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科学论证的几点建议
2024/2/21 15:56:01 阅读:77 发布者:
如何开展科学论证
讲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对于科学论证,我想给大家几点小小的建议。
第一,我们要注重新现象的发掘。我们在做发展经济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发掘新阶段的新事实新现象,在不同情景中去寻找差异性。在某一个地方适用的,在另外一个地方不适用,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就可以去写一些有价值或者很有意思的paper了。
第二,要培养自己概念的演绎能力,抽象演绎和基本现象要相结合。有时候我们要仰望星空,要离地很高,培养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演绎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要具体分析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把这种抽象演绎和现实情景相结合,要落地,无论这个想法多么的高大上,最后还是要落到现实发展的现象中来。
第三,实证模型的选择,尽量还是力求简单实用。不要搞得太复杂,太复杂了可能得出来的结论都不一定是对的。为什么呢?越复杂的模型对于数据的要求越高,除非用的数据真的很厉害,真的是完美无缺,这个时候用没有关系。用了这个非常复杂、非常前沿的一个模型,也能发表很好的论文。
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注重选题,包括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或者研究的视角,而对于模型并不需要有太多的偏好。模型简单实用就好,数据处理尽量保持精细化。数据处理上要精细,不能让数据出错,出错了,最后你的结论可能就不对了。
第四,要结合当前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尽量满足审稿人对内生性等问题的偏爱。这个是以发表为目的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一个问题。内生性问题或者这样那样的问题,尽量在已有研究中找到答案。已有研究会告诉你,一些好的杂志会告诉你,如何去处理这个内生性。如果已有文献确实没有,就自己去思考怎么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对内生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处理。
大家都是年轻人,学习模型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接受的能力都很强,所以尽量去接触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是没有坏处的,因为我们现在发表论文的技术门槛实际上要比选题的门槛要高。人家(审稿人)第一眼看文章有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内生性的策略,如果没有的话,可能连外审的机会都没有,初审就被拒了。我们也是在做了很多的这样的尝试之后,发现在一些好的杂志上连初审都过不了,也就是说发表一篇好的杂志确实蛮难的。
第五,写论文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太超前的分析方法,太超前的理念,审稿人看不懂,问题是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看不懂。比如我只要接受了审稿,我肯定会审,如果我确实看不懂的话,我自己相对客观,选题不了解我一般会拒审。但有些审稿人对这个领域不是太了解,也审,但问题是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话,就会根据自己的直觉判断,而根据自己直觉判断就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这篇文章也许在这个领域看来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性的文章,而在别人看来,这不就是一个很稀松平常的东西吗?人家就可以把你给拒掉。当然也不能太落后。使用的方法太陈旧,处理问题的方式太陈旧,人家就会说你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个模型也跟这篇文章不是太匹配,最后也就直接拒了。
就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目的是发表,但是对于审稿人来说,拒稿是没有成本的,可以找几个很平常的理由就拒了。这也没有办法,因为从杂志社的角度来说,杂志社是一般来说是尊重审稿人的意见。匿名审稿制度是这样的,即使编辑部觉得文章很好,但是两个审稿人都拒了,文章(在这本杂志)发表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这是在做实证研究的时候,我觉得需要去注意的点。
转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