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MI: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唐晓倩团队——黄曲霉毒素B1的荧光/比色灵敏双模式免疫传感检测
2023/3/29 14:15:26 阅读:167 发布者:
近年来,基于合成纳米材料的双模式免疫传感器提供了准确、灵敏的检测。然而,纳米材料探针的制备是耗时、费力的,不仅限于产生不活跃和低亲和力的抗体,这些挑战可以通过不需要连接的多功能纳米体来解决。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唐晓倩团队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亲和力和荧光性能的纳米体增强绿色荧光材料(Nb26-EGFP)。然后,以Nb26-EGFP-金纳米花复合材料为探针,构建了双模式荧光/比色免疫传感器,用于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检测。在玉米基质中,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下限为0.0024 ng/mL,比基于Nb26-EGFP的单模免疫传感器和基于Nb26的原始纳米体免疫分析分别提高了20倍和325倍。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加标回收率在83.19%-108.85%之间,变异系数小于9.43%,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总之,新型NB26-EGFP可以作为检测探针,双模式免疫传感器可以作为实际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实用检测方法。
TOC图
图 1 (a)Nb26-EGFP重组载体构建示意图。(b)双模式免疫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B1示意图。
图 2 单模式免疫传感器(a)、双模式免疫传感器(b)空白矩阵标准曲线。(c)双模式免疫传感器玉米基质标准曲线。(d)检测系统对AFB1、DON、ZEN、OTA和TS的选择性。(e)在空白基质中进行探针浓缩前后具有不同水平AFB1的荧光条测试区。(f)玉米基质中含有不同水平AFB1的双模式浓缩试纸。
本文构建了带有EGFP的AFB1特异性纳米体Nb26,该荧光纳米体可在体外直接表达,便于快速大规模生产,并具有良好的批间一致性,可用于长期生产。构建了Nb26-EGFP重组载体后,表达和验证了Nb26-EGFP荧光纳米体。NbB26-EGFP融合蛋白对抗原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具有与EGFP相似的荧光性质,并且无需标记即可直接为LFIA提供荧光信号。
论文题目:Dual-Modal Immunosensor Made with the Multifunction Nanobody for Fluorescent/Colorimetric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in Maize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mi.2c20269
转自:“NANO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