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我大概汇报的内容是四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形成高质量论文的雏形(之一)(之二)
第二,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框架。当我们有一个想法之后,要去搭建一个框架,这类似于分析的思路图,类似于一个理论框架或者是数理模型。如何去构建它,让审稿人能够认同这个分析框架很重要。
第三,如何开展科学的论证(几点建议)。这里面我可能会谈一些关于科学的思辨性的东西,就是怎么去认定科学,如何让审稿人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论证。
第四,对于学生、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我们做研究、写作的时候,已经带着希望文章发表的目的了,不管我们的最初想法什么样,我们的最终目标,尤其对于刚入职的需要评职称的,或者是快要毕业的需要找工作的同学来说,发表一些好的杂志,这是我们谋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在投稿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注意和审稿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回复,其中有一些技巧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直播答疑
Q1
请问论文被长时间的审稿,会出现论文被审稿人盗发的情况吗?
一般来说,审稿人是有基本的自己的操守的,我相信大多数审稿人有这种职业操守。但也不乏有种情况,有人在投稿之后被拒了,却发现与自己这篇有很多语言重复或者是观点重复的类似文章被发表出来了,他就感到很诧异。我想是有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我觉得这应该不是普遍现象。
Q2
如何提高文章的学理性,以及调研报告和学术文章的异同?
首先文章是对应一个理论问题的,像我刚才所说,要在宏观上找到所研究的问题。很多问题大家做起来都没有学理性,但我们可以进行改造,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或者是宏观的理论,对分析的问题进行包装。为了使其与文章研究的问题契合,我们可以针对所研究问题的局限约束,进行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的分析,最后再回答一般性理论为什么会在本次研究中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一来,整个的文章的学理性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学理性比较虚,咱们是可以对其进行改造的。
关于调研报告和学术文章的异同,调研报告更强调的是对于现实现象的描述,当然最后也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学术文章不一样,学术文章一般是要研究两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或者是我们现在强调的因果关系。比如说学理性,学理性实际上也是在通过理论将概念之间的关联通过演绎来体现。调研报告强调现实的描述,学术文章强调在逻辑上的一个推演,以及用现实证据去验证这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
当然,像《管理世界》也会发一些大规模调查的调研报告,这也是很重要的。
Q3
学术水平提升的路径是什么?
首先是要大量的阅读。大量阅读相关领域的著作,尤其是一些经典着作。我本科学的是生物学,不是经济学,当我决定跨专业考研的时候,我开始大量阅读经典的著作文献。历史人文经济都可以去看,对于本科生来说,没必要去限制自己。
到研究生阶段可能更强调专业性,比如说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所关注的研究领域诺奖得主的著作等等都可以去读,读了之后要思考,要反思,形成一个自己的分析框架。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早期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我影响比较大,他们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帮助我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在形成自己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我具体地接触到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研究。
在做具体研究的时候,有很多细节、很多能力要把握。比如数据处理的能力,对于所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的了解,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这些基础性的工作的。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的博士后导师甘犁老师都已经50多岁的人了,已经是功成名就之人,人家现在做研究的时候仍然是自己在处理数据。我们最近在做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财政数据,有几万个变量,这几万个变量他都自己在处理,他要去找这些变量。他也不是做财政的,但他会自己慢慢去抠这些变量的内涵。
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人员,要长期秉持这样一个把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的前提,然后在理论提升的基础上,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长期性的更细致的跟踪调查,搞清楚其中的内在运行逻辑。一直要掌握住一个方向,其他的学科领域的大概道理也类似。
Q4
在论文发表中老师说到修改复杂化,不能过于简单,“复杂化”是指把内容再扩充一下吗?
