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任务就是围绕问题而与读者展开对话,其最终目标就是说服他(包括她,后面亦同)。为此,作者一定要去设想读者:他是怎么想的?他会怎么回应?他还有哪些问题?他被说服了没有?作者只有将读者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说清楚了,论文的目标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作者没有问题意识。
论文没有“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现象:虚构问题、只说常识话、口号式文字表达、语言晦涩、为引用而引用等。
1.虚构问题
虚构问题就是,论文所假定的问题并不是读者提出来的,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虚构的问题也就是不存在的问题,所以也被叫作伪问题。比如,有人写论文分析“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延续几千年”,这就是伪问题,因为史学界已经公认,中国的“封建”指的就是分封建国,而这个在秦朝建立后就已经结束了。当然,如果有人写论文分析“秦朝以后为什么不是封建社会”,这就不是一个伪问题了,因为的确会有读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再比如,有人写论文论证“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提出来的”,这就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并没有人不这样想。但是,如果将问题调整为“五四运动是如何提出民主与科学的”,这就不是伪问题,因为的确会有读者产生这样的疑问。
2.只说常识话
常识是论文展开论证的逻辑起点,而观点才是论文要论证的对象。因此,论文不能花力气去陈述常识,只讲常识是论文写作的最大忌讳。任何论文都预设了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读者知道的就不必讲了,不知道的才要讲。比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论经济秩序的法治保障》,从题目来看,其问题应该是“法治如何保障经济秩序”,预设读者知道“什么是经济秩序”“什么是法治”。但是,这篇论文却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什么是经济秩序”“什么是法治”等常识性内容,这就不是在与读者讨论而是在自说自话了。
许多人写论文,第一部分往往是“对**的概述”。概述的内容其实就是常识性内容,而且“述”也不是“论”,这其实就是教材的写法。论文不能是知识的堆砌,否则就是在重复常识,没有新意。
如有一篇题为《慈善制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其提纲是:
一、慈善的概念;
二、慈善的特征;
三、慈善的历史;
四、慈善的功能;
五、慈善的类型;
六、慈善的法律规定;
七、慈善的问题及其规制。
在这七个部分中,一至六都是知识点的罗列,也就是业内的常识,这就可以看作是在写教材而不是写论文了。
作者之所以会按教材体例来写论文,原因多为以下三点:一是不清楚论文与教材的区别,二是唯恐论文的字数不够,试图通过多写一些内容来扩充篇幅,三是作者的思想贫乏,以常识性内容来掩盖思想观点的贫弱。
3.口号式文字表达
研究生在写论文时很容易将公文报告的句式带进论文中来。
比如有一篇关于慈善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中一部分的提纲是:
(一)要推广和宣传好慈善;
(二)要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
(三)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来从事慈善;
(四)要在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慈善观念。
整个这一部分就没有提出问题,作者只是一味地强调、再强调慈善,就像一个领导在单位发指示或作动员一样,全然不与读者说理。
论文与报告不同,报告是为了宣示立场、表达态度、发出指示、提出要求的,所以反映到句式上就是大量使用祈使句和排比句,并惯用数字来概括,以增强效果。
把论文写成报告也是论文写作的大忌,因为口号是不需要论证的,如“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但写论文就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提问:什么是军阀?什么是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打倒?怎样才能打倒?然后再回答读者这些问题。以口号式文字表达来写论文是不讲道理的表现,也是自说自话的表现。
4.语言晦涩
一般人以为,学术论文非常深奥,越是难懂就越说明作者水平很高。但这其实是误解。学术论文再高深也是写给同行看的,如果大多数的同行看不懂,那很有可能并不是作者的学术水平多么高,而是因为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论文是作者与读者在讨论问题,是回答读者心中的疑问;如果写出来的论文读者根本就看不懂,不知所云,那么也就说明作者写论文的目的没有达到。
论文写得让人读不懂,主要原因有二:
①语法错误。
因为句子表达不符合语法,所以读者无法理解。语法错误在论文常见的问题是:搭配不当、主语转移、标点符号一逗到底等。有些人写论文,句子特别长,句子一长语法结构就出问题了。这种现象在译著中常见,而初入学界的青年,又往往以之为榜样,久而久之也就邯郸学步了。
②生造词汇。
因为词汇是作者生造出来的,在汉语词典中找不到,所以读者也就无从理解。生造词汇的原因,或者是作者词汇量原本就不够,或者是作者故弄玄虚。从论文写作来看,如果说语法错误是作者没有能力与读者交流;那么,生造词汇就可以看作是作者不想与读者交流。
5.为引用而引用
作者通过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可以向读者表明自自己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具有理论渊源,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检索文献提供方向。引用他人观点,从论证的角度来看,其唯一目的就是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增强”的意思是,被引的文献在论文中充当的角色只能是“替补”而不是“主力”。也就是说,在论证中,作者自己的论证始终是论文的主力,也是论文要达到的目的;而引用则只是助力,是作者为了增强自身观点的说服力而引进的“外援”。因此,引用只有在有助于加强论证效果时才是有意义的,偏离了这一目的就是为引用而引用。
为引用而引用,也就是把引用本身当作了引用目的,主要表现就是大段大段地列举中外经典文献,名人名句一个接一个地注释。为引用而引用,就相当于是给论文灌水,稀释了论文的学术含量。由于为引用而引用完全偏离了向读者讨论问题的这一目标,所以这也是一种无问题意识的表现,自说自话而已。为引用而引用,其原因大体有以下三点:①作者对于文献食而不化,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引文献的意义;②作者个人并无独立见解,只好拿文献来装点门面;③“字不够、注来凑”,人为地扩充篇幅。
转自有闲的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