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硕博研究生论文写作、署名、投稿漫谈

2024/2/19 11:29:58  阅读:65 发布者:

首先劝告大家:在读的博士生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自称“博士”,硕士生也不要自称“硕士”。

八字没一撇的男朋友、女朋友或许不妨自称或互称“老公”“老婆”,但尚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没有拿到学位证书的硕博研究生一定不要自称“硕士”“博士”——事实上这种“提前支取”的“妄称”之风可能是“中国特色”,其成因主要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暂时还是严进宽出。相反,如果严进严出甚至宽进严出,研究生结业和退学的比例高到无法忽视,许多人就不敢提前自称“硕士”“博士”了,否则最后骑虎难下,如何收场?

然后话又说回来,等大家赶明儿毕业拿到学位以后,就要防止另一种误称了,就是不要再自称“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这方面“唯二”可以自称的是“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生毕业”。

不过这是后话,今天还得回到现实。大家作为在读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千辛万苦写出学术论文,向某些好一点的报刊投稿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遭遇“资历歧视”,就是说,在你署名为独著的时候,可能享受到“同等质量下优先退稿”的区别对待。甚至,有的报刊、有的编辑明明看好了文章本身,却公然赤裸裸地要求你把老师名字加上,甚至要求你把老师署成第一作者。从某种角度上细想起来,这个似乎有点儿像那个购买婚房:明明是你家独资全款买的,却被对方要求“加名字”,术语全称叫作“有房、无贷、加名字”。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你是按独著投稿之后被编辑部要求“挂老师”,还是你已经摸清规律和门道儿,默默接受现实,“先意承志”,投稿时主动加挂老师,都绝不能擅自行动,必须先经过老师“知情、同意”,也就是汇报情况,并把文稿呈报给老师。老师如果同意联合署名,一定会全面审读文稿,通常还会加以必要修改,或者提出修改建议。对于老师提出的修改建议,学生一般都应该认真落实,并把修改稿重新提交老师审阅,看老师有没有新的意见。如果老师提出新意见,你千万别拿政府部门审批窗口的“一次性告知义务”来消极对待,因为,“文章不厌百回改”,老师连他自己深思熟虑的写作都存在反复修改的过程呢,何况你“摸着石头过河”的“习作”?相反,如果老师没有提出新意见,而是提出“旧意见”,那你可真得好好反省了:“我的修改稿为什么没能解决老师上次提出的问题呢?要是总这样,老师会怎么看我、怎么待我?”

刚才说的是研究生自己独立写出论文,为了降低发表难度、提升发表机会,而找老师合作。事实上可能还有另外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独立研究和写作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困难,果断向老师寻求指导和帮助,这种情况下,当然更应该主动把老师列为作者;二是老师命题、出思路,不断检查、修改和督促,最后审定同意投稿,自然也是名副其实的合著作者。这两种深度参与的情况下,如果老师拒绝参与署名,大约包括两种原因:一种是他古道热肠高风亮节、无名英雄甘为人梯,另一种则是他觉得你文章还是不行,配不上他的大名。无论是其中哪一种原因,学生都要尊重老师的最后决定。

说完署名,再说投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投稿环节同样存在编辑部与作者的博弈。研究生想通过老师的联合署名来促进“通关”,编辑部自然也知道你的“小心思”。审稿的编辑一方面通过阅读文本来衡量论文的写作质量,一方面通过观察作者阵容、署名排序和投稿人来分析谁是实际作者、主要作者或者执笔者,从而进一步研判文章的学术水平,以及刊发之后的被转载潜力和被引用潜力。

在这个问题上,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是:合著论文的投稿者主动在文档中附上一个“作者贡献声明”,如实陈述各位署名作者的分工内容、工作性质,让审稿编辑一目了然。

事实上,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刊物,在文章底下或者后面明文刊登“作者贡献声明”。不过,我们的高校师生显然不会欢迎这种太“阳光”的做法,因为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师带生”型合著论文“一文两吃”的现实:同一篇文章,署名一作的老师拿它当科研成果、工作业绩参加绩效考核,署名二作的研究生又得以被学校默认为实际作者,可以拿这个文章申请奖学金和毕业答辩资格。一旦公开声明了作者贡献情况,学校就不好再那样“与人为善”了。

