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审稿意见是每个论文作者都经常遇到的事情。很多意见是负面或质疑性质的,作者需要逐条认真回复,并相应修改论文,满足评审专家的合理要求。在陈述反驳意见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三个技巧,即礼貌回答、适度修改、合理抗辩。
审稿意见怎么来的?
你的文章谁在审?
论文投稿到期刊后,都要经历一个同行评审(peer review)的过程。
编辑会将经过初筛的稿件,送给2-3位小领域的专家评审,进一步对该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新颖性等进行评估,决定论文能不能发表。
那么,这些审稿人都是哪里找的呢?
在提交稿件的时候,会要作者填一项推荐审稿人(Preferred reviewer)和排除审稿人(non-preferred reviewer)。
这时候,我们要认真对待,推荐几位领域内的学者,这样可以加快编辑送审时间。
可能有的偏门领域,编辑找了几十个审稿人,大家都没人感兴趣。
最后稿件拖了几个月找不到审稿人,编辑只能建议你转投其他期刊,这样极端事件也有发生。
当然,推荐的人选不能是本单位或有过合作关系的熟人。
这有悖科研的利益冲突原则(Conflict of interest)。
提升论文通过率的回复tips:
一、论文作者需要礼貌回复审稿意见
国外的多数期刊执行免费审稿制度,即审稿人义务劳动,不收取任何报酬。审稿专家的劳动需要得到尊重。无论审稿时间被拖延得多久,也无论审稿意见多么尖锐或不礼貌,作者必须保持克制和良好的风度。不仅必须在回复中对审稿人的每条意见都要表示感谢,而且不能与审稿人展开对骂或使用不礼貌的言辞。作者礼貌答复审稿意见的示例如下。
1.当作者想说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只是个语法错误或语言表达问题而非技术错误时,应当委婉地说:
“非常感谢您发现这一错误。我们很抱歉出现这种语法问题,已经根据您的建议予以纠正。另外,我们已经请英文母语编辑对文稿进行了润色和修改。”
2.当作者想说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是因为没看懂论文时,应当委婉地说:
“您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由于我们没有表达清楚,很抱歉造成您的误解。我们已经对文稿中的相应部分做了修改,使得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3.当作者想说审稿人提出的问题目前无人能够回答时,应当委婉地说:
“您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而且很合理,我们也一直在积极寻找答案,例如我们进行了⋯⋯尝试,但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准备在将来的后续论文中继续在⋯⋯等方面探索。”
4.当作者想说审稿人要求增加研究范围的建议不现实时,应当委婉地说:
“您的建议很好,它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认真评估了完成这些补充工作所需的经费和实验条件,感觉目前无法承受这一扩大范围的补充研究。同时,我们觉得目前论文的工作范围还是能够支持本文的论点的。因此,我们建议将补充实验放到将来的另一篇后续论文中去做。”
二、论文作者需要对论文进行适度修改,不应全部回绝
完全拒绝审稿的修改意见,只会把事情弄得糟糕而无法收场,让审稿人恼火。在阐述作者需要进行适度修改和合理抗辩之前,首先应当了解审稿专家是如何评议的,搞清疑问来自哪里和为什么产生。
审稿专家通常会把稿件读三遍。第一遍是快速浏览,粗略评估稿件内容是否符合期刊的发表范围,以确定是否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同时,粗略查看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和论点是否值得发表。第二遍阅读关注技术内容细节,并记下对每一部分的正面和负面的评论意见,从标题、摘要到结论和参考文献。第三遍阅读关注对论文结构、逻辑层次、数据是否足以支持结论等等整体的点评。
所有期刊在作者投稿指南中对格式和语言均有明确要求,包括字数限制、结构要求、参考文献格式等。
期刊编辑在把稿件发给审稿专家前,会对论文进行格式审查甚至查重。太差的稿件会被编辑直接拒稿。审稿人通常对非英语母语的作者提交的论文有少许的语言缺陷容忍度。
期刊论文在出版前会进行文字编辑,不论是出版社自己免费编辑还是让作者花钱找专业的语言编辑公司润色校对,以便纠正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等错误。由于这个原因,审稿人一般不在文稿中逐个纠正语言问题,而只是笼统说一句“论文有一些语言问题,需要找母语人士或语言编辑润色修改。”如果审稿人指出了语言或格式问题,作者必须认真修改和回复,证明已经修改。
虽然期刊通常不要求审稿人重点关注语言或格式问题,而希望专注于技术内容的正确性、创新性和完整性,但是,如果语言很差,导致审稿人理解困难甚至读不下去,负面评价就很严重,甚至导致拒稿。
关于技术内容是否需要修改,通常体现在实验或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论点有无足够的创新性,文献和数据范围是否完整等,分别对应正确性、创新性、完整性。如果论文有正确性方面的问题,作者必须按照审稿意见修改,没有抗辩的余地。
在正确性方面经常遇到的一个审稿意见是解决不可复制危机。审稿人可能会发现论文缺少便于他人重现和验证的在材料或方法上的陈述,或者论文具有统计方法缺陷。这时,作者只能认真修改,并且把这种批评指正作为一次宝贵的科研训练课程予以补习,避免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重蹈覆辙。任何期刊都必须避免发表结果不可重复或无法重现的论文。
另外,如果论文中大量引用中文参考文献,而审稿人指出英文文献引用不足,那么作者需要解释大量引用中文文献的合理原因,而且可以指出自己的论文总结了大量有价值的中文文献,以此发表机会介绍给英文读者。这样回复通常能够获得理解,并增加论文的国际文献价值。
总之,在审稿人指出的正确性问题、逻辑混乱问题、增加参考文献的要求、语言问题和修改数据格式等问题,作者应当满足审稿人的要求,无需抗辩。
三、论文作者可以在创新性和完整性上尽量抗辩
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创新性和完整性的评价上。如果这两方面确有问题,作者应当把审稿意见当成一堂科研方法基础课来补习,无需抗辩,必须老老实实返工重做。
需要作者抗辩的是在主观判断上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情况。作者最清楚自己论点的水平和数据的范围之所以是那个样子的理由。在这两方面进行修改,无异于重做整个科研工作和重写论文,破坏了整体科研计划,通常是作者无法容忍的。
审稿人在撰写评审报告时通常会对论文进行总结,简要描述论文的工作,然后加入概括性评论来肯定或否定论文的价值,包括论文的独到之处或不足之处,例如方法非常新颖或完全缺乏创新性、数据非常充分或大量缺失,而且会列出一份带有编号的具体修改清单,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便于作者修改。
对于作者来讲,当在创新性或完整性上遇到质疑时,首先应当检查论文的表达是否出现问题,以至于审稿人不能完整理解论文的价值。然后,需要评估修改的成本,是否值得补充,来解决审稿人指出的论点、论据、方法或结果上的局限性。最后,陈述自己的意见。
实际上,审稿过程是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平等讨论,并不意味着审稿人一定比作者更加高明,或者意见更为正确。这种平等讨论的目的是为了给期刊编辑在接受或拒绝论文上提供决策依据。编辑既不想得罪审稿人,也不想得罪作者,因为他们对于期刊同等重要。解决争议的要点是作者需要合理解释论文的创新性和完整性已经达到期刊的发表标准,或者举例证明审稿人担心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
转自检索宝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