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论文的叙事方法
2024/5/24 8:54:05 阅读:100 发布者:
叙事方法就是选择以何种方法论述文章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永远是社科学术论文的叙事内容,与其对应,产生了以下叙事方法。
(一)描述型叙事
描述型叙事应用于说明“是什么”的主题内容。此类叙事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叙事方式进行组合。
1.分层别类
分层别类叙事,就是将主题内容按照一定的方法归纳,使其更有助于读者提升认识或作者的深入论证。“分层”就是将主题内容按照结构或功能,区分出一定的等级层次。比如,主题内容可以分为“人类文明—思想体系或文化体系—理念和观念—逻辑与方法—行为及决策思路—决策措施和建议”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还可以按照所辖范围等特征,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小层次,比如,对于政策内容,可以进行“国家—省级—地市”的分层;还可以根据功能范围,进行“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养老政策—养老基金”的划分。
层次明确后,就需要对同一层次的内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存在多种方式:可以是基于内容特性的区分,比如某个学派、某个学说的观点;可以是基于时间的区分,比如,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廉政纪律的规定;可以是基于空间的区分,比如,世界各国遗产税的相关法规,等等。社科学术论文的叙事中,有时还会对一些特定内容进行强调,凸显其重要性,这种叙事表达往往会运用“首次”“多次强调”等表述方式。
2.考据求实
在文化、历史、考古等学科中,对一些章典、礼制、文字、音韵、习俗等内容的源流、演变脉络的发掘与梳理,经常会采用考据求实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往往对既有文献或一些印刷版本进行勘校从而辨别真伪,根据遗存文献的记载恢复一些已经失传的文献,对一些经典典籍词句的本源性涵义进行解释,等等。考据求实叙事延续了历史上尤其是清代以来考据学的治学方法。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据求实叙事又不断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数字化技术方法融合,其研究方式得到极大拓展。
描述型叙事的关键是资料内容的选取。由于各类社科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各类学术观点经常相左,一篇社科学术论文在有限容量内,如何保证其所选内容的代表性、科学性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因而,近年来,基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方法、信息化技术被大量应用于描述性的叙事场景之中,目的就是在方法上尽可能保证材料选取的科学性。
(二)解释型叙事
解释型叙事重点关注的是“为什么”问题,比如,某个理论为什么切实可行、某个行为逻辑为什么适用于实践。从哲学认识论出发,某个行为逻辑一定受到理念观念的支配和影响。思想及文化意识属于人类各类行为的内核,行为决策属于思想层面外在表达或表现。基于论证的不同顺序,此类叙事可以分为由内及外、由外至内及内外结合几种。
1.由内及外
此种叙事方法,先论述主题的思想文化性内核,然后基于理念指引,提出解决理论问题或政策性问题的思路,体现的是一种先内后外的层次,这里以《“引导型自治”:中国基层自治的叙事逻辑——基于中美之间的比较研究》为例。文章以基层自治为主题内容,首先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是封建集权,美国是地方主义;其次,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基层治理理念:中国是权力本位文化观,美国是自治至上权力观;再次,受治理理念支配,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基层自治行为,美国是在“狄龙规则”与“地方自治规则”摆动间的地方自治;最后文章强调中国基层治理的叙事逻辑。文章按照“思想文化传统—治理理念—基层自治模式”的层次展开,是一种典型的由内及外的叙事方式。
2.由外至内
此种叙事方法先介绍具体的行为经验,再将行为上升到理论层面,对某个理论作出印证或完善。以《社区媒介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研究——“云南第一村”的田野观察》为例,文章同样以基层治理为主题内容,但首先介绍云南大营街设立乡村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社区智慧治理平台的经验做法;其次论述这些社区传播与基层生活的广泛联系;再次论述了社区媒介对基层治理的促进作用;最后说明沟通协商对基层治理的作用机制。文章在论述顺序上与前一种完全相反,先描述一个地方的行为实践,其后再将这种行为实践向理论层面提升。文章是典型的由外至内方式。
政治学、社会学、公共行政等学科中普遍采用实地访谈或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展学术研究,这类调研倾向于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个体单位,以问卷、访谈记录、统计数据等获取一手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具体的理论认识,也属于由外至内的研究方式。历史学、经济史等学科中基于史料的分析运用,也经常采用这类叙事方式。
3.内外结合
大量的学术论文不是单一采用“由内及外”或“由外至内”的叙事方式,而是综合运用这两类,形成众多的叙事表现方式。比如,对于基层治理,一些文章开篇首先论述“政府引导、服务、赋能”等具体治理机制,然后是对一些地区的实地调研材料进行介绍,最后依据调研分析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提升,整体上表现为“内—外—内”的形式。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大量论文先提出理论假设,构建分析模型,然后以问卷调查、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库(CSS)等形式获取数据信息,处理分析后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或提升,然后又据此提出对策建议,整体上表现为“内—外—内—外”的形式。
(三)建构型叙事
建构型叙事,就是从各个层面着力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以构建理论、政策、评价方法等为主要目标。知识的构建不可能是空中楼阁,离不开对其他知识的借鉴、比较、吸收,一定是在原有知识体系或文化基础之上的发展和演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应对的时代性课题。建构的形式和方法不可胜数,以下列出几类常用方法:
其一,挖掘理论知识的源头、原理,比如,中华文明、思想文化的探源与发掘、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原理性内容的挖掘。其二,拓展知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与领域。比如,马克思主义等诸多学科理论的中国化;理论知识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时代性内容的融合;理论学科知识之间的结合交融,比如将空间分析要素引入经济学形成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支,将环境要素引入经济学形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分支。其三,知识体系的具体化或标准化应用,比如,构建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等。其四,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充实和完善。比如,关于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从1979 年邓小平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五位一体”,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其五,基于学科原理的理论、方法创新,比如,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方法的运用,董辅礽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其六,某个理论在运用范围上的拓展,比如,将理论学说的考察与运用从西方转型到中国。其七,理论知识的评价、借鉴比较。对发达国家的学科理论、政策措施、社会现实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借鉴及比较。其八,理念、观念引入政策及管理层面。比如,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产业经济的绿色转型,将人本理念应用于城市治理,等等。其九,完善政策措施,比如,对我国开征房产税、遗产税的研讨,等等。
转自科研有道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