既然暂时不会普遍要求投稿者声明各位作者实际贡献,那么师生联合署名的文章由谁出面投稿,效果可能就有一定差别了。

不管是邮箱投稿还是网站投稿,不管是叫“联系人”还是误称所谓“通讯作者”,这个“投稿人”都是绕不过去的,而可供编辑部观察分析和联系核实的关键信息当前主要是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其中,部分手机号码还能直接搜到微信。至于邮箱,如果是QQ的,也往往能搜到微信,更别说天然能搜到QQ;如果邮箱ID用的是姓名的全拼、简拼或者姓名意思的英文,更容易直接锁定实际的投稿人。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明晃晃地拿着自己的邮箱和手机号,却以老师的名义投稿,企图让审稿编辑以为论文是由教授执笔的,就很容易被人看穿,得到一个“不老实”的“差评”,因而降低“印象分儿”,甚至被“一票否决”。当然,更“作死”的是,在编辑已经打来电话时,还将错就错冒充老师,让人无法置评。

事实上,即使你这个主要作者出于某种考虑而屈居第二作者,也完全可以、更是应该正大光明地以自己的名义来投稿并充当联系人。当然,如果编辑部明确提出要跟一作或导师对话,比如为了解决文章中重大或疑难的问题,学生一定要积极配合。

不管文章经过了多少作者的手,修改了多少遍,我们都强烈建议:正式投稿之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通读检查一遍,消灭一些低级错误,尤其是拼音打字造成的同音字和谐音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可能无关宏旨、无伤大雅,文章录用之后编辑固然不难处理,但问题是,在录用之前,研究生的文章多半面临着异常艰难的、九死一生的竞争性、选拔性、淘汰性的甚至像刮彩票一样的审稿,无论是内审编辑还是外审专家,一看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级错误,就会眉头一皱,对你的能力、态度、靠谱性乃至基本功打个问号,可能严重影响审稿结果。举例来说,对于越来越多的傻傻分不清“的”“地”“得”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稿子,我审稿选稿时就总想:“你连这种小学生的问题都整不明白,我怎么敢轻易相信你能把大学里的问题搞清楚?”

在这方面,我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建议:即最好再找一个可靠的、靠谱一点的人,包括男朋友、女朋友,来用心地、卖力地帮忙看一遍。因为,自己看自己的杰作,特别是自以为已经“尽力了”的得意之作,确实是比较容易陷入“注意力盲区”的,何况自己还可能存在文字盲区、知识盲区等暗伤、硬伤。

稿子检查完美了,署名问题也理顺了,接下来就是投稿了。投稿是个技术活儿,首先要确保不会上当受骗,并避免误入暗坑,然后才是尽量提高命中率。

上当受骗有三大后果:一是经济损失,动辄成千上万,有的高达三五七万;二是文稿泄露,被人盗卖、盗用、抢发;三是发到假刊或某些增刊上,不但没啥用,而且挺丢人;四是浪费时间,贻误战机,错过重要关节点。

