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是否会影响区域碳强度?来自中国第二产业的证据
2023/4/3 10:48:10 阅读:11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厦大能源政策研究院 ,作者能源政策研究院
题目:产业转移是否会影响区域碳强度?来自中国第二产业的证据(Does industrial relocation affect regional carbon intens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secondary industry)
作者:林伯强*,王崇好
期刊:能源政策(Energy Policy)
详细:173卷,2023年2月,113339
DOI:
https://doi.org/10.1016/j.enpol.2022.113339
文献导读:
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第二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了“东轻西重”的产业布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早,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增长,这些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越来越多的环境监管和碳排放限制也给这些地区的工业部门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似乎更适合发展工业部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此外,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些因素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近年来,中国的第二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第二产业的流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给这些地区的碳减排和环境保护带来了重大挑战。
许多研究表明,产业转移是碳转移最重要的驱动力。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许多外国制造企业涌入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净出口国。中国各省之间也存在碳转移和产业转移,其规模甚至比国际转移更为显著。第二产业的转移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科学认识第二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对制定产业政策和减碳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量化了2007 - 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产业转移规模、趋势和结构。研究发现,第二产业的转移规模远大于第一、三产业的转移规模。第二产业转移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近年来部分地区转移趋势出现逆转。东南沿海地区作为传统的工业净流出地区,近年来出现了重工业回流的趋势,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第二产业净流出。此外,本文通过系统GMM方法识别了第二产业转移对区域碳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净流入对碳排放强度有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中部更为强劲,但在中国西部和东部较弱。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的实施增强了第二产业转移对碳强度的影响。
摘要: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历了几次第二产业转移的浪潮,一些第二产业从一个地区或省份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省份。不同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部门)由众多能源密集型企业组成,因此对区域碳强度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第二产业转移的结构及其对碳强度的影响却知之甚少。本文基于最新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表,测度了中国8个区域间第二产业转移的规模、趋势和结构。运用GMM技术对30个省份的产业转移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第二产业转移对区域碳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流入对碳强度有正向影响,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强;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的实施增强了第二产业转移对碳强度的影响。本文深化了对产业转移环境效应的认识。
关键词:产业转移;碳强度;一带一路政策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