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13篇:
1.明清君主专制
观点:明清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论述: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明朝统治者规定选拔人才的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文体格式使用“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结论: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2.古代科技与环境
观点:科技发明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论证:唐宋,社会开放,中外交流频繁,文化上科举制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阻碍中外交流,科技落后于世界。
结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国家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发展。
3.近代民族意识:
观点:近代民族危机刺激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刺激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实业派倡导实业救国,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人广泛参与的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民族意识高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局部抗战开始;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结论: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助于中华民族最终走出了困境,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4.西方的工业化:
观点:西方的经济工业化进程兼具进步性与血腥性;
论述: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同时,西方工业化进程中也伴随着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如19世纪中期英国利用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结论:西方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兼具进步性与血腥性。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论述: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并取得完全胜利。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人民革命的推动下,通过了《人权宣言》,并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使自由、平等的观念广为传播,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结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6.杰出历史人物
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用汉制等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瓦特改进蒸汽机,推动生产、生活各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1921年,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面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罗斯福通过新政,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等等。结论:总之,杰出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贡献,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7、人类文化的多元化:
观点: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多元性论述:古代两河流域用楔形文字撰写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产生于古印度地区的佛教后来向外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希腊在神话、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掷铁饼者》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结论:综上所述,人类的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8、思想文化
观点: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论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结论:因此,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9.中华文化:观点: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论述: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结论:总之,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
10.责任与担当观点:责任与担当
论述:清末状元张謇,面对民族危机,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抱着实业救国理想,创办大生纱厂,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体现了一个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立志为人类服务,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的责任和担当。结论:作为当代青年,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树立远大志向,自觉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担。
11.外交:
观点:改变世界的中国外交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现在,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结论:总而言之,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外交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12.经济全球化
观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论述: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在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影响增大,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结论:在全球化趋势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13.文学作品:
观点:文采与悲怆的交响论述:宋朝时期,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科技: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海船使用了指南针;文学方面,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岳飞的《满江红》,表达了他壮志未酬,收复失地的远大政治抱负。结论:宋朝时期,因为政权并立和战乱等因素影响,部分文学作品呈现出悲怆的色彩。
转自硕士论文辅导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