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分享丨殊途同归不同效:包容性创新前因组态及其绩效研究

2023/4/10 16:56:38  阅读:113 发布者:

作者简介

赵云辉,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绿色创新、政府治理;

王锦强,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包容性创新;

冯泰文(通讯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整合;

绳鸿燕,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供应链整合、大规模定制。

研究缘起

目前全世界仍然有超过40亿人口生活在经济与社会金字塔的底层(Base of the Pyramid,以下简称 BoP),这些被排除在正式市场经济之外的BoP群体,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近年来,众多企业不断开展包容性创新实践活动,满足BoP群体的需求。例如,传音(TECNO)公司面向非洲市场开发智能手机,印度塔塔公司开发的平民汽车,华为面向低端市场开发的全面屏手机等。虽然众多企业面向低端市场不断推进,但包容性创新的有效开展仍存在诸多障碍。企业作为共享价值创造、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参与主体,如何通过更具包容性的产品设计、流程设计等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产品或服务,构建面向BoP群体的创新范式是理论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传统创新不同,包容性创新作为一种多元价值创造的全新创新形态,它强调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平等参与市场的机会,从而缓解贫穷问题(Hartley et al., 2019)。然而,由于现实中企业在获取资源与外部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BoP市场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企业在开展包容性创新时面临很多困惑。虽然已有研究对企业包容性创新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但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关注企业捐赠和利益相关者收益等)(Cannon et al., 2000)、商业模式(主要关注BoP生产者参与企业价值链和企业跨边界整合资源等)(邢小强等,2013)和企业绩效(提出可负担、可接受、可获得与可感知性的4A框架、节约成本等)(Anderson et al., 2007)等视角独立地对包容性创新理论建构与实践模式开展研究,仍缺乏较为系统的、更为微观的整合框架。此外,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鲜有研究探究多因素联动对包容性创新的驱动效应,这可能正是影响企业有效推进包容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外部环境动态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单个企业一般不具备包容性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Huang et al., 2017),需要通过外部跨边界整合与不同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寻求关键性外部资源,以克服企业包容性创新信息资源不足及对低端市场缺乏认知的障碍。但外部边界整合又受组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和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干扰。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加了企业间合作的“黑暗面”(Heirati et al., 2016),引发合作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因此,治理机制的选择也将成为企业有效包容性创新的关键。鉴于此,环境动态性、跨边界整合和双元关系治理因素的互动、组合形成的企业包容性创新多样化组态是否具有明显的“殊途同归”特点?由不同路径引发的包容性创新是否均能改善企业绩效?已有研究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系统的回答,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缘起。

理论渊源

自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从经济学视角界定组织边界以后,组织边界与边界跨越便成为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企业通过组织跨边界整合获得所需的各种创新资源,构建与新技术范式相匹配的能力(徐蕾等,2013;李玲等,2018)。从创新来源上看,组织跨边界整合可以扩大企业创新主体范围,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共创。只有有效整合多创新主体,才能实现包容性创新的价值主张。由于BoP市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企业需要通过合作即外部跨边界整合的形式与当地组织或个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寻求关键的外部异质性资源,实现创新突破。外部跨边界整合逐渐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决策(朱云鹃等,2020)。例如,企业与供应商进行跨边界整合,可以获取重要的技术以及优质的原材料(Zhao et al., 2021)。通过与客户进行跨边界整合,企业可以获取客户的精确需求(Lynch et al., 2016)。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企业开发出新的技术、策略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BoP市场的资源贫乏等问题(邢小强等,2019)。

权变理论强调企业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之中,动态的市场、复杂的产品及高速发展的技术都会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作为长期未被重视的边缘市场,BoP市场的信息渠道缺乏,低收入群体对价格的高敏感性和较差的可负担性,使企业在面向BoP群体开发产品和服务时面临较大的市场动态性和技术动态性。复杂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企业包容创新的复杂性。为了有效适应外部环境,企业必须在产品、工艺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改变。BoP市场的动态性促使企业需要不断构建与BoP市场创新范式相匹配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够对创新资源和流程进行快速分配和调整(彭华涛等,2021),并针对BoP市场的需求开发出更细化的市场及业务,满足客户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张颖等,2020)。

交易成本经济学表明,当企业从外部获取信息和资源时,交易成本一直存在(Williamson1993)。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机会主义会增加交易成本,被认为是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之一(Feng et al., 2016Wacker et al., 2016)。在跨边界整合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合作双方可能存在违反合同、隐瞒信息、违背承诺等机会主义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俞兆渊等,2020),这不但增加了企业交易成本,而且阻碍了企业创新。为了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在跨边界整合过程中更有可能采用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Chae et al., 2017)。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是确保企业间信息交换和控制交换过程中潜在机会主义的两种主要治理方式(Johnson et al., 2016)。关系治理依赖于信任和社会认同,这有利于双方实现共享行为的期望,如灵活性、信息共享和团结(Abdi et al., 2017)。例如,企业采取关系治理,不仅可以减少供应商或BoP客户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还可以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Ferguson et al., 2005)。有效的关系治理有助于企业快速获取BoP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信息,促进企业包容性创新。而契约治理依赖于正式合同来协调双方之间的合作。详细和正式的合同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合作原则,减少双方合作的风险,促进双方后续合作的达成(Sheng et al., 2018)。由此,企业之间的治理方式决定了企业跨边界整合的效果和质量,影响企业对共同目标的理解和努力。

