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做农业农村和土地问题,但最近我做了更宏观一点的东西。大家都知道(学术研究)转型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一方面,是跟相关领域的圈子里面的人(作者及期刊编辑)不熟;另一方面是跟他们的研究范式会有所不同,所以(要想)在这个领域有一个好的突破比较难。我今天会把一些方向性的(经验)和我自己的感受跟大家聊一聊,最后如果大家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也可以提。如果我所说的观点和你们的导师或者是你们自己的看法不一致,以导师和你们自己的看法为准。我们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认知框架的影响,所以不需要去纠结别人跟自己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我大概汇报的内容是四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形成高质量论文的雏形。第二,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框架。当我们有一个想法之后,要去搭建一个框架,这类似于分析的思路图,类似于一个理论框架或者是数理模型。如何去构建它,让审稿人能够认同这个分析框架很重要。第三,如何开展科学的论证。这里面我可能会谈一些关于科学的思辨性的东西,就是怎么去认定科学,如何让审稿人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论证。第四,对于学生、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我们做研究、写作的时候,已经带着希望文章发表的目的了,不管我们的最初想法什么样,我们的最终目标,尤其对于刚入职的需要评职称的,或者是快要毕业的需要找工作的同学来说,发表一些好的杂志,这是我们谋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在投稿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注意和审稿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回复,其中有一些技巧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仇童伟高水平论文写作经验分享 | 如何形成高质量论文的雏形(一)
如何形成高质量论文的雏形
(5)为何要扎根系列研究?
第一个就是提高效率的现实需要。大家都知道《不发表,就出局》,尤其在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选择先活下来。所以你要在保持一定产出的情况下,能够去提高自己的质量最好,如果你确实没办法提高质量,有一定的数量也是可以的,因为你至少得在学术界或者是在高校里面能够活下去,否则未来就没有什么可能性了。
像现在毕业压力、找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即使你进入高校,高校师资的饱和度也越来越高,你可能还要面临“预聘制”机制的考核。所以你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论文的话,不要说生存发展,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这是蛮现实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系列研究能够提高研究的深度,掌握领域诸多的细节。实际上早期我对财政扶贫还不够了解,我一直认为财政扶贫是一个不值得研究的领域,因为中国的扶贫实际上就是政府推动——政府想要消除绝对贫困,想要实现共同富裕。从全民的角度、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政府有这样的责任,也确实这么去做了。而对于学者来说,一旦是政府推动的事,实际上就不会太多地考虑所谓效率的问题,所以我就觉得扶贫工作可能不太值得研究。后来在做了财政扶贫之后,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细节,又觉得这个领域还是值得深挖的,尤其它涉及政府的行为,不同的资金的使用配套和整合方式不一样的话,对于各个地区的发展来说可能也会不一样。
就像我们做的一个关于精准扶贫会不会对人口流动有影响(的研究),有的人可能会想扶贫之后道路变好了,经济也相对变好了,农民收入也提高了,应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扶贫之后可能吸引他离开的因素变得更好了,这个时候他可能更愿意出去打工了。
第三个我觉得要扎根系列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通过系列研究,你能够提炼出来一些非常重要的学术观点。如果只做单篇文章,积累不够就很难提炼出有深度的学术观点,不太可能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个观点实际上是西财的甘犁老师提出来的。
他把学我们的学术研究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三流的学者,他认为三流的学者看文章发表的数量就像数豆豆,无论你发表的什么级别的期刊,都是在看数量够不够,这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情况。第二个层次是二流的学者。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研究方向上具有标识性。就是你提到某一个学者,你就知道这个学者在某一个领域做了什么样的研究,影响力相对比较大,这个已经算是非常好的学者,已经很高的水平了,才能具有这样的一个影响力。那么一流学者是什么?一流学者就是要他的学术观点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或者学术影响,甚至对国家政策产生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提炼学术观点?在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要去想着能不能让我们的学术研究或者是我们的一些观点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因为你的某些观点让别人记住你了,也就是说别人如果在谈起这个人的时候,知道他有什么样的观点,这个就很重要。早期李昌平在写给温家宝总理的信中提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诸如这样的一个观点,当时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
对于他来说,这样的一个观点或者是论断已经成为了他个人的标志,你谈到这个人你就会想到这句话。
(6)提高辨识力,养成思辨习惯
在做研究中,在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扎根系列研究中,我觉得还需要自我培养的一个能力,就是反思力,提高辨识能力。为什么?是因为现在的文献太多了,发表的观点也太多了,到底孰对孰错,谁的(观点)更有价值,更值得大家去看,需要去辨别。如果没有好的辨识能力的话,可能会啥都相信,当一个人什么都相信的时候是不太有主见的。
