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成果,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对于大学生来说,它代表了我们研究学习的成果,决定了我们能否成功毕业,可以说选题掌握了大学生毕业的“生死大权”。
有了明确的选题才能进入后续的研究及论文撰写环节,它决定了你未来一年、两年的研究走势,如果基调没定好,后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毕业论文写什么,选题从哪里来,什么样的选题有研究价值等等,都是“死脑细胞”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创作毕业论文前期基本处于“摸瞎”状态。
小编结合个人以往经验来看,没有问题意识、对问题缺乏了解以及思维局限等是找不到选题的主要原因。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重视选题环节,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展开,首先是介绍什么是选题、选题在论文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价值;其次,总结出同学们在选题过程中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法与对策,即如何选题,这是本文的关键。
01
什么是选题、选题在论文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价值
在正式进入选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白选题的重要性;二是明确自身的目标,即“我选这个选题是用来干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明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如果这两点理解不明确,百分之八十的可能会找不到选题,剩下的百分之十五是“假选题”,还有百分之五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走运了。
选题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
选题意义则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目标和意义共同内化为我们选题的操作原则。学术论文选题的原则是需要与可能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也就是价值与可行相统一的原则。明确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原则,是我们动手找选题前的思想准备,也是我们最终决定选题的价值所在。当然,还应该要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哪些部分需要补充和完善,对选题的价值应该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那么具体的原则有哪些呢,在《论学术论文写作的选题原则》(刘洁民,2008)一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我们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总结起来就是:选题的社会应用价值、学术价值+选题自身的可操作性。前两点是体现选题价值的关键,可以二选一。
我们的选题要么是对社会有贡献(如提出一个针对老年抑郁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健康传播等);要么是在学术领域有突破,(如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发现旧的理论或者观点的现代化特性等)。
而可操作性则是选题最终是否得以形成论文的关键,就像建房子一样,如果地基没打好,或者把房子建在青藏高原上,后续工作无法进行,浪费心神不说,还影响毕业和找工作,这点必须关注,否则选题无法进行。
用学术语言来讲,就是关注选题的可持续性,但根本还是对论文的有用性和学术性进行探讨,值得关注的是作者从生态学的角度让我们对选题的价值可更生动、更形象的理解。
02
选题存在的问题
对于研究生以及老师们在内的学术群体来说,论文是基本的研究成果,甚至很多本科生也是需要论文去论战奖学金和保研赛场。为了论文能够发表,很多作者就会盲目操作,出现很多普遍性问题,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的研究员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论文选题盲目求“大”,忽视了选题的针对性、可行性以及自身学术能力的局限性。
比如,“教育价值的再研究”,就是一个包容量较“大”的理论性和学术性选题,但这样“大”的选题,并不适于做硕士学位论文。
因为,这样的选题范围过大,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再研究”是研究什么呢?是对我国的还是国外的“教育价值”再研究?是对古代的、近现代的还是当代的“教育价值”再研究?是“再研究”教育价值的本体论、认识论还是实践论?对于当前阶段的我们来说,完全无法驾驭,不仅无法收集材料,再者,以我们当前的知识存储量来看,在思维深度和逻辑上也无法达到标。
2.论文选题盲目求“新”求“异”,误解选题的学术前沿性,局限了创新性。
很多人对“学术前沿性和创新性”存在误解,认为只有选题“新、异”,才能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才能表明所确认的研究对象与众不同,才能使论文具有创新性。并不是完全这样,这些也是一样要遵循前面所说的选题的原则,不能靠自己认为,想当然的决定。
3.论文选题过于平淡,不敢涉及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这就与前两个完全相反了,就属于完全是没有创新也没有关注点可在。
总体上来说,现在论文写作常见的问题就是“过大、过生、过淡”,根源都在于没有做好前期的选题工作,涵盖的范围太大,不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新颖的材料和视角。虽然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文科生群体,但很可能就是我们选题不过关的“病源”。那么,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有意识的去克服问题十分重要。
03
选题的方法
