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硕博生来说,综述这类文献大家并不陌生。通常来说,综述是作者梳理一个领域内在一定时期(通常指近期)的相关文献,分析这些文献之间的相关性或者对立观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笔者通过交流发现不少做定量研究的硕博生都热衷于发综述,认为综述不需要复杂的方法运用和结果分析,从而在撰写的时候更加省时省力,发表更加容易,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01
海量搜集和阅读文献
一篇合格的文献综述首先要做的便是海量阅读领域内相关文献,总的来说就是在广泛阅读与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便是综述。
我们不难发现,一篇好的综述通常需要参考大几十篇甚至是上百篇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虽然不需要每一篇都进行精读,但是至少作者需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准确将文章的信息转述传递到自己的综述中。对于一些十分重要的文章,作者也必须对其进行精读,这里的精读是指读者能够从摘要到结论一字不落地读完,并且完全领会文章的意思。
这里提醒大家,在寻找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找引用量高、发表在顶级或权威期刊当中的文献,通常来说这类文章在发表的过程当中需要经过审稿人的层层审核,结果相对可靠,且受众群体广泛,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下面为大家找到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均选自Nature Reviews系列,该系列是Nature子刊中专门针对发表综述所设立的期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均在170篇以上,且选择的参考文献均发表于领域内权威的期刊(这里的权威是指在一个领域内口碑比较好的期刊,并非分区或影响因子高)。
选自某Nature子刊综述论文,该文包含190篇参考文献
选自某Nature子刊综述论文,该文包含174篇参考文献
很多同学曾经咨询道,在综述中能否加入一些网站或者是Reports,答案是肯定的。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Reports(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报告)在文献当中引用也能够便于读者更好地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理解。
因此,文献搜集和阅读是第一关。
02
总结归纳文献
由于作者们要下载和阅读较多的文献,在最终动笔开始写综述论文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遗忘的现象,因此建议在第二步大家应该总结和归纳文献。
先阅读而后归纳看起来不符合常理,但这对于综述类文章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们应当着力确保综述中的文献分类准确,而仅仅通过摘要、关键词和highlight其实很难对文章整体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先阅读文献,后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一般来说文献综述的撰写是由一个团队进行,所以笔者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借助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来线上协同管理,或运用OneDrive、百度网盘等对文献按照类别对应文件夹存放。每个作者在阅读完相关的文献后应当第一时间将想法整理到共享Word文档当中,方便在最终撰写论文的时候进行参考,避免二次阅读论文浪费时间、耽误进度的情况。当然,每个课题组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这一步当中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综述对于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平铺直叙的描述,而是略带有批判性的评论,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或者是不同点,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大家在整理论文信息的时候可以顺手加以自己的看法,便于日后整理。
03
创建或搜集数据,数据可视化
很多人误认为综述不需要任何数据,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该话题当中的一些关键数据或指标,作者应当加以总结归纳。
以地球科学的相关研究为例,高质量的综述当中经常会有制作精美的
和表格帮助读者对该领域进行快速理解和归纳。为此,笔者特意找到了一些发表在综述顶刊当中的图表,给大家加以参考。
来源:Piao, S., Wang, X., Park, T. et al. Characteristics, drivers and feedbacks of global greening. Nat Rev Earth Environ 1, 14–27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3017-019-0001-x
通过这些
,大家不难发现顶刊综述当中图像的类别非常多样,包含了折线图、地图、箱型图、直方图等,多样的图像类别不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可以增加多样性。与此同时,
的配色非常讲究,基本选用低饱和度配色,能够达到让读者准确区分,但同时又不刺眼的效果。这里笔者为大家推荐一个配色的专用网站,便于大家在数据可视化的时候进行配色方案的选择,网址如下:
https://colorbrewer2.org/。
总之,善于总结和归纳一个领域内的数据、关键指标,并进行高质量的数据可视化,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和引用文章,增加文章未来在相关领域内的影响力。
04
理清逻辑,撰写论文
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之后,下面就是最终的论文撰写环节。
在撰写之前,第一作者需要首先理清整个综述的逻辑,最好将自己代入读者的角度进行撰写。另外,共同作者们也需要确定文章的主要受众,文章将会主要给初入领域内的科研小白进行阅读,还是身经百战的学术大佬,还是二者兼顾?这对于文章的整体逻辑和语言用词有着不同要求。
在确定逻辑和受众之后,接下来可以开始撰写论文。笔者所学习和工作过的课题组都是采用第一作者为主,共同作者为辅的形式撰写论文。具体来说,第一作者需要确定文章的整体逻辑和框架,之后自己撰写文章的主要部分,将一些自己不熟悉或者较为边缘的部分交给共同作者进行处理。但无论如何,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需要对全文负责,要做到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足够熟悉,逻辑顺序无误。
05
一些关于综述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01 任何人都可以写综述?
