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发表论文的写作要点

2024/7/5 14:18:16  阅读:99 发布者:

1.有说服力、有颜值的论文摘要!

Ø 提供介绍性背景信息,引出你的目标陈述。最好用1-3句话让读者知道你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Ø 概括你所研究项目的基本设计,过度的细节并不需要,但是你应该简短地陈述使用的主要技术。

Ø 清楚描述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在结尾处提供尽量详尽的细节。

Ø 简洁陈述结论并避免夸大,在文稿的结尾写一句与项目相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意义的话,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你的研究的重要性。

Ø 对你的摘要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让你的文稿更高端、更出彩。

2.规范、明了的稿件格式!

Ø 查看期刊的投稿指南,以确定正确的参考文献引用格式。

Ø 确保在正文中引用的文献,确实列在所附的参考文献当中;如果使用编号引用格式,要按正确的顺序。

Ø 最好能通过PubMedGoogle Scholar核实参考文献,这样能确保所有的参考文献信息都准确无误。

Ø 通篇使用统一字体。每一部分的标题要确保有明确、清晰和一致的层次结构。用分页符而不是段落空行分隔文稿的不同部分。

3.“高清无码的论文图表!

Ø 图片最好保证高分辨率。

Ø 保证文稿里的所有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相同。

Ø 不要把多个图像合并在一个区域里。

Ø 图像中的任何特定特征不得被加强、隐藏、移动、删除或添加。

Ø 调节亮度、平衡或对比度是可以的,但是只有整个图像统一调节才行。且,每个像素应该线性调节。

4.措辞严谨、结构明朗的文稿语言!

Ø 句子有明确的主语和动词。

Ø  平行结构句式,系列中的每一个语项都有相似的语法结构。

Ø  使用主谓明确的干短句,尽量避免一个句子中出现多个从句和短语。

Ø  去除不必要的逗号,使句子读起来更清楚。

论文发表指南

●  一定要先了解清楚自己学校保研加分政策和自己的需求确定是不是要发论文、发哪类论文。

●   核心期刊(四级)以上几乎很难发上去,四级的也要有老师指导、挂名成功率才能高一些。所以没有核心期刊论文也没关系,老师们大多都了解。

●   对于普刊(五级六级),能加分的话发一篇还是不错的。如果不会,可以给小编发私信,小编帮您哦!

●   如果不能加分但想在面试的时候拿出来说增加点实力也是可以的,每个学校对待普刊的态度不同,最好提前打听清楚。

●   论文准备从写作到发表一般的周期都在3-6个月,所以你一定要准备充裕的时间。

按照期刊要求修改稿件格式

论文结构与框架,选题固然重要,但是论文格式也异常重要。很多核心期刊编辑每天面对上百稿件,基本直接刷掉那些不符合格式的,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就算是你写的再好,也是没用的。形式与面子有时候起到关键作用,一篇符合本刊物格式的论文,给编辑老师清新,不烦躁的感觉,所以写论文既然浪费那么长时间了,再花些时间规范一下格式也是应该的。

投核心期刊不能急

核心期刊,只要是那些比较正规的刊物,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它们的审稿体系一般都是非常完善的,稿件审理都会按照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步骤进行,时间为一个半到三个月之间,部分积压过多的刊物可能达到四个月或者半年,而且很多核心期刊的编辑并非天天上班,往往一星期的某一天去上班,所以你投稿的时机也会决定审稿的时间。另外你的论文是否有新意,是否正对本刊物的口味,国内审稿专家是否广泛,你的论文的审稿专家是否与该编辑部有联系,都会影响审稿时间。看到很多同学投稿一两个星期,就着急的要命,就恨不得立即收到用稿通知,这其实不是好现象。

较长时间没回复要查稿

核心期刊投稿两个半月后,如果没有消息,那就可以直接打电话问编辑部老师的审稿情况了。很多核心期刊因为论文太多,即使你的论文外审有了结果,也不会及时通知你,所以你就要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主动询问进展情况,千万不要不管不问,很多粗心的编辑部就算是录稿了,也不会告诉你结果。当然有些核心期刊也相当不负责任,有些使用网上投稿系统的编辑部,投稿后,一直显示初审状态,其实编辑们往往一个月,甚至数个月根本就不会去看一眼,这种情况下,作者最好十天内看到仍然是未收稿状态,直接给编辑部打电话,询问到底是通过邮箱投稿,还是网上系统投稿,给予提醒。

图片

不想写论文了怎么办

我猜,每个学者都有过不想写论文的时候,就像每个人都有不想起床的时候,每个士兵都有不想训练的时候,每个演员都有不想登台的时候

我自己是个躁动不安的人,心态上。在我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过的一句话:人类弱,而又不安分…” 我的躁动为我做学术的路带来过好多困扰,其中辛苦简直不胜枚举。我甚至因此严重怀疑过我也许不适合做学术。