国内外研究基本情况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将“包容性增长”写进年度报告,并提出经济增长的红利要能够普惠大众群体,保证“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并鼓励大家参与其中。这一理念重视广大贫困者对经济增长的力量贡献(Ali et al., 2007)。随后,包容性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创新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认为关注底层市场的创新可以改善BoP群体生产和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共同发展(Krishna, 2017)。然而 ,在提出包容性创新的初始阶段,很多学者将其与逆向创新(Jeffrey, 2009)、金字塔底部创新(Prahalad, 2010)、节俭创新(Kolk et al., 2013)、甘地式创新(Levidow et al., 2017)等同,但是实际上这些概念内涵和关注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包容性创新是由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演变而来。包容性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形态,强调企业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关注BoP消费群体,并为其提供参与市场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质量并缓解贫困(邢小强等,2013)。从包容性创新的商业模式角度看,企业与BoP群体建立合作的商业模式,为BoP群体提供参与企业创新过程的机会,最终形成制度化的包容性创新过程与阶段特征。赵武等(2017)认为通过引入小微企业作为第三方中介搭建大企业与BoP 群体之间的连接桥,大企业利用小微企业的定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协调优势,实现和BoP群体间“结构洞”的跨越,了解BoP群体的市场需求,形成互动式商业模式创新。

从包容性创新的实施情况看,一些企业的包容性创新实际上是履行社会责任,比如企业向贫困地区进行物质捐赠和资金援助,帮扶贫困地区治理和完善水源保护区等(郭甜等,2020),这些社会责任的履行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改善BoP群体的生活,但并未改善BoP群体的技能水平及创新实践的参与情况。在与BoP群体的互动过程中,企业逐渐认识到了底层市场的开发潜力,一些管理者的创新理念发生了变化,尝试将开发质优价廉的产品或服务的政策文件化,初步建立正式或非正式机构以促进企业关注底层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随着BoP战略的推进,一些企业已经在包容性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向偏远落后的BoP地区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和产品开发(Woodson et al., 2019),推动BoP地区的电商聚集和发展,为BoP群体提供工作机会,从根本上提高BoP群体的生计能力和生活水平(范轶琳等,2015)。

虽然BoP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丰富了包容性创新理论,但由于企业对BoP群体的关注度和投入资源是不断推进的,包容性创新是一项持续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将企业包容性创新定义为:企业等传统主体为突破BoP群体的生产性、交易性和制度性等资源约束障碍,以可持续的、包容性的方式对产品、服务和流程等多种形式所做出的象征性努力或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突破,满足BoP群体的需求并增加其收入和发展能力,以此推进社会包容性发展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结论拓展和丰富了有关包容性创新和企业绩效的研究。通过整合外部环境、组织合作与组织间关系治理多维视角,探究多要素联动对包容性创新的驱动机制,为企业开展包容性创新、提升企业绩效提供更丰富的解释。二是结合企业包容性创新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前期文献,创新性地将包容性创新划分为象征性包容创新和实质性包容创新两个维度,为企业如何开展包容性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三是首次将fsQCA方法引入到企业包容性创新的研究中,这不但丰富了BoP创新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还为企业包容性创新背后各条件之间的复杂互动和因果不对称提供了一种整体的视角。

相关领域研究问题的展望

企业包容性创新还会受到管理者风格、政府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将上述因素整合到该框架之中或将其纳入新的分析框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包容性创新理论;虽然本文将fsQCA 方法与PSM 方法整合是对企业包容性创新的一种新探索,但未针对性地对典型案例进行充分说明和分析,未来研究将其他定量研究方法与fsQCA 方法结合,对单案例进行深入的纵向剖析,完善或拓展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对管理问题或管理现象的理解;未来研究将捕获多时点数据,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包容创新多重轨迹的动态演化,以期形成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创作及审稿过程的心得体会

论文在投稿过程中,虽然外审专家肯定了该论文选题以及研究方法的新颖性,但也提出了颇多的修改意见。经过不断地修改和打磨,论文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在此感谢《南开管理评论》外审专家对本论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这对论文的完善和最终发表起到重要的作用。论文选题源于对低端突破式创新、朴素式创新、BoP战略等文献的梳理,也源于对现实企业的访谈素材,结合国家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需求,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企业针对BoP群体提供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等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中,捕捉可能的研究点,将这些现象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论文的顺利见刊离不开所有合作者的共同努力和集体智慧,期间讨论、思辩、争论源于对论文的精益求精。即便如此,责编老师就中英文摘要到段落层次,从标点符号到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详细和具体的修改建议,在此感谢责编老师的辛苦付出。

原文引用

赵云辉,王锦强,冯泰文,绳鸿燕.殊途同归不同效:包容性创新前因组态及其绩效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3,(1).

转自:“南开管理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