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报考、招考人数连年激增,生源自然是高度复杂,不仅地理上天南海北,而且专业上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跨专业读研就成了一个越来越常见的现象,而且数量和比例也是逐年提高。
跨专业读研主要有以下两类:
1、消极的、被迫的跨专业。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压力,倒逼着学历提升的紧迫性,很多专业的大学生为了尽快完成这一任务,往往会选择最快、最容易拿到学位证的专业进行对标和考取,而学科的匹配性和本硕专业的顺延性反而退居其次,从而客观上造成了跨专业;
2、积极的、能动的跨专业。大学生从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所形成的学科资源优势与功能势能整合的角度,想通过跨学科打造自身多样化、差异化的学科结构与学历背景,从而形成一种宽视阈、广角度和多元化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那么,不管是“饥不择食”跨专业,还是为“兼收并蓄”跨专业,在各不相同的主观目的,最终都要面对同样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那就是专业门槛,无论是专业知识理论、还是特有的科研思维和路径,可能都是全新的、陌生的,需要考生花费更大的精力去“补课”,去跨越。
尤其在作为科研能力集中训练和综合体现的学术论文的撰写,对于跨专业学生而言,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坎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做好更充足的准备来应对。
01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了解目标领域,把握学科差异
这句话,通俗地讲,就是相信眼见为实,以直观的、感官的、经验性的所得所知为准为依。在哲学语境下,就是相信“世界就是它呈现给你的样子”。
对于跨专业研究生而言,第一道坎儿,很自然的就是目标专业领域和学科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全新面貌和差异化特点。一切都十分新奇,十分陌生,未知系数高,研究生本身对此充满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不安的复杂心理。因而一般来讲,跨专业研究生联系、沟通、请教导师都特别积极,争先恐后,这种心理的表现之所以会在认知层面上出现直观的、经验的、浅表化的倾向,即“看山是山”?
因为跨专业考生往往就是从他自身本科专业所属的学科视角和分析框架来看待硕士专业的,有一定程度的“学科本位主义”,把本科专业的理论范畴、逻辑预设和知识单元,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进化论剪刀”,不自觉地会去对硕士专业的学科架构、理论体系、研究目标进行“生吞活剥”,包括评价和纠正。
这种举动虽然事出有因、值得理解,但必须克服,也多半是导师明确要求尽可能快地、有效地压制和放手。这种“水土不服”大概率会发生,但不同的研究生是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努力和对导师专业指导的配合与追随,能够不同程度地得以成功渡过。
而导师相对一致的教育措施,就是给他整体地呈现本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术图景。既然是“看山是山”,那就给你360度无死角地看山,全息全景、深度透视、大数据、大样本,让学生充分了解硕士专业尽可能多的系统信息和专业视角。
“知己知彼”,才能真正了解学科间的差异,从而能够对自己初识新专业而形成的全部复杂心理的形成机制和溯源有着基本的自知之明。
02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扎稳学科根基,寻找理论关联
就如同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样,先肯定、再否定——先看到表层的区别,再是深层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也就是说,通过系统的学习、科学的研究,就会穿透表层的具有区别功能的差异化特征的,而直达深层,领略到构成各自体系的要素的关联性、一致性和目标归置的共识性、共通性。
对于跨专业研究生而言,先肯定,恰恰是从表层看到的属于各自学科的专业性和区别特征;而之后的否定,并不是表层的否定,不是否定硕士专业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而是要以一种质疑、批判的态度对待过去的“分别心”(佛教用语),是以一种还原主义、本质主义的视角,去关照学科的理论根基,它所构成的要素在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中的溯源、功能和价值。
就如同观山水,普通人用直观经验去看,当然看到的是“空间中展现的多样性”,但是如果是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生态学家、化学家来看,那就会由于渗透到了更深层次的构成要素,如水、土、空气、植被,再或是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认知的深度就确保了看到的山和水都只是构成要素在一定的结构组合上、按照一定的规则规律长期积累形成的自然生态体系,更多的具有了科学认知的符号意义和概念意义。
例如,有一些攻读国际政治、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专业的研究生,他们本科多半是学外语的。
外国语专业和国际关系专业,当然是有着严格的专业体系差异性,原理机制、逻辑框架、方法论和目标归置都各不相同,而导师却是可以通过发掘生源本科专业的底层逻辑和构成要素的便利,来为其规定研究方向,一般学习哪个语种,就会规定其所在地域的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如学习泰语等东南亚小语种的,就可以研究中泰关系、金三角问题、南海问题,学俄语的,就可以搞远东地区政局研究等等。
外国语专业的专业便利,在于可以掌握大量目标国家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档案。这种高度权威、充足、真实的文献支撑,会成为攻读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的最核心优势。
而这类生源,要过的一个坎儿,就是不要过度执着于语言学的“微观思维”和“技术化思维”,而是要通过大量学习、补足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的偏宏观的分析框架和视角,立足该理论相关的如“国家制度”、“权力关系对比”、“跨境资源支配权”等理论范畴及其相关主题。当然,语言学的“逻辑思维”、“实证思维”是十分有价值的科研思维模式,可以多些运用。
03
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融会贯通,切换如常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解读,这个境界就是“从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也就是取同舍异,融会贯通。
在经过了构建理论体系关联性、要素与方法的交叉运用这道坎儿之后,跨专业研究生应该基本上实现了“学科归位”和专业理论的基本自知自明。而“看山又是山”表达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和还原,重新回到不同学科的差异上,而这种对差异的关注,已经不是为了区分专业和树立标志性特征,而是要整合不同学科的能力,追求“交叉型学科”和“综合型学科”的协同化学术效能,将多样化的分析框架、方法论体系融为一炉,为一个明确的科研目标和学术价值服务。
当代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高度的专业化和高度的复合化的统一体。因而学术领域的跨专业人才培养、跨专业科学研究的将越来越成为主流。很多突破性的学术成果,都是“跨界打劫”的结果。
比如,十几年前听说的一个“红学”趣事:南京大学某个数学系的教授,运用概率统计、计量学的模型分析,将《红楼梦》中的几个虚词进行使用频度的概率模型分析,用以考证《红楼梦》前后120回的作者是不是同为曹雪芹。
抛开结果不谈,这种运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做人文学科的研究,是十分亮眼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跨专业行为,将原有学科独特而敏锐的分析视角和思想工具,来解决目标学科中的问题。这个学术创新活动就是最高层次的“跨界打劫”。
总而言之,跨专业研究生虽然在初期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过一些专业门槛,但只要心中有这一套“否定之否定”的“观山水”理念,在导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向上跃升,那么不同专业的跨越,不仅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跨专业在未来不仅不是什么无奈之举、仓促之选,而是洽洽是顺应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构建与多学科协同育人这个大趋势的最优路径!与此同时,在这样背景下打造出来的无论是人才还是科研成果,都将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
转自研壹edu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