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常见学术不端行为,将被如何处理?
2024/5/13 17:07:33 阅读:169 发布者:
01
学术不端行为含义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这一行为不仅会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还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02
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
(1)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2)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3)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4)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5)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6)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7)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03
对学术不端行为论文的认定
自动化筛选工具
在过去数年中,期刊编辑部承担的责任与日俱增,不但要监管同行评审过程,还要对投稿论文进行初步审查以维护学术诚信。期刊编辑部经常运用多项自动化工具及论文数据库对大部分或所有的投稿论文进行检查,来识别疑似抄袭和图像操纵等行为。
审稿人和期刊编辑
大部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通常由审稿人发起。审稿人往往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博览群书,可以从投稿论文中鉴别出作者署名、实验数据和文献引用等方面存在的疑似不当行为。通晓多种语言的审稿人甚至能够发现某篇论文是否曾经以不止一种语言版本重复发表。此外,审稿人能够较好地鉴别过于完美的实验数据或过于理想的实验结果。
第三方
论文的共同作者、来自其他机构的心怀不满的同事、甚至相关领域的其他期刊等第三方都有可能举报疑似学术不端行为。有时候,两家相互竞争的期刊,在各自的同行评审小组发现某篇论文存在一稿多投的情况后,也会开展相关合作。
04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作出回应
期刊通常允许涉事作者在特定时间内对有关指控作出书面解释。
涉事作者对指控作出的回应因人而异。如果涉事作者保持充分合作和坦白诚恳的态度,虽然可能会受到某种惩罚,但是结果往往最为理想。假如是初次违规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规,通常会受到较轻的临时性处罚。与之相反,如果涉事作者拒不合作,回应的态度令人失望,或者有学术不端的前科,调查的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惩罚也会变得更严厉。期刊编辑甚至可以邀请系主任或教务长参与调查。
论文作者也可以从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中汲取宝贵的教训。大部分早期职业研究人员(ECRs)可能对学术出版规范一无所知。尽管无知并不足以成为借口,但是编辑部可以对那些并非明知故犯的作者宽大处理,将其不端行为视为无心之过。
05
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相应措施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四)辞退或解聘;
(五)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同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
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获得有关部门、机构设立的科研项目、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等利益的,学校应当同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还应当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
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转自新芝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