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框架建构难点与技巧
1. Introduction
① 研究问题是什么, 即学术性、evidence-based的将某个问题概念化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social concern。
② 其他学者如何研究此问题(文献综述与分析)?
③ 这些学者观点呈现出什么特征?研究不足是什么?
④ 为此,该文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⑤ 此研究开展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⑥ 研究所采用什么方法?
【2. Theoretical framework——针对社科类、SSCI发表】
2. Method
⑦ 研究方法部分需要详细的阐述自己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的过程,使editor, reviewer和reader清楚的理解改变的分析方法使用。
⑧ Method 部分包括:使用该研究方法的意义;research design; data collection的过程;data analysis的过程,其中撰写中,作者需给予一定的文献支撑来legitimize 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者可模仿该领域学者的method 写作思路与技巧来develop 自己的研究方法。相对而言,method 写作相对比较简单
3. Result
⑨ 此处为自己研究结果的组织与呈现;主要侧重特征描述、表现以及原因机制探讨
4. Discussion
讨论部分写作同样具有一定的写作框架,包括
⑩ 研究结果总结
⑪ 与其他研究对比,异同之处
⑫ social implications, 包括policy agenda setting, 和实践指导
5. Strengthen and limitations
大部分文章撰写会呈现优点与不足,优缺点主要侧重理论建构(针对SSCI期刊)、研究方法的优点和数据收集的不足。具体写作需根据作者的研究设计
6. Conclusion
⑬ 简短的总结自己的文章的主要观点;非难点
以上6个Sections 为SSCI/SCI的大致写作框架与思路,入门者可按此思路来设计自己的文章结构。
二、仅仅掌握SCI期刊撰写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学会如何“逻辑性的撰写”SCI,此为难点,但同样具有技巧可寻
1. 但掌握SCI/SSCI的写作框架与思路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的SCI/SSCI写作中,逻辑性的撰写文章是十分重要的,且这是诸多撰写者所遇到的问题,且为诸多(S)SCI期刊编辑不送审而直接拒稿的原因。逻辑性的撰写文章十非常重要的
2. 逻辑性的撰写(S)SCI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逻辑,即需“一句话的表述”包含5W要素,即 谁“【Who】什么时间【when】 说 “【What】” in “【Which】” 方式, 以及 为什么会这么说【Why】。一句话撰写需包含这些who, when what which why,是 为了使得读者清楚地明白:作者讲述什么样的story. 但在实际写作中,笔者可衡量哪些W要素需要保留,哪些W需要删除,即笔者坚持 who argue what in which ways, as[ 解释Why] 。
具体列子如下(来自于Caphri工作室research proposal 的辅导案例中),
【案例1】
As the first country to break out the new epidemic situation and control it in an ideal way, China stands a very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world.
中文意思:因为中国是第一个爆发疫情的国家(A),并且快速的控制疫情(B),中国在世界上占据了特殊的位置(C)。
句子问题诊断:
1. 句子中,B和C具有逻辑因果关系,但A和C之间则不具备逻辑关系,因此A属于累赘,需删除。
2. 中国快速的控制疫情,由此在世界上占据特殊地位——此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很差的,需重新矫正逻辑关系。修改后如下,
中国快速的控制疫情的爆发,引起瞩目关注;同时,中国快速的的恢复经济,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地位。
因此,基于逻辑关系,此句子可修改为:
China managed the COVID-19 pandemic swiftly, and becomes the first major to recover from COVID-19 pandemic, playing a more critic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rade.
【案例2】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phones and online website, big data provides the potential bedrock for new urban knowledge to settle city problem.
中文翻译为:随着移动手机和网络网站的流行,大数据提为新城市知识供了基石来解决城市问题
问题诊断:
虽然我们能够大致明白作者在表达什么意思,但是中文翻译出来后感觉很晦涩难懂。此外,此句话的逻辑关系是混乱的。在不改变此句原有意思的基础上,按着逻辑因果关系,此句可叙事修改为如下,
移动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应用推动了大数据的涌现以及大数据分析学的盛行,为探讨城市相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
基于此,句子可修改为: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phones and social media platform has generated vast amounts of mobile data and promoted the prevalence of big data analytics, which provides a new academic perspective to deal with urban-related issues.