这是一种对于综述非常容易出现的错误认知。
一般来说,中文期刊都会邀请国内在该领域成果比较领先的课题组老板以第一作者撰写综述,这种综述在发表之后配合杂志社的宣传通常能够达到较高的引用。国外的综述虽然对第一作者的身份并没有十分刻板的要求,但是审稿人通常都是领域内非常有经验的专家,并且综述的审稿人通常在5-8个,比定量研究更多,所以通过的概率也会相应减小。
所以从目前的期刊来看,对于硕博生来说想要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综述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想要在英文期刊上发表,那么需要第一作者对领域的发展十分了解,最好有几篇针对该领域前沿的研究论文。这不仅能够在发表阶段增加审稿人对稿件的通过概率(很多期刊审稿人能够看到作者信息,也会查询作者的发文情况),同时也可以在该论文发表后增加论文的引用量和影响力。
02 综述比一般的研究论文撰写时候更加容易?
这是笔者在文章开头所阐述的现象和问题。通过阅读本文,相信读者们也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
笔者认为,综述在数据分析和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确会比定量方向的研究论文要容易。但由于综述是海量文献的总结,所以要求写作者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英文文献搜集和阅读能力等。所以综述的难度是在于知识的整合而非数据的分析。对于一些质量较高的综述,数据分析同样重要。综上来看,笔者认为综述的难度完全不低于研究论文,甚至只能更高。
03 综述在投稿时候命中的概率更高?
正如笔者上文所提到的,中文期刊当中的综述通常由杂志社约稿领域内的相关专家来进行撰写,所以命中的概率自然是非常高,可以说接近百分百。但这种文章对于我们硕博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英文文章的综述可以发表在普通的研究类杂志上,也可以发表在综述类杂志上。
从笔者的投稿经验来看,质量一般的综述在研究类杂志上命中的概率会适当提高,但审稿人还是会对综述质量比较看重。而且从笔者课题组几次综述投稿的经历看,综述非常看重作者的身份,通常在共同作者当中有领域内的绝对大牛会对稿件命中率提升较多。
而对于一般的综述期刊来说,无论是编辑初审还是审稿人审稿,都会对工作质量较普通研究期刊要求更加严格。以笔者现在课题组前段时间投稿过的一篇某Nature Reviews系列杂志来说,编辑部初审过后一口气邀请了8个审稿人同时进行审稿,而八个审稿人都会有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所以在修改和撰写回复的时候会将难度和工作量加大。
04 本科生为了保研可以写综述嘛?
笔者接触过不少的本科生为了保研发表论文,想要走捷径发表综述类文章。这对本科生发表论文,增加夏令营的竞争力来说的确为一种不错的方式。一方面综述不需要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方法创新,另外一方面不少普刊也比较喜欢接收综述,增加期刊的影响力。
但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日后想要在研究生之后继续攻读博士,那么建议大家在本科阶段扎扎实实找学院里的老师做实验、写代码,真正体会研究的苦与乐。
很多时候本科生所撰写的综述质量一般,投稿的普刊速度很快,这会给很多本科生一种错觉,做科研其实非常容易。然而事实绝非如此。所以在科研试错成本几乎为零的阶段,亲身体会一下科研所带来的痛苦和快乐对于未来的科研道路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篇好的综述凝聚了一个领域内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相信通过笔者的文章,大家也一定能够了解到写综述绝非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情。希望笔者的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了解什么是综述,以及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综述。
转自:“大学生科研竞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