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的误区
(1)现象的简单罗列和材料的堆砌使得论文未能达到应有的理论深度,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陈述。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使论文显得数量众多,却难以称得上高质量,因为它未能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理论层面,缺乏对相关概念的透彻理解和深刻分析。在追求论文数量的同时,应该注重提升其质量,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使得论文更具学术价值和洞见。
例如,一篇题为《基于语料库的经济学论文英文提要的构成要素及句型特点研究》的文章,只以203篇发表于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经济学论文提要为样本构建的语料库(大小先不说)为统计依据,列出6个表,然后匆忙得出英文提要写作中各种句型和词汇使用频次的结论:
语料库中表示研究结果的“be likely to do”,其使用频数为23,其中20频次表示研究结果,典型搭配有be more likely to...,be less likely to...,be most likely to...,be likely to...,seem likely to..., be unlikely to...等。
其中,用在从句中表示研究结果的典型搭配2...show/find that...,be likely to...,Findings are that...,be likely to...,等等。同样,表示研究结果的“Thcre be"句型在提要中出现的频数也相当高。统计结果显示,在25频次中,15频次表示研究结果,分别用在从句show that..., suggest that...,等结构中,
或用在主句中,其典型搭配有:There is no empirical evidence that..,There is little field evidence...,There is little empirical evidence...,There is litte evidence of...,There is also some evidence that...,There is widespread evidence supporting...,There are no gender differences...,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re are strong effects of...,等等。
这论文存在的瑕疵在于未能深入剖析现象的起因,未从现有现象和结论中明确阐释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具体而言,未深入挖掘科技文体和学术文体的特点,缺乏对句型和词汇使用频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详尽探讨。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该论文失去了揭示现象本质的机会,也使其失去了在实际和启发层面上的应有意义。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估这一现象,有必要通过深度分析探究语言特点和学术背景之间的关系,以还原其根本缘由,从而使论文更具深度和洞见。
(2)过于堆砌的理论观点使得论文只注重罗列各种理论观点,却缺乏与实际情况的紧密联系。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写作方式未能提供足够的典型论据来支持所陈述的理论观点。缺乏实际联系和具体案例的支持,使得论文显得理论脱离实际,难以在读者或研究者中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了增强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建议在理论观点的阐述中融入实际案例,并通过充分的典型论据来巩固理论的基础,使得理论与实际情境相互映衬,为论文提供更为全面和有力的支持。
例如,一篇谈及沃尔夫相对论的文章,全篇只有不足三千字,竟然覆盖沃尔夫的所有理论观点,甚至连沃尔夫受到的影响也错漏百出,这样的理论堆砌文章没有丝毫的学术价值,我们不建议撰写这样的空洞文章。
The Language of ShopSigns in Amman:A Sociolinguistic Study(《阿曼商店名称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论文却大谈特谈品牌和商标,将收集到的各种商标、品牌名和商店名平列,本应深入挖掘出现英文为主导符号背后的文化动因,却弃之不顾。
(3)将教科书写作误以为学术论文,盲目地遵循教科书的平行排列理论观点和事实材料,却忽视了以一个中心点为基础逐层推进的重要性。教科书式写作与学术论文写作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倾向于横向平列事实,呈现一、二、三的平行结构;而后者则以核心观点为基础,不断纵深延伸,追求更为系统和有层次的论证结构。因此,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应注重建立起一个中心思想,通过逐步推进,深化层次,使得论文呈现更为有机和连贯的结构,从而增强其学术价值和逻辑严密性。
譬如,阐述杜甫诗歌的四大特点为一、二、三和四,中国农民战争的五大特征为一、二、三、四和五,这是平面罗列,不必深入研究,属于教科书式的写作。而学术论文写作不可以这样,要将就逻辑铺排,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好似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最终寻到洋葱的“心”,即问题的重心。
(4)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仅仅一味地将相关材料罗列,随感觉而行,导致处理问题时有些过于随意。在写作过程中,虽然内容琐碎丰富,却显得零散松散,使得论文内容庞杂而缺乏明确的重点。几千字的篇幅虽然洋洋洒洒,却饱含了过多废话和白话,难以清晰地传达论文的核心意图。为了提升论文的质量,有必要明确研究问题,并在论文中以清晰的结构和有针对性的论证方式,使得每一部分都有助于阐明论文的主旨,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论文的核心观点。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首要任务是明确某领域或特定课题的核心问题,将其作为切入点。从这一问题出发,逐步向前推进,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框架,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避免贪多求全、四面开花的情况。这样的做法会导致论文失去论证的重心,削弱论证假设的意义。相反,应该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以问题为重心,以宽广的视野,层层深入地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分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使论文保持紧凑的逻辑结构,还能确保最终得出的结论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
转自西建大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