由此可知,句子写作需特别注重“因”和“果”关系的紧密和精确的论述。
英语写作的难点与技巧:词汇的准确性、句子的连贯性
诸多研究者撰写SCI 期刊用词不精确、句子连贯性不够,导致期刊退稿、或者不得不寻找润色公司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在提出技巧前,我们十分有必要来探讨词汇写作不精确、句子写作连贯性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实用的意见,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
问题:
英语用词不准确,表现为几个方面:1. 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喜欢中文直译成英文,导致撰写的内容只有中国人看的懂,非中国人看不懂,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直译没有语法错误,但是缺乏具体的语境,别外国人是看不懂的(此类可参考逻辑撰写的5W方式进行校正与构建语境):2. 撰写SCI时,喜欢查阅根据中文词典,来确定词汇的意思,这是写作的大忌;
句子写作连贯性差,句子写作过长、难以理解(即期刊标准的),表现为:1. 追求复杂词汇的使用,导致词汇准确性不足;2. 侧重撰写较长的句式,而非简单句,导致句子可读性差(“长句式撰写”为SCI期刊撰写的大忌);3.生硬的套用语法结构,导致句子可读性差
解决方案:
1. “Reading”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语感表达。长期的Reading 不仅有利于口语表达的提升,且有利于英语学术写作的提升。原因在于:在reading 中需留意文本的句式表达结构、词汇应用。诸多学者,如施一公强调长期reading 对提高英语撰写的重要性。reading, 有助于我们扩大词汇量和词汇的使用、替换,不在局限于初级词汇使用。比如,不在局限cause/result in/ lead to (导致、引起)的词汇使用,而是注重不同场合下的词汇替换与转换: cause,resulting in= stimulate/ fuel/ incite/spur/arose/elicit;长期的阅读就会理解 “想象”不仅为 image, 同样可为可”envision” 或”envision.
2. Reading 的开展需注重一些技巧:
reading 刊物选择:Reading侧重规范化的英语读物,如选择BBC、CNN网页新闻之类,原因在于,这些网站的英语表达比较native,且表示natural, 而非生硬的侧重语法结构。切勿选择由中国人编制的英语读物,具有很强的误导性甚至错误导向性。
Reading 精读方式:需有声朗读而非默读;需精读而非泛读,即需理解到每一个语法结构和精确的用词;遇到陌生词汇,请查阅英英词典、而非中英词典;
Reading时需做好笔记,需不断的积累词汇、句子以及语法结构的表达:并及时的回顾这些笔记(只做笔记而不回复与温习会随时忘记,无助于提升撰写能力)
期刊选择&投稿:
期刊选择较为重要,主要侧重一下标准
1. 期刊影响影子和分区,这是大多数人都会考虑的标准。研究者都会从最好期刊开始投
2. 期刊适合度选择:通过Google scholar 搜索接受此领域的文章的期刊,来确定合适期刊。所撰写的文章的scope 和范围是否适合期刊很重要,如何适合则会很容易进入到匿名审核中,如果不合适,就会被编辑desk reject, 虽然desk reject会很快1-2周,但同样浪费时间。因此,可通过Google scholar 搜索接受此领域的文章的期刊,来确定合适期刊列表,并按着列表进行投稿。
3. 确定所投的期刊后,可通过阅读此期刊相关的文章,并加大文献引用,并矫正自己文章的内容来强化与该期刊范畴的符合度,进而提高文章被接受的几率。
4. 确定期刊投稿到接受所需时长。此点较为关键:大致确定该期刊从投稿到接受所需的时间;有些期刊投稿所需1-4个月,而有些期刊投稿可能需要1-2年,甚至所需时间更长,因此投稿者需特别警惕。
转自SCI科研助力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