由于不想干活、不想工作而又非得完成任务,我读博期间自我挣扎的同时也莫名其妙地读了不少心理学、管理学和self-help的书来寻找出路。而今想来,也算是种未可期待的缘分。冯唐谈他爸,说他从来安静从容离佛很近,然而因为自己没经历过拧巴和挣扎所以也渡不了人;我于是安慰自己说正是因为我自己拧巴过才能更理解别人的拧巴和诊视别人成长的不易。谁让世间万物总好坏相生, 祸福相依。

下面是一些我自己治疗不想写论文症的方法,零零散散的写出来,一半用于抵抗生活,一般用于纪念。我们都是肉身做的人,都避不开喜怒哀乐、贪嗔痴慢。面对写论文,有如面对写报告开会见客户做汇报写总结谈合同备考试结项目”….. 它们有时让我们兴奋,有时只是我们工作中稀松平常的一部分,有时则让我们头皮发硬。然而它们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入口。就这样看着它面对它的时候,就像打一场自己为自己设计的战役。打过去了回头看一定是场好戏。

有人说,不想工作是人反抗做奴隶的标志。随着年龄增长,你会逐渐认识到,即便遇到了自己最心爱的工作也偶尔会有不想工作的时候,that is ok。总有些特别牛的人可以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跳着舞去上班不是病,偶尔不想干活不算罪大恶极,自我苛责须慎用

干活的动力常来源于三类:一是对把事情做好的向往;二是对事情做不好的恐惧;三是单纯享受做这件事的快乐。第三点动力可遇不可求,不可偏执。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依靠一号或二号动力拖着走。二号动力会让人辛苦,身体里屯着压力,从头顶到脚底,对大脑、颈椎、神经都有坏处。然而每个人多少都需要依赖它,关键要学会balance。曾国藩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也是有用的力量。

你拖延症的病因是什么?

《我们都是拖拉斯基》(The Worrier’s Guide to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里把拖延分为不知道该怎么出手的决定拖延,和知道该怎么做而就是不想做的行动拖延。要治病先对症。拖延的病因常来源于焦虑,而焦虑又来源于:

自我怀疑

害怕失败

完美主义

害怕成功(what?!

低自我效能

困难与不确定性

讨厌工作

每种病因治疗不同。比如,完美主义症的人需要清除应该思想,练习接受不确定性;自我怀疑和害怕失败者需要识别扭曲的念头和审视恐惧的根源。——此书是心理学一大力作,有理有据,有细节有应对,建议常备身边,治疗拖延症的同时顺便更了解自己。

又一拖延症名书《拖拉一点也无妨》说拖延症可以利用: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列在纸上,从你最愿意做的事情做起,往最不想做的事情上移动。躲避写论文的动力说不定会促成你把欠下两个月的书单全看了。亲测有效。

写论文中遇到的瓶颈往往是福不是祸,冲过去就是好汉。曾国藩: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尔以后每日宜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再进再困,再熬再奋,极妙。想起村上春树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

什么都没有成长性思维重要。完成个论文不是终点,老板夸一句或贬一句不是目的,投稿被收被拒不是结局——这世间哪有绝对的终点和目的地?厉害的人看自己成长了多少而不是暂时拿到了什么。《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读完一遍又想读一遍。它谈如何改变对成功、失败、付出、努力的认识。既然没有终点站什么最重要?心流,此刻,mindfulness. (另推 by Thomas Sterner

两本关于写论文的书:

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by Wendy Laura Belcher:天天写,不间断,哪怕再忙,十二周也能写出一篇论文,有理有据。书里详细提供每周具体做什么怎么做的指导,据说有同事依次执行,12周真能写出文章。前几章尤其精华,值得每一个学术人阅读。

Writing Your Dissertation in Fifteen Minutes a Day: A Guide to Starting, Revising, and Finishing Your Doctoral Thesisby Joan Bolker。忙得没时间写毕业论文?作者说一天写十五分钟就可以。好处:1)每天都写所以避免单次写得时候花很久时间在记起思路上;2)每天都写所以无意识之间也会思考论文相关的事(比如跑步的时候想到一个新点子);3)一天15分钟是个即容易达到的目标,能促使人坐下来开始动笔,而一旦你有了启动能量,往往不止是写15分钟。

Prioritize, prioritize, prioritize。世界上的事情全在争抢你的注意力,除非花力气很难守住自己的主线。任务总是很多,新鲜事总层出不穷,美国博士生常被导师的项目、教课任务、其他论文争抢时间,忘记了只有写完毕业论文才能毕业。切记什么对你最重要,把你最宝贵的清醒时间多给针对自己的增值性活动。除了你为自己的时间做主,没人对你的时间负责。学会做减法,学会说不,找到自己的清醒时间

增值性活动:创造性的、对你学业或职业上升重要的,构建你核心能力和技能的活动(比如对博士生来说完成博士论文、发表论文, 构思和申请新的研究项目、参加研究方法的workshop和培训、教一门新课等等);维护性活动:工作中的一部分,不得不做但不能直接决定学业或职业发展的事情(比如整理差旅的报销收据、学校要求提交个人信息表格、写学校要求的评估材料等)。

