和政府采纳,作为制定政策与决策的依据或参考,直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此类以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问题为主。后者则直接面向学科建设,主要研究基础理论、各学科史的问题,通过对学科问题的研究解决,起到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2.1.2
选择的课题应有科学价值、学术意义
所谓科学价值,主要是指选择研究的问题能对学科的建设、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有自身的传统,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选取具有学术价值的课题,最根本的是选择具有学术创新意义的课题。所谓创新意义,在学术论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提出新问题;完善、补充前人的观点、理论;否定纠正前人某一结论、成说;发掘、提供新的资料;采用新的角度方法,作出新的论证;运用已有理论研究解决社会和学科发展中的迫切问题。
2.2可行性原则
选择的课题要难易、大小适中。确定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要贪图轻便,选择一个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好高骛远,贪大贪深,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毫无基 础和准备、没有什么体会和兴趣的题目。选择有条件完成的课题。需要作者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选择的课题要与个人的能力特点相适应。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科研能力结构并不相同。选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一个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优势和特长的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二是选择的课题要与个人兴趣相一致。兴趣对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转化为人们对某一问题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促进产生克服一切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巨大动力。兴趣也是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和情绪状态,产生思维飞跃的重要前提条件。三是考虑其他必要的条件。如:获取必要文献资料的条件、完成课题的时间条件、导师的指导条件等。
掌握本学科学术史与最新研究进展
3.掌握本学科学术史与最新研究进展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态趋势。必须对自己研究领域里前人的成果了如指掌,才有可能选准符合自身实际的有价值的课题,也才可能避免选题重复,从而形成创造性成果。其路径有五:一是坚持连续阅读本学科、本专业及相邻学科、专业,尤其是自己研究方向所涉的最新专著和重要(核心)期刊,以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进展;二是坚持阅读各种文摘报刊,尤其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各有关专辑等二次文献,了解本学科及相邻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信息;三是关注重要学术会议研讨的问题及进展,及时阅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种学术会议的报导、综述,以及各有关专业年鉴、手册等;四是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课题指南,明确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切与需求;五是主动与同行交流,多向自己的导师、老师请教,这是了解本专业动态信息十分重要且便捷的途径。
善于发掘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4.善于发掘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资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自然科学研究主要靠实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大多依靠文献资料。能否积累和掌握较丰富的文献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否成功。搜集、积累资料,贵在全面、系统。与自己观点相佐的资料,甚至论敌的材料,往往可以启发论者提出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证。反面资料可促使论者反驳对方论点、论据、论证,有破有立,增强 论文的说服力。在搜阅、积累资料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我们现在已有了先进的技术,具有更为良好的条件手段,尤其是中国知网等为快速、准确、全面搜阅报刊资料、学位论文等各种文献提供了便利。当前应特别注意的是,要重视深入调查研究、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所谓第一手资料是指研究对象的材料,研究观察的记录,实验或调查统计所得数据、图表,亲自采集的样品、标本等。
增强质疑,批判意识,积极参加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5.增强质疑、批判意识,积极参加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怀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批判是突破思维定势与思维惯性的关键,也是引发学术新见的重要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学术论文,首先应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已有成果,吸取其精华,同时又不能就此满足。要发现前人、他人研究的不完善甚至疏漏错误之处,就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大胆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成果。事实上,学术史上许多不朽之作,都是由怀疑前人已有的结论入手,从而抓住了问题,找到了症结,深化或超越了前人研究,推动了学术理论的发展。
转自义萌微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