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拾贝】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郭海燕:迷茫·引导·反思
2023/4/3 11:12:02 阅读:116 发布者:
作者简介
郭海燕,广西北海人,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2021级文艺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与创意产业。在导师张武桥老师的指导下发表北大核心论文1篇、五类刊物2篇、《西南学术》创刊号学术论文1篇;主持校级研究生课题1项,参与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贵州省教育厅课题2项、校级课题3项;在十余场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进行主题发言。现任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席,获“贵州省第三届大学生影评征文活动”一等奖、贵州财经大学“鼎新杯”学术论文大赛二等奖、“第五届全国民族社会工作学术论文大赛”全国二等奖、“广西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优秀奖、贵州省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服务学生项目大赛优秀奖、贵州财经大学2022年度校级“三好学生”和贵州财经大学2021年度共青团“优秀团员”荣誉称号,获贵州财经大学2022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2项。
1
迷 茫
刚踏入研究生生涯的我,对生活环境、老师同学、学习研究领域等等都感到新奇忐忑。相对于同专业的同学来说,我的基础是最为薄弱的。因为本科阶段主修的是涉外文秘,尔后进入职场工作,出现了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空窗期,所以再次重返书声朗朗的校园,系统性地啃读理论原著,以理论解读现象,是当时最令我头疼的事儿。万事开头难,陌生繁冗的专业知识使我迷茫无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大概最能言说我当时的心境。独上高楼,望向来时路,我垂头自问:读研的选择是正确的吗?我真的适合走这条路吗?该如何抉择前行呢?那时,深深的挫败感扰乱了我的思绪。
2
引 导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宽厚温敦的老师。在学术研究方向上,老师们给了我最大程度的自由学习空间,让我尽情迸发想象的火花,去了解和深入研究感兴趣的知识。他们循循善诱,引导我了解研究课题,为我推荐优秀的期刊读物,督促我写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导师张老师常叮嘱我:“文章要多写,边看边写,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如何改进”。更为感恩的是,除了导师的谆谆教诲,学院的其他老师也给了我许多学术指导和帮助。他们的课堂上,他们善意地指出我的不足,给我细致的建议,并鼓励我多关注专业理论和前沿知识,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修改论文。他们的帮助让我得到了学术成长。拙作得以发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他们仿似暗夜中的光束,照亮我迷茫彷徨的身影,是我在研究之路上遇到困难时不低头、不畏惧、卯足劲儿往前冲的动力。
3
反 思
一是制定目标,专注达成,反思总结。文艺理论家莱辛曾说:“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可见,制定目标之于学术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在学习生活中,不妨尝试从短期、中期、长期三部分进行目标制定。若短期的目标无法实现,则反问,“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对中长期目标造成影响?有无办法补救?”无论学术还是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总是使人受益匪浅。通过“目标——反思——执行”的循环,一方面主体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而不会困于短暂性的窘境。另一方面,“问题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自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锻炼了主体在逆境中处理事情的能力。
二是努力拓宽学术知识获取交流渠道。在学术论文的选题方面,作为学术小白的我一开始是毫无头绪的。导师就告诉我要多去聆听近期举办的学术会议,看看专家们都在关注什么,再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起初,我从导师推荐的公众号“传媒学术网”中选取感兴趣的会议,查看会议议题并试着撰写参会论文。顺利参会后,我便壮着胆子与同领域的学者交流学术前沿思想。多数情况下,学者们都很乐意为热情好学的后辈答疑解惑。参加学术会议,能够快速捕捉专业研究的热点,还能获取即将召开的会议论坛、专业领域新书出版等相关信息,为后续的论文选题与研究提供方向基础。
三是关注自身,寻求快乐。生活或是学术,都不会一直是顺心顺意的,投稿被拒的自我怀疑、情感关系崩塌的苦闷、他人的误解……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体验,这场旅行中,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每一种味道都是人生的馈赠。逆者强我心智,顺者无往且行,外界的噪音过于嘈杂,就适当降噪,专注自身成长,寻求自己快乐的天地。把学术和生活过成一首诗,所有好与不好都是它的韵脚,去接受,去品味,去追求,去拥抱,终有一日,春光恰好,玫瑰自香。
转自:“贵财学术之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