首先反思争论点。就以我们这个研究为例。当在做了趋粮化的研究之后,首先我们会反思,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农地流转的非粮化和趋粮化的争论?当做了系列研究之后,对于学术界的观点,需要去辨别争论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区域性的,有可能是发展阶段的,也可能是针对不同主体的,都要自己去识别,这可以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思辨习惯。一旦形成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对很多的研究重新进行审视了。就像我们发在《管理世界》的这篇文章,它其实也是一个反思性的研究,我们会思考关于非粮化和趋粮化的争论,有没有可能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来弥合它们之间的分歧?这就是我们当时做的一个工作。
第二个就是要反思已有研究。一方面我们要去调研,要去观察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描述来发现一些现象。我之前做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当时的研究实际上还是蛮凑巧的一个事儿。当年我的合作者帮我拿到了2015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我对“家金”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很诧异,发现跟已有研究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已有研究说农地流转市场是大面积的人情交易,那么家金的数据给我的一个直观的冲击在于什么地方?我当时用的数据是转入户和转出户,他们和熟人的交易,分别都有超过50%的比例是出于获得租金收益(营利性动机)的“非人格化流转”,也就是说熟人交易都有超过50%(的比例),和传统的人格化交易相比,这个比例实际已经很高了,当时对我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统计上的证据,但统计上的证据并不一定是现实,统计上的证据并不等于现实世界,更不等于事实,我们不要去盲目地相信数据,我们还是要在数据的基础上回归到现实中,结合实践寻找答案。所以我去调研,去问了老家的、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农民,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了解到)确实现在这个现象比较普遍了。
再一个就是关于农机服务市场与小农户持续经营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也是我当时在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强调要把小农户卷入现代农业分工体系,或者是要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很多学者都说发展社会服务好,能够让小农户降低农业经营成本,让家庭经营持续下去,保证我们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或者是叫有序转型。
但是我们利用浙大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中的数据,我们发现实际上农机服务市场发展越好的地方小农户越容易退出农业生产,跟已有的研究完全不一样!我们就考虑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到底谁错了?
虽然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由政府推动,由市场主体参与,发展得确实不错。那么问题是小农户真的愿意被卷进去吗?还是说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小农户真的会卷进去,他们凭什么要卷进去?
如果我们反着思考,你想把小农户卷入到分工经济里去,他自己到底愿不愿意?我们调查河南,包括其他的一些地方,我们就发现小农机服务,包括其他生产环节的一些服务,价格实际上是相对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农业经营的利润实在太低了,尤其是种粮食,如果关注一下我们粮食经营利润的数据的话(全国农产品收益成本资料汇编),你就发现2020年我们国家的三种粮食的平均利润大概就三十几块钱,就每亩地每年三种粮食,平均的利润是30多块钱。如果只有30多块钱的话,如果再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或者农机服务价格的上涨,这带来的结果应该是相当多的农民可能承受不了,他不太愿意去种地了,就把地租出去。
(7)在局限约束中找选题
在系列研究中,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立足证据寻找以往研究的局限,我觉得寻找局限约束是一个非常好的寻找到新的选题的一个办法。
我给大家重点讲讲,为什么要关注局限约束。在系列研究中,需要去反思和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因为)它所面临的局限约束不一样,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新的选题?寻找的证据包括案例、大规模的数据(宏观数据)以及一些稀缺的历史资料。当然每个人的研究的东西不一样,所对应的数据也就不一样了。
那么在我们做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你确实找不到选题的话,你完全是可以去寻找已有研究出现不同结论的局限约束。我们可以从下面两点着手。
第一种是类似的研究出现不同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实中确实很多研究就是同一个主题,然后不同的结论,每个人都有一套说辞对吧?最后我们给出来的一个观点就是说要言之有理,即自己可把自己的话圆回去。
第二种就是学界的一个共识,但是现实中我们的证据不支持它,为什么?是在某一个区域的证据不支持还是某一个发展阶段的证据不支持?我们就可以去思考,针对研究的共识进行反思,从而去获得一个新的选题。
经济学里面所有的这种变化全部来自于局限约束的变化,约束变了,然后在数据上不支持了。我们在做宏观数据的时候,有的人也不去调查,他也不喜欢调查,而且很多的研究也确实没办法做调查。但这个时候你发现你的数据的研究结论和业界的共识不一样,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这就是要去反思,要去寻找的一个新的逻辑。我们可以到现实中去找一些证据,从不同研究的局限约束的差异性去解剖他们,去寻找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论的原因,这是一个寻找选题的非常好的方式。
总结起来,寻找局限约束在区域时间维度的变化,也许可以弥合很多的争论,发掘很多值得研究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当你确实没有一个好的选题,你就可以这么去做,把已有研究放在一起,不同的结论的放在一起,去寻找这样的一个约束,再结合当前的发展阶段,去构建自己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框架,也许能得到很好的研究。
转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