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论文体制:先吃透,再创新
2024/7/4 17:45:01 阅读:95 发布者:
上世纪以来,特别是晚近三四十年,大学规模急剧扩大。在任何一个小方向,如果真的老老实实去穷尽文献,哪怕只是绕不过去的一些重要文献,也已经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了。但我们的论文体制就是这么设计的,按其理想状态,就是要吃透既有研究,然后作出一点点创新——所谓创新,就是相对于既有研究而言的。
吃透先前研究的首要理由是,已经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作了周全深刻的思考,我们可以先放下自己的想法,跟着他们走一遍,把基本的方向都探探明白,这样做比自己从零开始无序思考有效率得多。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大部分研究者都既不那么聪明也不那么勤奋,因此即便就“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言,读既有研究特别是大学者、经典著作也是最快最科学的方法。当然此时,“自己的看法”还没有自己的独特色彩,我们只是通过学习、接受他人的观点而使之变成了自己的看法。但这没什么不好,除非你关心的不是“观点”,而是“自己”。
吃透先前研究的第二个理由是,要把自己放入一个学术共同体之中。我们可能会觉得,根本不可能读完既有研究再创新,一方面是量大,另一方面是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别人的观点很难理解,自己的一些自认为有新意的看法别人都早已想到过,于是就陷入焦虑:按这套逻辑来,还有可能写出自己的研究吗?然后找一大堆理由,比如二流学者不值一提,比如重要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当传声筒,比如理解他人归根到底是不可能的,最后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开始自由联想自由发挥。结果是,一代代的“原创性”作品不断重复别人老早已经以高得多的水准处理过的观点。吃透先前的研究,才能真正作出有意义的贡献。没有人有义务关注一个尚未证明自己的研究者说了什么,去认真对待他的“独创”思考。把自己放入学术共同体,放入既有研究脉络之中,读者才能快速定位我们的研究,理解其可能的意义在哪里。
总之,重要的是“观点本身”而不是“自己的观点”。如果发现严格贯彻这套逻辑无法写出自己的独创研究,那就说明自己不是这块料,应该做些别的工作。这也没什么,大部分人都不是这块料。要求每个学生写论文、写有创新点的论文本就很荒谬。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人要把别人的书读懂就很难很难了。学术,特别是理论研究就是这么残酷。绝大部分人一辈子就是在努力把别人20多岁想出的观点想明白一点,再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至圣先师只有一个,绝大多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已。
我相信在一个小领域内吃透既有研究是可能的,虽然无可否认,这是很累很累的,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部分人在这一点上可能都没有做得很好。进而我认为,绝大部分人应该止步于理解、梳理,而不是写所谓具有创新性的论文。
转自有闲的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