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刊=水刊?——研究生期间为了评奖发普刊,到底有没有必要?
2024/2/29 10:49:45 阅读:228 发布者:
很多研究生在纠结一件事:是否应该通过发表一些普刊来获取奖学金、保底毕业?
首先,
我们先来纠正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
普刊=水刊?
水刊是什么?
1)年发文数量大,数千甚至上万篇之多;
2)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有大量不严谨甚至错误内容;
3)同行评审的声誉较差;
4)文章创新性低,原创率不高;
5)基本只要查重率合格,付费即可发表。
我国并没有明确定义“水刊”,只是一些学校规定某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能用于评奖评职称,这就让一些期刊被贴上了“水刊”标签。
普刊是什么?
正规期刊都会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并公开发行,并有合法的国内国际刊号(CN+ISSN号)。
国内一些权威机构会评审“核心期刊目录”,例如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人文社科核心等,列入这些核心目录的期刊将不再“普通”,而那些未列入权威核心目录的期刊就属于“普刊”。
普刊的作用:
(1)评奖学金;
(2)达到保底毕业要求。
大家都是从科研小白慢慢成长起来的,能够很快发表SSCI、北核、南核等级别的人并不多,这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机遇。所以建议大家先发普刊,至少能给自己毕业兜个底,在确保毕业的前提下再冲核心。
普刊不一定真的“普”,其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期刊。如果有发表普刊的想法,应尽早准备,不要拖延。
发普刊的注意事项:
1. 别跟钱过不去
在研究生研究初期,很多人都还没达到发核心的能力,此时发普通期刊不仅能涨一些投稿经验,还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如果还能顺便获个奖,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如果你的目标是追求学术,那么发了几个普刊后,就应该把目光放在更高水平的核心期刊上了。
2. 满足毕业要求为主
如果受限于个人能力、导师水平等各种因素,自己很难发核心,这种情况下能发就发,别管普不普了,毕业才是最重要的。
3. 适度适量,不要滥发
为了拿奖每年发个两三篇普刊,这种做法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注意不要发专业知名的水刊、烂刊,还有给钱就发的刊物、学校已经预警的刊物。
尤其是那些有志于科研的人,千万注意少发水刊普刊!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还很可能成为你职业生涯的污点,挂在网上删都删不掉。
那么,到底发不发普刊呢?
看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
如果个人能力一般,也无意于学术,导师也同意的话,建议发普刊;
如果个人有学术追求并打算投身科研之路,最好爱惜羽毛,少发普刊为妙;
如果个人能力很强,导师也很强,那就放心冲核心吧!
转自学术研习课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