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研设计到投稿,研究者们夜以继日地忙忙碌碌写出论文,如果换来的却是“非常遗憾地通知你…”那样的文章被拒绝了,真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可是,不死不休,为时未晚,还是有机会挽回的。究竟是研究本身的缺陷,文章论述欠佳,或是…,如果知道被拒的原因,下一次提交被拒绝的机会就会很大哦!这次,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论文被拒绝的十大常见原因。如果您放弃投稿或发表,请您先查看一下是否有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
论文拒稿原因
1.杂志社的投稿规定,您是否得到确认?
在提交论文时,大多数期刊都有自己的一套投稿规则。
例如:论文作者的姓名请从论文中删除,并将其放置在一个单独的文件附件内;邮件标题栏请注明作者姓名…等等,有些规定确实与论文本身无关。但如果在提交论文时不遵守这些规则,在论文评审之前就会被拒绝。
论文被拒稿的原因有哪些-出版网
2.有没有错别字
对一天能收到数十份投稿的世界顶级杂志编辑来说,投稿时首先考虑的是–论文的摘要,如果有一篇别字数较少的文章,基本上这篇论文就不会被审稿人看掉。不要少字不只是指文字书写上的问题,有个编辑曾经说过,“读摘要前先看一下图文摘要等图表信息,如果发现有些奇怪的地方,就不会发给审稿人审阅。”不要字数太少的现象,字数太多的书写等是否有问题,请在投稿前再确认。
3.论文的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呢?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看就看!”如此引人入胜的标题,当然也有让人觉得“看起来很乏味”的标题。
比如《三十年代的日本男人…》这类限定了读者范围的书名,对于国际级的杂志编辑来说,肯定会觉得“大多数读者应该不感兴趣?”
此外,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越多,影响因子(ImpactFactor)越高,学术界对这类文章的评价也就越高,这意味着论文离“悲剧”越远。如果研究人员想要把论文、自己的研究像售货员销售商品那样友善地推销给世界,那么请你好好思考一下英语的标题,听起来不错!
4.论文中的统计数据未必是好的。
由于专业不同,情况也有差异。不需要统计调查数据的论文越来越少,因为不需要统计数据的结果会让人感觉到论文的主观性。然而,统计上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增加论文的可信度。然而,即使是很好的研究,如果没有严谨而准确的统计调查方法,也会使论文失去可信度,因此,审稿人给出的评价也会很低。
在使用统计调查数据时,不仅要考虑使用或不使用的问题,例如在临床分类研究统计调查方面,还可以根据被抽样人数和分组等统计方法进行细化。
5.最新论文未引述。
首先查看一下文中引用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在早期吗?
对著名的研究论文来说,即使发表了很长时间,仍然是值得借鉴的,相反,如果在提交论文时故意回避,也会降低研究的可信度。但如果所引用的所有论文都是10年前发表的,即便是再好的研究,也会使人对投稿作者产生怀疑,“这十年,这个领域有没有重大发现?”
与此研究有直接关系的研究论文,或仅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过,或仅来自博士论文,到发表时仍有一定距离的研究,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要想让读者感觉到,这篇论文是“我们一直在跟踪并收集与此研究有关的前沿信息”,那就很困难了。
6.不存在假设和研究前提。
研究人员常会问:「提出假设本身,难道不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吗?"这种观点。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和审稿人要看很多文章,一眼就能看出,如果不理解“为什么要开始这样的研究”,会觉得这篇文章比较难懂,很容易被拒稿。
其中一个被拒之门外的因素,可能是因为没有简明扼要的总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以及“为了验证这种假设,研究设计为何是最合适的方法”。以上两点,请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各占2~3行的篇幅是最合适的。
7.研究结果与研究者是否相关?
这项研究的规模和影响越大,从各种渠道获得资助就越容易。
对研究人员来说,不能既有主观又有个人利益,应遵循理论和客观事实进行设计,分析研究结果。但有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这种结果是赞助商的利益所致,此时,要当心招致杂志主编和审稿人的怀疑,如“赞助商的负责人仍在某制药公司兼职”,或“与赞助费关系不大,只是为了拉长人脉”等。
遇有这种情况,论文中除了对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做出明确解释、公开发表之外,还必须要求研究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并本着这一原则,在提交前再仔细审阅一下自己的论文。此外,如果还有第三个人愿意帮助修改论文,希望能提前与他沟通一下。
身为研究人员,带着自负盈亏的心理,只热衷于研究本身,我觉得是比较愚蠢的。但如果隐瞒利益关系来避免不必要的猜忌,对研究者来说也是致命的信誉杀手,最好能对利益关系做个清楚的阐述。
8.所投期刊杂志的办刊宗旨和利益关系。
研究人员常常是第一次深入了解发表在某一杂志上的最新论文,但是他们并不关心杂志本身的目标定位等等。但是在我们自己投稿的时候,这个问题仍然值得重视。
在投稿时,我们建议最好看的看所投期刊的投稿指南,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论文是否符合该杂志的要求。即使这样,论文还被拒了的话怎么办?不要忘记还有编委会,也就是说编辑的兴趣也不可小视,他也会直接影响到论文的命运。
在收到编辑的评论后,首先要了解一下编委会成员的简历,比如《作者指南》,这样读到反馈意见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所指出的问题,从而正确应对。
9.内容表明不清楚
这位作家所要说的东西,总是东张西望,没有头绪,最后只会使文稿很难理解,这对非英语母语的研究者来说尤其严重。
大部分非英语国家和英语国家的逻辑表达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日文、中文都有。即便是用母语写出非常通顺的句子,也会因为英语翻译而变得非常别扭。再者,各国文字表达习惯上的省略、常识性问题各异,经常出现表达不清或重复啰嗦的情况。
评审人在答复的意见中如有“unclear”(不明确)或“redundant(重复的累赘)”等词,最好将论稿交给那些经常用英语撰写论文的人(而不一定是以英语为母语)对其语言进行修正。
10.有盗用和滥用现象。
如要引述文献中的结果或陈述,必须在论题中明确注明。对没写过论文的人来说,这是最常听到的一条原则,但事实上刚开始写论文时,却发现这是最常见的论文写作手法。
对于只在会员限定发行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成果等,我们一般不能确认原始论文的全部内容,而从其他引用该论文的文献中也只能看到被引用的地方,读不到全文,这样,对其表达的理解肯定是不全面的,对于这些引用,一定要慎重。
此外,目前大多数电子版的论文,通过拷贝和粘贴非常简单。但对研究人员而言,偷窃或滥用是致命的。虽然这些学术不端在论文发表之前被发现的几率不大,但的确有研究人员收到审稿人的拒稿信,并且“我从来没说过这种话…”(文献者对原稿的回应)这样引用是不恰当的。文章发表后,还有读者指出,还有盗用他人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一旦发生此类事件,投稿人的名字很可能会被列入杂志的黑名单。
若要在投稿论文中引用文献,必须确认原始文献的全部内容,并确保在引用时小心谨慎,无论多么重要的研究报告都不能被确认为文献,另外,我们还建议大家注意脚注。
转自评职称论文发表专著专利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