上当受骗有两大渠道:一是不走正道,投机取巧,自投罗网,不幸遭遇黑中介;二是缺乏常识,轻信百度,不慎掉进假网站、假编辑部的陷阱。

误入暗坑是指上当受骗之外的轻型损失,主要包括意料之外的大额版面费和录用缴费之后过于漫长的排刊周期。

命中率低、白费工夫则主要是懒,漫不经心,盲目投稿,匹配度太低,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对自己的文章不负责任,也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关于论文中介,希望大家“珍爱学术生命,远离黑白中介”。为此,前提是脚踏实地,未雨绸缪,打好提前量,远离DDL,留足富余量,避免可丁可卯、唯恐“多一篇浪费”。总之,尽量避免自己走到火烧眉毛迫不得已、逼上梁山铤而走险的境地。实际上,论文中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纯诈骗,基本没有渠道,基本不能帮你发表正规报刊论文,即使给你提供样刊,也是侵权的套牌冒牌货,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纯粹假刊,在这方面,前几年,有些假冒期刊甚至堂而皇之地实现了“龙源期刊网可查”;第二类是跟一些中低端期刊编辑部合作,提供有偿的代办、代理;第三类是跟少数期刊的个别不法编辑串通,通过非法的利益输送来实现“通关”;第四类是苦力型中介,既无正规渠道,也无不法通道,而只是反复到处替你正常投稿。但无论是哪一类,一旦失信或失败躺平放赖,你都拿他们没啥办法,没有制衡机制。特别是,如果你不本分,迷失初心,跟中介签订了“代写包发”型的协议,中介手里掐着你学术不端的把柄,就更加有恃无恐了,甚至可以反过来对你进行要挟威胁、敲诈勒索,毕竟他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假冒编辑部的诈骗网站很多,单是某一个诈骗团伙就制作了好几百个假冒各大期刊的网站。我们《学术交流》就被假冒了,报警也解决不了,因为据说他们的服务器在境外,包括香港。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去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上搜索期刊官网或者编辑部。你可以尝试去编辑部的上级单位的官网寻找链接,比如从高校的官网逐步进入学报的网站或页面,从各大社科院的官网进入他们主办的期刊。一种更简单、更可靠、更通用的投稿渠道获取途径是:在知网上找到一个期刊,点击进入“期刊导航”界面,在左边“刊期浏览”中点击最新一期的期号,右边就出现那一期的目录,目录右上角有个蓝色的“原版目录浏览”,点开它,就可以去免费阅读期刊全真的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中英文目录,其中某个地方一定能找到编辑部当前的联系电话、通讯邮箱、收稿渠道等信息,有的期刊还会列出编辑部人员名单。掌握了这些信息,你就可以实现安全投稿了。

当然,安全并非全部。有的作者会很在意期刊是否收费、收多少钱,有的作者会很关心期刊审稿快慢、是否公平、是否友好、门槛高低,以及录用后排队时间长短。这些信息虽然可以打电话或发邮件问编辑部,但这种问题可能并不太受对方欢迎,而且对方的回答也可能并不客观。这时候,就需要去查查这个期刊的口碑或者说“大众点评”了。这里给大家推荐两个渠道:一个是万维书刊网的“期刊点评”栏目,历史比较悠久,用户比较多,信息比较丰富,对陌生作者全面了解期刊编辑部政策和风格很有帮助;另一个是后起的网站,也不错,叫作“发表记”,“西游记”的“记”,他家还有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

刚才这种观察,主要是衡量一个期刊是否适合你。但投稿选稿是一种双向选择,接下来就要重点衡量你自己的文章和身份是否适合某个期刊了。这方面,除了刚才介绍的“期刊点评”等过来人、亲历者的分享,许多期刊的官方网站或者收稿平台上还有《投稿须知》、征稿启事、选题参考以及论文模板可供研读。此外,刚才说过的知网新刊“原版目录浏览”,每个投稿者都应该多浏览几期,好好揣摩一下:这个刊物近期多发哪些方面的文章,不发哪些方面的文章,他家的文章选题有什么特色,文章题目主要是什么风格。如果最近好几期都基本不发你的文章这类领域和选题,你就最好绕行,轻易别指望他们为你破例;如果你的文章题目适合这个期刊,你最好从他们近期目录中挑选几篇类似的文章,下载过来,好好看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情况和行文风格、学术水平,看自己与之是否有差距或鸿沟,或者自己能否作出立竿见影的调适、改进和提升。一定要有比较客观的评估和尽力而为的主动奔赴,用实力说话,用努力谋实力,而过于悬殊的“撞大运”的侥幸心理是很少能够得逞的。

总之,精心写作和打磨文章,精心研究和选择合适的期刊,都是事半功倍的正途,磨刀不误砍柴工。相反,如果文章马马虎虎,投稿信马由缰,随缘听天由命,到处乱投,反复退稿,低水平重复,恶性循环,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破坏心情、打击自信、摧残意志,实在属于本末倒置。

转自“余编编余”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