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稿意见与返修:发表的一大步
除了牛到不能再牛的学术大牛之外,基本没人能说投稿就被接收。绝大多数人得要有几轮审稿才能有机会。所以,排除掉直接被接收的可能性,你会得到以下三种建议:
1.拒稿(reject)
拒稿意味着你的稿件无法在这个期刊进一步审稿,也意味着你的论文可能够不上这个档次的期刊。
不过也出现过投稿Neuron不中,反而中Nature的例子,毕竟这两个期刊虽然档次有差距,但口径不同,极好的故事换个写法还有机会,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大可能的。
此时,你需要在一次修改论文,换期刊投稿。
拒稿分为两种,直接未审稿的拒稿会很快,但是基本得不到意见,因为你连编辑送审的一关都没过;另一种是第一次审稿意见后被拒稿,虽然一样难过还得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但是这样的拒稿能给你带来完整的审稿意见,也算是可以参考着修改。
倘若不是发现了致命性问题(不是绝对的致命,但是对一些审稿人是),不至于拒稿。因此,你可以趁机好好修改稿件。
2.大修(major revision以及reject and resubmit)
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直接拒稿,大多数情况都是大修,大修也分为两种,传统的Major Revision以及愈发变多的Reject and Resubmi。
前者意思好懂,后者其实就是扭扭捏捏一个意思:告诉你稿荐有问题,但是欢迎修改后再投。其实这种情况是由于有些期刊想维持较高的拒稿率(显得牛)以及较快的发表速度(这一轮审稿因此不算在审稿发表时间内,只能说太会了!),所以把大修先拒稿,然后让你按照要求修改后再投稿。
此时,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得接受绝大多数审稿人的意见,尤其是编辑强调的。别忘记,编辑才是那个决定你稿件接收与否的人。
和导师好好商量后,你会发现3个月根本改不过来,尤其是需要补充实验的情况。倘若你的修改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很可能会直接变成拒稿,因此完整清晰地修改以及一份逐字逐句的审稿意见回复是必须的,「说服」他们你回答了他们所有的疑惑!
3.小修(minor revision,以及acceptable with major/minor revision)
如果你得到了这样的回复,恭喜!能直接获得小修是很难的,一般都是在大修后变成小修。小修距发表基本只差一步之遥,接收就在眼前。
此时,你依旧需要做一样的认真修改,同时现在更需要的是小心回复意见,尤其是尖锐的意见。有时候你不需要完全认可对方的观点,可以把这部分放入讨论,甚至留在未来研究建议(futuredirection)中。
显然,小修是最好的结果,大修是较常见的结果,拒稿时更常见但最难过的结果。不过这都是论文的必经之路。
二、发表后的工作
如果你到了这一步,说明你终于收到了接收的邮件,恭喜你!不过你的工作并没有结束。
第一步,你需要完成最后的发表工作。这时候,你可能需要上传全部高清图片(矢量图)以及数据。同时,在完成最后提交后,一般会在一两周内收到预览稿件,你会需要或者被要求修改和提供更多信息。
相信我,国外的执行编辑们可能会搞不清楚你的国家和城市,拼错你的名字,写错你的单位(是的,三件事我全遇到过),在修改图片时也可能搞错信息,你需要反复通读,找到每一处细节问题,把你已经改到吐的论文再看四五遍才行。
保证完美无误后,你的提交工作终于结束了。
接着,你需要整理经验和结果,投入下一项研究之中。你应该归档所有文件:
数据;
代码;
所有修改的稿件。
以上文件按照批次排列。你需要总结修改和数据处理的经验,甚至记住哪些编辑,哪些审稿人可能更友善,相信我,你读了意见就肯定知道是谁了,毕竟你未来的研究就基于这些成果,你的下一步研究应该顺着研究成果的枝干发展,也可以因此避开之前的弯路。
转自是学术大佬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