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合理有效应对审稿人的质疑

2024/2/21 15:55:17  阅读:84 发布者:

如何合理有效应对审稿人的质疑

第四个方面可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怎么合理有效地应对审稿人的质疑?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跟我一样遭受了这么长时间的“折磨”,因为一篇文章发表有的很快一年,有的很慢几年,甚至香港中文大学的James Quin教授的一篇文章从投出去到发表,经历了7年的时间。我比他好多了,(前后3年)我这省了一多半时间。我结合发表的这篇文章,谈一下三轮外审到底经历了什么。

第一轮外审对文章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所以我们第一轮改得有点惨烈(红色部分)。第二轮就相对好一些,就“相对”好一些,因为第一轮(修改时)我们重新搭建了整个分析框架,实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修正弥补。到第三轮修改基本上就是补充一些小细节。

我们意见的回复过程:第一轮意见回复了19页(word文档)。因为提出来的问题太多,两位审稿人提的问题大概有四五十条!这就是你想(发表)好期刊的一个代价——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跟审稿人沟通,互相博弈,互相说服对方,哦,用“说服对方”不对,是作者要去说服审稿人,但审稿人不需要说服作者,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第二轮修改相对好一些,第三轮修改就更简单一些。整个修改回复的意见大概二十五六页,还蛮长的,因为我们的(审稿)周期也相对比较长一些。

我们在投好一些杂志的时候,往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审稿人并不一定会按时审回。有些审稿人确实比较忙,这个也要理解。确实时间很久的话大家可以和编辑部沟通。不要怕,不能说你一沟通了,人家就把你拒了。如果真有这样担心的话就等,怕的话就等,不担心的话就打电话问一下。我反正打电话催了不少次。

我觉得在文章修改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尽量按照审稿人的要求修改,如果改不了的话,要有充分的证据。假如审稿人对我的选题的意义进行了质疑,比如做粮食生产(研究)的时候,探讨粮食的播种面积,但中国现在还存在粮食数量的安全问题吗?这个时候要怎么回答?他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粮食数量安全的问题了。那么如果他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整个文章就没有研究的价值了,要怎么去回复他呢?

这就需要借助政策上文件上的一些观点。比如说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行动方案中都提到中国人的饭碗要主要装中国粮,我们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不能下降,要保证粮食的播种面积。而且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中,粮食的产量和粮食的播种面积是作为硬性的指标的,这实际上从侧面证明了,保证粮食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有非常强的政策意义。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报告上的现实中的证据都可以,只要有充足的理由,就尽量回复,改不了就想办法。

第二,作者与审稿人是存在信息差的,有时候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说服审稿人。大家如果做农户的实证研究的话,以转出户或转入户作为分析主体,已有研究都用过。我在做农地流转市场分析的时候,如果要分析农地流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交易对象、租金这一系列的问题,到底应该用转入户还是用转出户?我觉得用转出户。这个细节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去下载看一下我们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转出户的数据,不能用转入户的,实际上转入户会高估同村人流转的比率,也就是高估人格化交易的比率。

我们当时用家金数据里的转出户的数据来做分析。审稿人提出来这么一个问题:用转出户的数据,如果转出户他们家有5亩地,这一年他将这5亩地一部分租给了A,一部分租给了B,一部分租给了C,怎么办?你的分析里面并没有解释这一点。而且像家金数据里面,并没有细化到流转地块上。

我们想,这确实是个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一定影响的问题,所以我们去做了统计。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少比例、几乎没有一个转出户,会将地同时转给多个主体,这样的现象很少,因此对我们的影响也就不大。

所以对于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信息差,大家要客观看待。毕竟对于审稿人来说,第一他并不一定能得到你的数据,他不知道你的数据是什么情况。第二虽有一些公开的数据,也许你在用,但审稿人没有用过,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这种信息差,尽量的用自己统计的资料,对数据进行描述,说服审稿人。

第三,要充分尊重审稿人。有的人会觉得,审稿人这个意见有点针对我,就是不想让我过,所以在回复的时候顶撞审稿人。这可不行!你要想明白一个事儿,审稿人想拒稿很简单,作者顶撞回来立马就拒了,这样你之前的工作就白费了。所以我们回复审稿人的语调还是要和气一点。

