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讲座回顾|图像学新视角中的徐悲鸿艺术与精神

2023/4/7 14:43:04  阅读:126 发布者:

2023310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专题讲座《图像学新视角中的徐悲鸿艺术与精神》如期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系主任阴澍雨作为本次讲座主持人,对参会人员表示欢迎,对主讲人邵晓峰作出介绍,并在讲座最后进行总结。

主持人致辞

阴澍雨老师:

尊敬的邵晓峰先生、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阴澍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邵晓峰先生为我们开展专题讲座。邵老师是一位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学者,也是知名的策展人。他的研究领域精深、学术视野宏阔,并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方法。

本学期我们设置了一个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题的系列讲座,今天是第一场。我们都知道20世纪以来,现实主义创作成为主流,艺术家们表现时代生活,反映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中国的社会图景等。在这个领域,徐悲鸿、蒋兆和是奠定根基的大家。邵晓峰先生对于徐悲鸿先生有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倾听,深入大家个案,并对创作产生促动。讲座结束后,我们也要深入思考,把创作理论、艺术理论转化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交给邵晓峰先生,听听邵老师的精彩讲座。

主讲内容

邵晓峰老师:

主讲人 邵晓峰老师

特别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阴澍雨主任的美言。关于徐悲鸿、蒋兆和,大家并不陌生,对于徐蒋体系也很了解。但在新时代,如何不断发掘两位大师的艺术和精神,如何用新的方法进行解读,让他们在今天焕发出新的意义,指导我们的创作,就显得难能可贵。今天的讲座正是以此为目的,对这些年的最新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作出阐发,最后以一个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今天,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谈徐悲鸿的文图文献;第二方面是谈新发现的徐悲鸿文献;第三方面专门论述在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图文互证;第四方面是《愚公移山》个案研究,探讨主题创作中的草图叙事。

第一部分:关于徐悲鸿的文图文献

我们先谈关于徐悲鸿的图文文献。我主编的《徐悲鸿文集(著述卷)》在王震先生《徐悲鸿艺术文集》及其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扩充了50篇文章、30余首诗,总文字近70万字。

王震先生应该是系统搜集徐悲鸿资料的第一人。他曾在中华书局古籍部工作,同期开始研究徐悲鸿。当他发现还没有人作徐悲鸿的文字整理工作后,他开始利用中午两小时的休息时间研究徐悲鸿。每日查阅资料,查阅了40年,亲自誊抄了很多文章。他也出版了十多本关于徐悲鸿的书,大多由他主编。

我撰写的《徐悲鸿画传》这本书是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版税期到后,团结出版社前来约稿,并表达了扩充原书的意愿,与我一拍即合。所以在增加了数十幅图、4万余字后,将书名调整为《徐悲鸿图传》。

第二部分:新发现的徐悲鸿文献

去年,中国美术馆办了一场很有意思的展览。展览的主人公叫吴夔,贵州人,曾经在上海美专、上海的新华艺专,甚至在北平艺专都分别听过课,相当于是三个学校的毕业生,他毕业之后回到贵州,投身抗战的时代洪流。他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经过交流,我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这张照片中的人就是吴夔(左),他正在贵州都匀师范学校和一个同事切磋画艺。因为吴夔毕业之后,他的公开身份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仔细看这张照片,我们能看到二人之间的墙上贴有一幅画,画的是回首马,呈现出徐悲鸿典型的造型风格。

后经考证,我发现徐悲鸿和吴夔交情匪浅,曾到过这个学校。贵州有一种皮纸叫都匀纸,较粗糙但不易损坏,可以反复皴擦,徐悲鸿的一些重要的作品就是画在都匀纸上。这一时期,吴夔和徐悲鸿非常熟悉,二人经常讨论、切磋如何改造都匀纸。

徐悲鸿《群奔》 1942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而且,吴夔的六伯伯杨德淳与徐悲鸿也是好友。徐悲鸿名画《群奔》的左上角款题有“杨兄德纯斋中”,杨德纯又名杨德淳,此画即作于其家中。

这些新资料,在偶然发现之后,还需顺藤摸瓜、刨根问底,才能了解透彻。

徐悲鸿《奔马》 19527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很少看到的徐悲鸿画作,现藏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经考证发现,这幅作品是徐悲鸿病中为献给志愿军战士鼓舞士气所作。

第三部分:图文互证的价值

徐悲鸿曾三抵上海,直到第三次才站稳脚跟。他的黄氏好友给予他诸多帮助。徐悲鸿考取上海震旦大学预科,曾一度改名为“黄扶”,即不忘记他们对自己的扶助。

这是我在香港访学时参观香港大学博物馆看到的一封信。这是徐悲鸿写给苏立文的一封回信,信中表达了未能与苏立文见面的遗憾。信中也提到,徐悲鸿受上海某出版商的邀请,已开始独自撰写一部有关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书。这在中国艺术史学史上,无疑是一件大事!

