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写作是研究生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体现,更是展现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当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时候,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研究生论文是否应该追求热点?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在不断涌现新的热点。这些热点问题往往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与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研究生或许会被诱惑着选择研究热点问题,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然而,是否追求热点问题就一定是明智之举,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如何判定学术热点?
我们先来看两份材料:
上海《学术月刊》杂志社、《光明日报》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于2019年1月10日在北京颁布的“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是: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3)改革开放40年:经验总结、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4)高质量发展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
(5)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6)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刑事诉讼制度的衔接;
(7)海洋史研究的拓展;
(8)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9)算法主导下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挑战:
(10)大数据视域下数字人文研究。
《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于2019年5月4日组织评选的2018年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是:
(1)人文社会科学界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以“中国主体意识”为中心的学术转型成为学界自觉诉求:
(2)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为契机,学界重新思考马克思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3)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争议再起,夏代有无成为焦点问题;
(4)科技发展的伦理共识遭遇冲击,“基因编辑婴儿”引发人类命运忧优思:
(5)饶宗顾、谢和耐等汉学大家相继离世,欧陆汉学传统渐成绝响;
(6)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世界哲学研究或将进入“无问西东”的新境界;
(7)“墨子号”卫星量子试验引发墨学热,中国古代科技传统得以重新发掘;
(8)《狂人日记》发表百年,“政治鲁迅”重又站到世人面前;
(9)侯旭东新著《宠》挑战既有范式,“新政治史”研究蔚然兴起;
(10)“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梁漱溟“邹平实验”再受关注。
评定标准
学术热点的存在具有多种类型。通常来说,学术热点是指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学术问题。所谓的“广泛关注”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它取决于学术事件引发的学术问题的范围。学术热点应该集中在学术问题上,而不是学术事件本身;它应该专注于一个具体的学术领域,而不是一个宽泛的研究范围等。根据对学术热点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学术热点存在不同的形式。
比如,重大的学术理论提出或学术事件的发生会引发学术界广泛的争论;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可能会带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等领域的问题;而重大的社会事件可能会引发学术上的讨论等。不同类型的学术热点具有不同的学术含量和学术价值。一般来说,由社会事件引发的学术讨论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但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和学术价值。
对学术热点的判断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学术热点的判断不仅受到判定者对学术热点理解的影响,还受到判定者所在单位的价值诉求以及参评专家的学术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现象似乎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一个特点:与形成共识相比,人文社会科学更加重视认识的过程。
选题要追求热点吗?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重视热点问题是重要的,但盲目追求热点则可能不明智。冷门问题同样也不可忽视。因此,一个比较恰当的做法是要做热门中的冷问题,以及做冷门中的热问题。
所谓做热门中的冷问题,指的是在选择热门课题时,应当尽量寻找那些热门领域中受到较少关注但具有价值的“冷问题”。热门课题往往受到广泛关注,有较快的研究进展,易得社会支持,同时也会吸引大量的研究者,竞争激烈。对于新手来说,特别是那些能力较弱、条件有限,或者指导教师水平一般的研究者,最好避免选择热门中心的课题。
而做冷门中的热问题,则意味着在选择冷门课题时,应当尽量寻找那些在冷门领域中具有真正意义、最有望成为热门的问题。热门课题通常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广泛关注的,通常是从冷门逐渐升温的。许多冷门课题也不会永远保持冷门状态,一旦条件成熟,它们也有可能逐渐升温。关键在于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发现那些冷门中最有潜力成为热门的课题。
转自舒蕾本硕博论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