复杂化指的是尽量按照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仔细完善文章,比如说他说了一点,你可以把它变成两点;如果某一点确实没办法改,那就修改一个相似的。就是说,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能侧面地论证审稿人向我提出来的问题我能解决,或者一定程度上解决他的问题,反正尽量不要让他所提的那个问题最后变成一个空白。要尽量满足审稿人的修改要求,也可以有一些在这基础上的提升,比如说让你改分析框架,你可以再把你的分析框架延伸地更开一些,这样就可以让审稿人满意,觉得自己的意见得到了尊重。
Q5
如果发现好的杂志的外审意见比较不恰当,甚至部分意见业余该如何回复?
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千万不要有(审稿意见)“业余”的想法。当我们觉得这个人确实根本就不懂(这个问题),那不如将他当成爸爸妈妈,给他科普。咱们所研究的东西我们爸妈也不懂,但要和爸妈聊天的时候,你会不会想着怎么去给他们解释清楚呢?将细节说清楚,把整个的道理说清楚。
也许审稿人意见有不当的地方,我刚说了这是你们之间的信息差,你要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他,就是有充足的证据说明,他所提的意见从本质上来说对这个文章的影响不大。
Q6
如何获取权威的公开数据?有哪些渠道?
公众号上会提供很多的数据,一些公开的数据在他们的官网上也有申请的渠道。另外如果你有朋友同学在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那些好的大学一般来会对校内师生开放数据,可以去跟他们要。如果他不对外公开的话,最好是跟人家合作。
Q7
高职院校的老师发核心论文比较难,审稿看到高职院校老师的文章或是讲师,是不是第一印象就是质量不高然后拒稿?
这个不会。因为审稿人看不到作者信息,至于编辑部到底会不会我就不知道了。编辑部老师可以回答一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我们刊以质量取文,不会因为您的学术背景作为这篇稿件是否录用的有决定性的尺度标准,主要还是看文章的质量。
Q8
如果研究结论与学界的认知出入较大导致退稿,那么应该重新进行研究设计,还是应该修改表述的方式?
要看投的什么杂志,如果是相对比较好一些的杂志,他们审稿人的专业性比较强一些,包容性也是相对比较强一些的。比如说我投稿到《经济科学》的一篇文章,在之前投了好几个其他杂志全部都是初审就被秒拒了,为什么?因为我的文章里面涉及腐败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文章研究的确实是一个真的问题,是一个好的问题的话,不要去改自己的结论,如果(研究中)真的发现是这个情况,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个情况,那为什么要改呢?不能说要迎合发表去把我的结论给改了,说我的结论跟已有的结论是一样的,要这么做的话,是不是意味着要改数据模型,这又何必呢?我不会这么做,我觉得一个相反的结论可以接受。至于你要不要改,就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住,如果坚持不住的话,可以改一下表述,但是尽量不要去违背自己研究的初衷。
Q9
理论分析中引用已有文献感觉学理性不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提升?
通过引用已有文献没有问题,很多好的杂志都这么做,而要让学理性变得更强,就要让分析的问题在一个大的理论框架里面去进行概念演绎。
引用已有文献的话,这个研究发现了这个,那个研究发现那个,你就仅仅只是把它们串起来了,不要这么做。这个可以作为一个证据,但是如果要让文章的学理性更强,就用概念演绎,纯粹的概念演绎,然后补充一些文献作为佐证就OK了。
Q10
定量文章是否一定要有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十分相关的理论怎么办?是不是可以不用理论或者是用相似的理论替代?
可以不用理论。有很多研究,包括像经济学期刊很多文章是不用理论直接进行,但会对文献梳理的要求很高,需要作者对相关研究有一个非常好的归纳总结。
如果非得要用理论的又没有一个好的理论话要怎么办?就用演绎。大家可以结合已有文献,构建几个自己的概念。比如说根据研究的问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对它进行演绎,在不同情景下对这些概念进行演绎,然后再结合分析框架图或者是数学模型,这个时候你的分析深度就相对会好一些。如果确实没有一个非常契合的理论的时候可以这样。
来源:本刊编辑部整理自仇童伟“高水平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分享”直播分享会
作者:仇童伟,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刊物发表论文数7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10余次,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要作者
转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