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Economics | 中国碳市场间的波动性溢出效应:来自分位数关联性的证据
2023/4/3 10:51:30 阅读:18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每日学术
文章来源:Energy Economics,版权归其出版社和原作者所有
原文信息
如对文章感兴趣,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转发~
为了减少快速增长的碳排放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提出在中国建立全国性的碳配额市场。包括北京、重庆、福建、广东、湖北、上海、深圳和天津在内的八个碳排放交易(CET)试点在2013年进行。具体来说,每个试点都覆盖了超过20个行业和3000家排放企业。与直接的行政命令相比,CET系统提供了一个平台,如果需求方(如企业)的碳配额不足,可以购买,而供应方可以出售多余的碳配额。实质上,CET是一个可交易的配额制度,均衡的碳价格由市场力量决定。同时,作为一种商品,碳的金融属性很突出。许多企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为了利润而积极参与这个市场。当外部冲击发生时,如经济不确定性、政治公告、当地天气等,碳排放配额的供需波动导致当地CET试点的碳价格变化,然后由于每个试点的细分区域而波及到其他试点。如何量化该风险传染?以及是否该风险传染具有非对称性?这一议题值得探讨,然而现有文献很少进行探究。
Fig.1 中国CET市场价格变化趋势
有鉴于此,Li et al. (2023) 发表在Energy Economics 上最新文章利用基于量化VAR框架的关联性方法研究了中国碳排放交易(CET)市场的波动性溢出。实证结果显示,在高分位数CET市场有很强的波动性溢出效应,这主要是由重大经济和政治事件引起的。这符合风险传染假说,即碳价格收益的波动性受到经济基本面冲击的影响,并溢出到其他试点。广东和上海因其高流动性和活跃的市场而成为波动性传导的最主要贡献者。自COVID-19大流行以来,湖北CET试点已经从传播者转变为接受者。关于成对的方向性联系,地理位置和市场属性在波动性传播中也很重要。本文结论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启示。
本文研究亮点:
(1)本文采用动态分位数相依指数进行分析。
(2)实证发现在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存在不对称的溢出效应。
(3)广东和上海试点是主要的传导者。
(4)由于COVID-19的影响,湖北的试点已经从传导者转变为接受者。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