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graphy |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多尺度框架及其应用
2023/4/6 9:04:22 阅读:101 发布者:
此文是北欧生态学会论文精选:虚拟特刊-第十八届中国生态学大会16篇高质量的论文导读之一。虚拟特刊详情,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或点击原文链接免费阅读。
▉ 原文信息
导读
稳定性是度量生态系统应对外界干扰、维持其自身功能的能力。以往生态学家对稳定性做了大量研究,但大多关注于局域尺度,因而难以应用到景观尺度的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本文发展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揭示了物种-群落-景观多尺度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该框架应用于植物群落长期观测数据,检验并证实了局域和区域物种多样性对不同尺度的稳定性的作用。
▉ 正文
在过去几十年中,生态学家致力于探究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并基于实验和理论方法得出:高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高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其机制在于,不同物种对环境波动的响应不同,因此物种间的种群动态具有非同步性,从而对群落或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到保险效应(insurance effect)。类似地,如果不同生境斑块的种群动态具有非同步性,则将起到空间保险效应(spatial insurance effect),维持景观尺度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然而,我们仍缺乏一个整合框架,阐明不同尺度的稳定性及其机制(如同步性)之间的关联。
本研究发展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给出了从物种、群落、到景观尺度的稳定性和同步性的定义,揭示了不同尺度的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图1)。这里,稳定性是通过时间变异性度量的,变异越小则越稳定。该框架为理解区域尺度稳定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比如,物种多样性是否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都具有稳定化作用?景观尺度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物种多样性还是斑块间的异质性?
作者给出了一个R函数(var.partition),可方便地将该理论框架应用于经验数据。以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植物群落长期观测数据 (Jornada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为例,本文量化了物种多样性和斑块异质性的稳定化作用、检验并证实了局域和区域物种多样性对不同尺度的稳定性的作用(图2)。该地区植被类型为荒漠,观测变量为植物地上生物量。此外,该理论框架还被应用于加州海域大型藻类的稳定性研究(见Lamy et al. 2019一文)。这两项研究表明,在植物生产力和藻类生物量的稳定性维持中,物种多样性起到了比斑块异质性更大的作用。
图1 不同尺度稳定性(或变异性)和同步性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尺度的物种多样性对稳定性的可能作用机制。
图2 局域和区域尺度的物种多样性于种间同步性之间的关系。
▉ 结论
综上,本研究结合理论与数据说明,稳定性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物种⟶景观)呈增加趋势,其增加量由小尺度生态组分(物种或斑块)的同步性所决定。例如,不同物种的时间波动越同步,则群落水平的稳定性越低;不同群落的时间波动越同步,则景观尺度的稳定性也越低。
这一框架为理解稳定性的尺度上推、以及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尺度上的稳定化作用提供了基础。后续研究可进一步阐明不同尺度稳定性和同步性的影响因素(比如环境因子或人为干扰),从而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推荐阅读文献
Wang, S. and Loreau, M. 2016.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across scales in metacommunities. Ecol. Lett. 19: 510–518.
Lamy, T., S. Wang, D. Renard, K. D. Lafferty, D. C. Reed, and R. J. Miller. 2019. Species insurance trumps spatial insurance in stabilizing biomass of a marine macroalgal metacommunity. Ecology 100(7): e02719.
本文编辑:
梁茂伟 | 北京大学,博士后
研究方向:生态学
转自:“Wiley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