我们知道,徐悲鸿后来并没有完成此事,但是此信显示了徐悲鸿作为一代艺术家,深知治史的重要性,在当时他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是依然具有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因此立有独立撰写《中国现代艺术史》的雄心。当然,撰写这一类的艺术史,不但需要搜集大量资料,而且需要静下心来花费大量时间来精心撰写。当时身居要职的徐悲鸿是随口一说,还是酝酿已久?这是值得探讨的。

仔细解读这封信,会发现其中的疑点,即含有推托之词。徐悲鸿其实应是表达这样的情感:与其让一个不懂中国艺术的老外去写中国当代艺术史,倒不如我自己来写。他的积累,在于他很了解当时的艺术家,给至少70位艺术家写过评论,而且和他们是很好的朋友。他虽然是个画家,但他在这一领域的基础,已超过了当时的美术理论家。这样一个对中国艺术酷爱到极点的人,是有资格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

这是之前没有见过的一幅照片,背景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的所在地,当年叫冯平山图书馆。徐悲鸿在香港共举办过三次画展,均主要得益于其好友、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大力帮助。

这幅珍贵的合影拍摄于国立中央大学体育馆(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体育馆)前,上方有一行隶书的“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全体摄影”。照片前排基本是学生,有几位可能是老师。徐悲鸿站在最后一排的中间,当时他正担任北平大学艺术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在照片中的发型、服装等也值得我们作研究。

这幅图也很有意思,作者是滑田友。滑田友在艺术上的成功,不但源自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而且源自徐悲鸿的伯乐眼光。滑田友生于江苏淮阴的一个木匠家庭,毕业后成为高邮一小的美术教师。1930年,他创作了木雕《小儿头像》,在同事的鼓励下拍成照片慕名寄给徐悲鸿。徐悲鸿复信说:“迄今为止,中国现在恐怕还没有人能刻出这样的雕像,你不必进中央大学,我愿与你为友,将你送到法国去学习雕塑,希望春假到南京来相见。”于是滑田友如约来到南京,徐悲鸿看到这件木雕原作后非常高兴,把它推荐给当时的畅销画报《良友》以及《新闻报》发表。1933年,滑田友随徐悲鸿赴法国留学,先后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儒里昂研究院学习、研究和创作。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徐悲鸿仅看了照片,就表达了他对这位人才的尊重,所以徐悲鸿是这百年来美术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伯乐。

这件图像是徐悲鸿在欧洲巡展期间,与意大利雕塑家湛内里教授在其工作室的合影。湛内理教授是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曾以14年时间创作、制作了意大利国王维多·伊曼纽二世雕像下部一周的高浮雕。徐悲鸿在其《自传之一章》(《宇宙风》第七十一期)中对此有生动描绘:“先生时年六十余,壮健无比,其掌如巨灵之掌。与之握手,几非手之感觉。……其每日操劳七八小时,所用铁锤,重二十斤,宜湛内理先生有此手也。其人谈吐笃实,不似近世意大利人,作品甚多,令人咋舌,盖雕刻非画之比,艺既精妙如此,又产如此多量,安得不心折耶。”此幅照片是对这段文献记载的生动佐证。

这是在国立中央大学梅庵附近,徐悲鸿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西画组师生们的一幅重要合影。19348月,徐悲鸿从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前苏联举办系列画展归来,欢迎仪式结束之后,徐悲鸿与师生们在梅庵旁合影。

这是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西画组“六朵金花”的合影,左起为金友彣、孙多慈、张蒨英、钱寿荃、黎月华、吴鸿翔。这是拍完上述大合影之后,西画系女生们的专题合影,拍摄者是徐悲鸿的弟子张安治。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资料。

第四部分:主题性创作中的草图叙事

下面我们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我们前面讲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愚公移山》。193911月,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从新加坡赴印度举办画展,直至194012月,徐悲鸿离开印度。这一期间,他在印度创作了大量作品,但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成果是《愚公移山》的系列绘画作品。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这件作品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下面这些草图非常之重要。

对于模特的选择与描绘是徐悲鸿《愚公移山》以草图叙事的重要内容,当时画面上的人物多是由印度人来做模特的。画稿中有一个像鲁智深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一位印度厨师。

这是大象的草图。印度的大象比比皆是,所以还比较有利于草图的绘制。

比较这两幅《愚公移山》,可发现中国画尺寸为纵144厘米,横421厘米,油画尺寸为纵213厘米,横462厘米。在比例上,油画版显得比中国画版更高。

再次对比这两幅作品,正因前面有一系列的草图,《愚公移山》才有了这样的表现。在西方,人们认为绘画最高的题材是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而不是现实化,但徐悲鸿心里一直想画一幅用历史来象征当代的作品。这幅画是他在人生难得的安宁的13个月中创造出的奇迹。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前三个问题。

第一,在今天,我们需重视文献资料。当你一直关注某个领域时,有关的内容自然就会跟你发生互动,因而需要尽量搜集这样的材料并多加思考。

第二,图文互证非常重要。研究中,仅有图像有时是不够的,还需借助于文献、实物作品来穿插互证,以提升说服力。

第三,借助《愚公移山》这幅画,我们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草图解读,这样对于我们一步步了解一幅画如何生成是有帮助的。特别是我们很多同学对徐悲鸿那珍贵的13个月不了解,而通过知晓徐悲鸿创作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结语

阴澍雨老师:

感谢邵晓峰先生!讲座十分精彩,我听了也深有体会。邵老师从图像学的新视角,简述了他对徐悲鸿先生的非常深入的个案研究成果。而后,又从《愚公移山》这幅画的图像资料、草图来展开,呈现出徐悲鸿先生的创作方法和过程。

令我深有感触的是,邵老师在讲座中反复提到的新的图像资料,其实都是展览中公众能看到的资料。但为什么这些图像资料没有成为被人重视的研究资料呢?这是因为邵老师自身已经构建起一个非常完整的个人研究体系,他能非常敏锐地将所见资料与自己的研究相关联。刚才邵老师也讲到,这些资料要相互证实才可行。引申到我们自身,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做研究、搞创作,才能拥有学术研究与创作的敏感度。再次感谢邵老师的精彩讲座,今天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