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很多博士生对于论文写作都是以应付式的态度来面对,觉得只有写出来的论文通过审核就可以了。很少考虑内容质量如何,研究观点是否创新,很少在完成之后加以揣摩不断修改。其实我们写作论文不能把它当做获取学位证书的一项任务,还要把它当做我们博士学位教育的一个要环节。尽自己所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优秀的博士论文。那么该怎么写出优秀的博士论文,下文有以下六点写作建议。
一、提早开始,早比晚好
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准备论文这个事情,学姐有这样一个建议: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
其实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先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因为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于是就需要你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
二、每天坚持,保持惯性
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写作是需要形成一种习惯的。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
其实每天坚持,保持惯性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好——在我刚开始读博的一年中,就有过一次因为找不到选题方向而长期停止写作的状态。而且我发现了自己是那种放假玩只能尽情玩,同时想要学习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说是没有写论文的。而让我有些无语的是,放假回来以后进入状态,甚至于逼迫自己在电脑前静下心来都是困难的。
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滞总是需要花时间又从零开始,积累效率。因此到后来,我吸取了一些身边人的经验,结合了自己的写作效率时间段,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方式进行论文写作,也就是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
就这样,让写作成为生活常态,且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
三、与人作伴,同写互助
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一个学习的社区,并且争取在这个集体里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这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的地方:一方面,写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写完毕业论文的前辈们介绍他们的经验:用的是什么reference 软件,什么写作软件,如何安排写作进度,如何跟导师沟通,遇到瓶颈怎样处理……他们都毫不吝啬传授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再三强调因人而异,我们大可以尝试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另一方面,找一些已经开始、写了一段时间论文的同学们进行交流。因为如果身边有人同样为着博士毕业论文而奋斗、笔耕不倦会让我觉得很安心,大家互相鼓励,一起进步。我喜欢和学者一起交流,不光是听别人的意见反馈,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的思路也被点亮了。能够把一个问题先说清楚,写下来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因此,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
四、联系导师,主动跟进
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还不错,可能就是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
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从研究生学习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可能就遥遥无期了,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于是乎我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进度表,并且在每次写完一章节后发给导师,如果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章节末尾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需要强调的是,跟导师见面的时间段,其实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益的,因为毕竟作为导师,指导过那么多学生,他们对于文章的思路,写作经验都是很宽阔的。而且这也会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人在为你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五、无需完美,兼顾各章
我之前的硕士导师曾在我考上博士后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千万不要花很多很多时间,试图把论文写到完美然后再交给导师看:因为一方面,达到你认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完美,交到导师手中还是会被修改,有时候还可能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你多花的“达到自己完美的时间”就属于浪费。关于这一点,也可以用经济学里面的“边际效应递减”原则来解释。
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每一分投入获得的增长减小。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要知道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
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寥寥草草不合格。
六、全面计划,层层推进
博士论文,尤其是毕业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博士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
在这里,学姐用毕业论文进行举例。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庖丁解牛,化整为零”,这样就从心理上把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
转自校元园在线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