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主题不明确
确定研究主题是学位论文撰写的“第一步”,研究主题的确定需经历从发现问题到确定研究对象边界,再从确定研究对象边界到主题解释与意义反思,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确定研究主题不仅需要考虑其可研究性,还需考虑其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并综合自身研究能力调整选题的宽度与难度,“差评”论文研究主题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假设缺乏或不合理:
“研究假设随意”在二级节点中编码10次,表明部分论文随意提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研究假设,依据不充分,缺乏相关文献线索。
第二,研究对象不清晰:
它在二级节点中编码27次,主要包括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不清晰不突出,研究对象不符合题目的范围。
第三,论文题目不当:
“论文题目”在词频统计中出现383次,排在高频词的第4位。在文献编码中“论文题目不当”共编码72次,其中“论文选题不当”编码14次,“章节标题不当”编码58次。
第四,核心概念模糊:
核心概念是论文的“导向标”,界定核心概念的过程即明确研究主题方向的过程。在词频统计中,“概念”出现94次,排在高频词的第14 位。在文献编码中,“核心概念模糊”共编码67次,其中“概念界定模糊“编码41次,”偷换概念“编码26次。
二、逻辑结构混乱
清晰的逻辑结构是学位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而逻辑结构(包括顺序逻辑和层次逻辑)混乱是“差评”论文最主要的特点之一。“逻辑”在词频统计中出现 277次,排在高频词的第7位。在文献编码中“逻辑结构混乱”共编码288次,其中“顺序杂乱”编码59次,“层次逻辑凌乱”编码229次。值得注意的是“层次逻辑凌乱”编码次数,在所有二级节点中排第2位。
三、论证分析方法不当
论证分析即检验研究假设或观点是否合理的过程,观点论证需要恰当的理论基础、合适的研究方法、足够材料的支撑及严谨的论述分析。“论证”在词频统计中出现了375次,排在高频词的第5位。
“差评”论文论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论证方法失当
方法是研究过程中的“利刃”,它既是逻辑推理的需要,也是结果论证的需要。“研究方法”在词频统计中出现了449次,排在高频词的第2位,“研究方法失当”共编码141次。
“差评”论文方法失当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在文章引言中随意罗列多个研究方法,但文中并未实际使用;二是不清楚具体研究方法的性质和使用范围,也不顾论文主题和内容的性质,随意选用研究方法。
例如,某篇差评论文的评阅意见是“采用文献研究法,本论文不是做文本解读,不可能实际也没有用此方法”;三是论证方法使用不当,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测量指标不合适、模型构建不合理、问卷设计粗糙、信效度问题等,方法使用错误则会导致文章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例如,评阅意见中有“实验方法存在明显问题,这些问题让人质疑该文中采用方法的可靠性”;四是论证方法单薄,突出表现为论证方法单一、验证过程缺乏科学性、方法典型性及综合性不够等。
第二,论证材料贫乏
“论证材料贫乏”共编码35次,具体表现为论文论证材料太少、缺乏一手数据或者论证材料陈旧、庞杂适切性不强等。
第三,论述分析浅显
“论述分析浅显”编码102次,表现为论文的理论分析不深入、未结合相关材料分析、论述偏离了文章论点以及论述缺乏归纳总结等问题。
第四,文献综述失范
“文献综述”在词频统计中出现101次,排在高频词的第14位。“综述缺乏条理性”编码50次,“文献评述不够”编码22次。文献综述失范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的论文中没有文献综述内容;二是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内容过于简单,应付了事,不能反映现有研究状况;三是文献综述偏离主题,与论文主题不符,或者把对实践发展现象的综述作为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四是有的论文单纯追求文献资料的堆砌,综述研究内容“多而杂乱”“多而宽泛”,没有针对性;五是有的文献综述“述多评少”,甚至“只述不评”。
四、结论不实与建议泛化
研究不仅需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还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实际指导性的、落地的建议。差评论文的“对策与建议”在高频词中排名第8位,共出现了266次,“结论”在词频统计中出现139次,排在高频词的第10位。在编码分析中“结论建议不实”共编码60次,包括二级节点“研究结论不实”38次,“对策建议泛化”22次。“差评”论文的对策建议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论文的研究结论凭空想象,缺乏足够证据,或结论与文章主题毫无联系,部分论文中摘要所提结论与文中结尾部分的结论完全不一致。
第二,大部分差评论文的对策建议没有与所论问题及原因形成相应的逻辑匹配,或者所提对策建议泛化,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实际价值。
五、写作不规范
所有“差评”学位论文都出现了严重的写作不规范问题。“写作规范”在词频统计中出现520次,排在高频词的第1位,是专家提及次数最多的词汇。“写作不规范”共编码473次,是评审专家所提意见最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语言表达不规范
编码84次,“语言表达”被评阅专家提及401次,排在高频词的第3位。表现为文中错别字太多、语言重复啰唆、语句不通说法不严谨等。
第二,目录、摘要及关键词等格式不规范
目录不规范表现为部分论文目录与著作目录混用或与文章标题不一致;摘要不规范表现为摘要未凝练出文章观点、与研究结论重复、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不对应等;关键词不规范表现为关键词缺失、关键词过长、关键词提取不准确等。
第三,参考文献和引文标注不规范
“引文标注不规范”编码122次,“参考文献”在词频统计中出现330次,排在高频词的第6位。有的作者未能区分注释和参考文献,分不清夹注和脚注,有的文中对引用文献内容引文不做或者只做少量注释。所有“差评”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引文注释格式都不规范。
第四,论文排版不规范
表现为图表编排不规范、表格未严格按照规定格式进行编排、页面排版不美观、页码混乱或缺少页码、字体错误、段落缩进错误等。例如,某评阅专家指出:“建议作者在Word中用全选模式,选取全文文字,然后选择字体。
六、写作态度不端正
写作态度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科研工作量不足;二是学术不端。“工作量不足”编码15次,“学术不端”编码8次。
论文“工作量不足”主要表现为文章内容单薄、前期准备不足及文章硬伤太多等方面。
论文“学术不端”既是不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表现,具体表现为随意伪造资料、篡改数据、抄袭同级别论文。例如,评阅专家提到该文“抄袭嫌疑:论文的访谈设计的文字内容以及课堂观察的文字几乎完全照抄了XXX的硕士论文第20页的内容,却没有提及该文献来源。对测试的描述在文字上仍然有XXX的影子”。又如,某位评阅专家提到:“对于XXX的相关研究具有抄袭XXX大学硕士生论文《XXX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重大嫌疑。”
七、创新性缺乏
一是内容缺乏新意,包括观点缺乏新意、研究方法缺乏新意。二是缺乏创新成果。
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创新”在高频词中排在第17位,共出现93次;“创新性问题”共编码47次,其中,“内容缺乏创新”38次,“缺乏创新成果”9次。
论文创新性缺乏:
一是内容缺乏新意,包括观点缺乏新意、研究方法缺乏新意。表现为一味依赖他人的研究思路、模仿他人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主题未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等。例如,专家评阅教育学文章提到:“文章创新不够表现在完全借鉴他人思路和方法,仅是利用现有的模型和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是缺乏创新成果。表现为工学及艺术学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缺乏新意、实用价值或艺术价值较低、博士研究生未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专家评阅室内设计相关文章提到:“对于XX网络咖啡厅设计的研究与提炼很不够,并且设计的新意不足。”
转自百川MBA论文指导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