采用自我实验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套路。自测早上写、晚上写、每天写、隔天写、集中写、分散写、多人写、单人写……的种种不同,逐渐摸索何种方式最适合你,如何安排计划最能坚持、最有效率、最不容易懈怠。这个过程无法通过别人替代,别人的方法不适合你。《The Productivity Project》的作者Chris Bailey是拿自己做实验的高手,用一整年时间系统测试了各种情况下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如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三个月,断网10天,完全跟外界隔绝10天,完全不做家务10天,完全不喝咖啡或任何饮料1个月等等)。他说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BPT—Biological Prime Time,并且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说一星期头不梳脸不洗任何家务不做的工作效果并没有提升;说每天即便用一分钟做冥想也对工作效率有好处;说自己每天每少睡1个小时,就失去了2个小时的工作力。

工作时间越长越好吗?《The Productivity Project》说研究表明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的人在三周以后跟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人的工作成果是一样的,原因是工作时间长的人的工作效率也会自动下降。另外,为了保持好的状态,作者说一定要留空闲时间给自己的大脑让它“wander around”,比如不带手机不听歌地出去散步。

在两个工作之间不断更换有可能能提高效率。比如写15分钟英文论文读15分钟中文书籍之类的,但效果会因人而异。更换工作内容的好处是让你跳脱出来,避免细节沉溺症。很多任务本身并没那么复杂,沉溺久了会丧失big picture,边际效率递减。工作中多休息也能起到跳脱出来的作用,哪怕每次休息只有一两分钟。另外,研究表明在deadline来临之前选择帮助别人的人会比选择完成自己任务的人更容易按时上交任务。同样的道理,你看见了别人的困难之后,自己的任务就不是那么大的事了。你如果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建议你读《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by Sendhil Mullainathan,效率低可能不是由于不够沉溺,而是由于过于沉溺。

别怕犯错,别怕被拒,别怕不适感。不适感次数跟成功率成正比,“A person’s success in life can be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uncomfortable conversations had.”Tim Ferriss in )。别怕老板不满意,别怕别人的批评,别怕期刊的rejection。你的每一个行动都比不行动更靠近成功。拒绝我需要是个完美researcher”的想法,这世界上没有不犯错、不被拒、不被批评的researcher.

文章要一鼓作气的写。数据收集到以后,别等别拖,把写作时间规划到calendar里面,雷打不动。写文章的战线拉的太长会解嗨,越往后越不想写,谈过太多次、想过太多次、present过太多次、meet 过太多次,像反复水洗过的油画,味道淡了兴奋感没了。 你如果现在不想写,就告诉自己,你现在遇见的困难如果拖到将来就会变成几倍于现在的困难,你现在的努力是在为将来的自己解决问题。

20 miles march(日行二十里原则)。20世纪初Roald AmundsenRobert Falcon Scott各带队伍去争取成为首个到达南极的人,Scott的队伍在好天气好状态下会加倍远行,坏天气坏状态下则止步不前;Amundsen则规定自己的队伍无论晴天雪天日行15-20英里,状态好也不多走,状态差也要达到目标。结果是日行20里的队伍最终走到了南极。(Jim Collins在《Great by Choice》里讲述的公司成长的重要原则)。日行二十里,风雪不误,你才不会依赖好状态而完成任务。

启动能量降到最低。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往往是需要较大的启动能量,一旦你把行动启动起来了就不需要什么能量了。比如坚持晨跑最困难是起床去穿上运动衣裤的时候,坚持弹吉他最困难的是去把吉他拿出来调好音,开始写论文最困难的是停止东看西看而去电脑前做好打开一个word文档的时候所以比较聪明的办法是要把开始一件重要任务所需的启动能量降到最低,比如想晨跑的人前一天晚上穿着跑步的衣服入睡并把跑步所需的各种物品准备好能拿起来就走;想练吉他的人把吉他放在卧室里能拿起来就弹;想写论文的人使用一台能快速启动文件的电脑并把论文文档永远打开中….别忽视启动能量的作用。相反,想克制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就增加它的启动能量,比如,把总忍不住看的app藏进一个又套一个的文件夹里而不是触手可及。(想不起来出处了

今天你计划了吗?不预则废,定计划时要使用SMART原则(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alistic, time-bound),计划定的太aggressive即便预了也会废。计划是需要逐渐调整的东西,调整之后就20 miles march,风雨无阻,觉得困难就当是刻意练习坚持力。

关于压力。一书说压力是好东西,研究发现人在某个阶段的压力大小和生活有意义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回想自己最有意义的人生阶段往往都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作者的研究发现压力本身并不会让人出现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但相信压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人怎确实会在压力下出现身体问题。相信压力是在帮身体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的人则不会有健康问题。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能力。面对困难时自我苛责往往加重拖延。自我同情的能力在人遇见挫折、逆境、灾难时也尤其重要。有研究显示,对离过婚的人在多久之后能走出伤痛状态的调查发现,最有助于帮人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能力不是乐观、毅力等品质,而是自我同情。如果你一直都用自我苛责来鞭策自己,试试看能不能换一种激励自己的方法,比如完成任务后的自我奖励。

论文一点通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