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论文撰写】论文写不出来,看看是否具备这六大写作习惯!

2023/6/2 14:09:39  阅读:87 发布者:

多听学术会议

前段时间,受学校所在地疫情影响,我们提前放假了。离校前,给博导洋洋洒洒地发了一堆寒假规划,包括:完成论文修改;学习高计课程;阅读某些经济相关的书籍等等。可老师却回复说,你要多听会议。

老师表示,这半年,他经常在师门群里发学院举办的会议,或者其他地方举办的线上会议,可听的人却没多少。

科研是一个人的战斗,但同样需要交流!如今并不是我们埋头就能做出成果的年代,一个人闭门造车出成果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光需要在日常的组合中与导师、同门交流,也需要借助学术会议的机会进行学术交流。不得不说,一些大佬云集的学术会议是最新思想碰撞的地方。

阅读经典书籍

经济学论文投稿常见的一个拒稿原因是:理论深度不够。为什么自己冥思苦想写出来的东西总被说理论深度不够?

会议上经常听到的一句专家点评是:没有研究好中国问题or你对中国问题的实质并不了解。为什么自己精心雕琢的文献并没有踩到点上?

我想,这可能是急功近利的时代下,我们阅读了几篇文献就开始写作,而忽略了最原始的问题,即广泛地阅读经典,阅读大牛的书籍。

文献东看西看读了一大堆,头绪没理清,只积累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就开始动笔,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很容易不成体系。如果系统地学过本学科的经典与大牛书籍,就好比我们经济学专业能够先读三高,搭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再阅读文献,进行写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时动笔写作

写作需要灵感,灵感可能来源于阅读文献、可能来源于实地调研或者生活,因此在有灵感的情况下可以随时动笔写作。不要一直想着准备好了才动笔,你永远都不会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准备好了不过是拖延的借口而已。

如果你怕自己写得不够好而迟迟不肯动笔,想想笔者导师说的这句话:要想写出好文章,先把文章写出来,不要等到把文章一点一滴都想清楚了才下笔,不管想到什么都可以先记录下来,往往写着写着思路就理清了。所以,开始着手一篇论文写作一定要及早动笔,付诸了行动,才是最好的准备,这也是最好的开始。

敢于写,多修改

对于很多学术新人来说,很多时候对于写作充满着恐惧,因此不敢去写,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越不敢写就越抵触越不会去写。因此你在熟悉一些写作的基本规范之后要敢于去写,先开始写,不要急着把论文写好,也不用怕论文写不好,先把论文写完,后面再去追求完美。

还有一部分学者论文初稿完成后就着急投稿,由于论文还比较粗糙这样就很容易被退稿而浪费时间,好论文都是改出来的,论文初稿完成后不要着急投稿,要多去思考、多去修改,反复修改过后可以先放几天,几天过后再去修改,此时你会发现不同的问题。因此,好的文章就是敢于先写不好的文章,之后反复修改,沉住气,不要着急。

善于总结和发现

有句话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在写作之前可以总结论文的写作技巧,摸索论文写作套路和规律,而不是盲目写作,这样你会无从下笔。尤其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你要善于总结别人写作的方式方法,写作逻辑架构,发现已有研究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以此寻找自己写作的idea

笔者的总结是,发现论文的总体架构就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解决(意义是什么),相关的工作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没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好(价值是什么),具体是怎么解决的(过程是什么),方法、模型是什么,实验怎么做的,结构怎么搭建的,结果的数据怎样,最终的结论是什么等。

形成自己的逻辑框架

论文框架是重中之重,一般论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论文)都会有成熟的或者固定的逻辑框架。笔者建议可以采用背景-正文-结论这样的结构来构建核心概念,它是到目前为止被运用最多的论文框架之一。比如论文每一段的首句介绍背景,接着在主体部分谈论新观点,最后一句总结。就整篇论文而言,引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包括:政策背景、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结果部分展示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模型、研究数据和变量、研究过程和结果),讨论部分说明结论(研究结论包括:研究结果总结、研究结论和建议、研究贡献和局限性)。

每一个学者并非天生就会写论文,每一个学者也并非一开始就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你养成好的科研习惯和论文写作习惯。只要你养成以上六大论文写作习惯,写论文不会发愁,赶快行动起来吧,从培养好的论文写作习惯开始吧!

转自:“学术国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