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为什么CSSCI论文越来越难发?
2024/2/3 16:02:30 阅读:108 发布者:
人文社科类
为什么CSSCI论文越来越难发?
现在想要发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越来越难了,这是我近几年最深刻的感受。有的朋友猜测可能是因为自己单位的平台降低了,有人怀疑是不是因为没有像以前那样挂导师,还有人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研究水平了。
这种现象在整个人文社科领域普遍存在,所有人都感觉C刊越来越难发了,体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学科感觉最为强烈。
不过,大约十年前,经济管理类的论文还是相对容易发表的,只要选择一个还不错的课题,进行稍微高水平的计量研究,通常就能够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了。因为当时整个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期刊数量也相对较多,相对好发表。
然而,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期刊数量还是那么多,少数一些期刊进行了扩版,但总体上数量变化有限。
一些顶级期刊为提高质量甚至鼓励发表长篇论文,导致总的收文数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大约有80%的C刊的收文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论文作者数量却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各个高校的编制比较宽裕,退休的老师较少,新增的教师较多,而且这些新增教师科研水平总体上都挺不错的;
此外,几乎所有高校都高度重视科研,教师绩效收入与科研成果挂钩,因此教师们科研动力也很足。
一方面,论文总的发表数量基本不变;另一方面,论文的供给快速增长,所以现在想发论文,不难才是怪事。
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
论文载体是否需要增加?
我认为不需要。目前国内期刊发文虽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创新是很难的,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水刊和垃圾刊物了,应当把重点放在提高刊物质量上。
2
摆脱“唯论文”职称评审标准,减轻不必要的发文压力
减少论文供应数量,才是人文社科学术研究领域的出路。许多高校应该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师主要应专注于教学,不必过分追求发表论文。
有必要探索职称评审公平公正的方式,让有兴趣和能力从事科研的人参与,而不必“逼”着所有教师都去卷科研。
3
不再“卷”论文发表,该如何衡量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水平?
可以将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与国际一流学术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评估论文的创新性和质量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
不应该将学术产出量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靠量取胜”的时代该结束了。让真正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去安心做学术,让热爱教学的教师去传播学术研究的种子,设置多元化的职称评审体系,才能让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吧!!!
转自“学术研习课”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