一般来说,我们论文修改之后质量会有所提升,有的甚至会大幅提升。比如这篇文章,修改之后我的分析框架更加科学合理,分析框架一旦构建,分析思路就更加清晰。另外,修改之后的文章的理论性更强,文章对不同情景进行了分析,而且把已有研究的争论囊括在大的分析框架里面,也是对已有研究的贡献。再就是修改之后论文细节会更加的完善。有些审稿人特别注重细节,像这些好的杂志,审稿人有的会非常认真,有的可能会将文章打印出来一字一句读,然后提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错别字,比如某个地方没说清楚,某个表述为什么是这样……所以这些细节性的问题(的改善),实际上最后能使读者在文章中获得更充分的信息量,文章质量总体上会变得更好。

几点中肯的建议

针对审稿人的回复,我给大家几点建议。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些杂志的审稿人,所以一般来说,我的这些建议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如果作者在回复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些问题,我可能就会把这篇给拒掉了。

第一,论文修改态度要端正,不要顶撞审稿人。作为审稿人,我自己也不希望我提了意见之后,作者来说我说的不对,或者是来顶撞说“你根本就不懂”诸如此类的话。看到这个我立马就拒了,看都不用继续看下去了。

第二,论文修改的回复很重要,措辞必须要谨慎,不要带有任何顶撞性冲撞性的语言。

第三,就是确实没法修改的话,或数据有局限或者模型无法运行,作者需要把情况说清楚,作为审稿人也能理解。因为有些确实没办法,有时的确找不到这个数据,比如说县域层面的数据,它就是没有,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也没办法。但我们可以找一些替代性的指标,比如说县级数据确实没有,那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可不可以?就是要把情况说清楚,一般都能理解,因为都知道发表不容易,而且找一些数据资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第四,现在审稿人是挺关心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但是内生性处理并不是我决定一篇文章是否给机会修改的主要方面,我会更关注选题,更关注文章的边际贡献。作者要让审稿人看到这篇文章跟已有研究的不同。和已有研究相比,到底有什么样的改进?可以是研究问题的改进,可以是研究方法的改进,可以是研究视角的改进,可以是其他的一些改进,都可以。

第五,可以让修改复杂化,但不能够让修改过于简单甚至不改。我觉得这就是不尊重审稿人了。(作者)找了一堆理由,最终就是不想改,相当于向审稿人表达:你讲得都不对。(劝作者们)无论如何要注意态度,可以修改得很复杂,最后再处理。就是从策略上来说是这样。

第六,要把审稿人的意见尽量放在正文中以表重视。当然也无所谓,放在脚注或者是放在正文中,都要用一个非常端正的态度,对于审稿人所提出的建议要特别的重视。

这样的话,一般来说审稿人不会太多的(为难作者)。因为审稿人也是作者,也都知道作者发表文章不容易。我也是作者,也是经常被外审虐得比较惨。所以想一想,大家都不容易,基本上(文章修改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我都会让他通过的。

最后再强调一点,就是说我们写论文的目的,尤其是我们现在年轻人主要的目的是发表,不发表你写出来干啥?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不发表就出局,至于过程如何,这个过程中是经历了几年,修改了多少次,回复了多少页,和审稿人互动了多少回,不重要,没有人会看,也没有人在乎。这只对于你自己来说很重要,因为能提升你的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大家务必以“能发表”的大局为重,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疏忽或者自己的一种情绪,错失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尤其是在一些好杂志文章能过初审、而且外审还给了修改意见的情况下。很多杂志,我知道它的初审通过率是不超过5%的。《管理世界》的初审通过率不超过5%,而通过初审之后,有超过一半的稿件最后都可以发出来,所以(但凡通过初审)最后发表的概率是很高的。(所以在与审稿人的互动中)不要有太多情绪化,一切以发表为目的。

今天就讲些,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点点经验,这里面也包括之前我的几位导师给我的一些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到之处尽请谅解,谢谢大家。

转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