和吃火锅一样,当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还需要掌握“七上八下”这一涮毛肚的最好方法。同理,选题的方法则是找到并确定选题的关键所在。结合小编个人的经验来看,找到选题创新点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1、 回溯验证
验证的选题方法,是以主观的“模拟想象”为出发点,沿着一定方向对已有研究成果步步紧跟,一追到底,或者从结果一步步回溯反证,从中获得“一己之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说,前面也说过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从导师课题里找选题,因为就我们当前的能力,是不可能重新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但这种主观的模拟想象绝不是“凭空想象”,必须以客观事实、客观需要等作为依据。追溯验证法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看自己的模拟想象对别人的观点是否有补充作用,别人是否论及或者论及得较少。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再具体分析一下主客观条件。只要通过努力,能够对这一题目做出比较圆满的回答,则可定题。
(2)如果自己的模拟想象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考虑到写作时间的限制,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
(3)看自己的模拟想象是否与别人重复。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完全一样,就应再作考虑;如果自己的想法只是部分与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就应再缩小范围,在非重复方面深入研究。
(4)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千万不可轻易放弃。因为这种思想火花往往是在对某一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之后的理性升华,如果能及时捕捉,并顺势追溯下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能形成很有价值的选题。
2、转换思维
即转换思维的角度,是指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或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不以否定原有的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知识影响,另辟蹊径。
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对比。这里的对比范围相对加大,可以时间方位上的对比,如“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的特性变化研究”中,“变化”二字就体现出了一个古今对比,还可以有进行中外对比、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的对比等,都可以找到新的切合点。
二是融合。融合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最新的计算传播学领域,就是新的学科融合,还有营销学、法学等等;也可以是不同方法的融合,如社会网络分析法与参与式观察、结构式访谈等,当然理工科那边的研究方法本人不甚清楚,但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也是可以的。
3、注意选题要“小清新”
首先,选题要足够小。
要以小见大,循序渐进,切忌大而空。当一个问题限缩得足够小以后,你怎么谈,怎么引申都会很轻松。如果一开始就是大题目,没有能力驾驭,怎么写都难受。另一方面,也要看学界现有的研究状况。早些年,易于写大题目,因为学界还没有太多研究,相应的研究资料也少。现在再写那样的大题目就不好把握了。所谓“小”,是指切入点要小,尽量地将问题缩小到你可以把握的范围。所谓“大”,是指视野要大,从小问题讲出大道理。比如送达制度,它在法律研究中的地位特别小,也特别偏,然而如果把握得好,可以对整个司法程序,程序正义以及法理学问题都有所贡献。这都是“以小见大”。你眼界有多宽,你的问题就有多大。从再小的问题出发,都可以看到自己从事研究的这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洞察到社会的发展方向,把握住国家、时代乃至整个人类的核心问题。
其次,对于所写的题目,自己要确实想清楚了,或者至少知道,自己确实能够研究清楚。
就是叶圣陶先生讲的,“某个题目值得写是一回事,那个题目我能不能写又是一回事。”如果对一个题目还没有概念,就先不要下笔。每篇论文都会将研究者在这个主题的所有积累、思考和知识“榨光”。选题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多查资料,多看些书。选题之前,要先做做文献检索,尽量搜集和查阅已有的研究。学好文献检索,特别是电子资源检索,应该是选题之前的必备功课。
最后,选题要多少有一点新意。
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千万别碰前人已经研究过好几十年的题目。“新”,既可以是新材料、新问题,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视角。其中,提出新问题最难,运用新方法和新视角次之,而新材料是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也应该做到的。最好是有新问题或者是提出新观点,也就是给老问题以新的回答,或者是引入新方法,给老问题乃至旧结论以新的论证。
依照“小清新”这三个选题原则,可以先是“题中选新”,从众多题目中最“新”的问题开始。继而“新中选清”,研究新颖领域中更为熟悉清楚的问题。最后是“清中选小”,选择足以驾驭的问题,做到以小见大、察微知著。
以上所有来自个人经验总结和文献梳理,虽然查阅的文献各有千秋,但是在论文选题的方法上面,不外乎都是发现问题、跨学科融合、选题内容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比、历史对比等方法,不同方法可以交叉使用。方法虽多,但是由于专业性质的限制,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值得注意的事,本次论文的各个部分是一个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穿插连接,只有共同运用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转自讲李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