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记忆面包254——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专题整理(3)
2023/3/27 17:24:16 阅读:97 发布者:
网络个人主义个体交往
网络空间拓宽了人类的交际范围,人们开始打破“血缘”与“地缘”的限制,根据“趣缘”在网络上形成不同的群体。
在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形成。新媒体带来的新型社会联络与动员能力也会使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更为严重,社会利益团体的边界逐渐明晰和固化。
身份认同和个体社会化
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信息传播和交互不仅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生产方式,甚至影响着个人社会化和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关系。列斐伏尔提出每一种特定的社会和生产方式都会历史性地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社会空间。
人的真实社会角色与身份被剥离,可以有不同的网络身份和角色。在新媒体空间内,参与者并不都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而存在,而是扮演想扮演的角色,发挥与在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作用。
现在,虚拟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相互交叠。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角色参与到网络中,表现出多重人格。
网络个人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
诚然,中国的互联网和手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完全具备网络化个人主义发展的技术环境。但问题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差别,很难为网络化个人主义的生存提供土壤。费孝通曾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以“己”为中心一圈一圈推出去的网络,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切价值是以“已”作为中心的主义。[12] 由此可见,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内在要求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似乎是不相适应的。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在推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媒体提供的历史机遇也不可多得。中国当下蓬勃发展的新媒介社区为个体化行动者带来了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张力下,个体如何能打破传统的禁锢,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网络化个人主义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参考。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以及国民现代性意识的不断增强,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网络化个体会积极发展出广泛的线上、线下关系,构建起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打破过去以地域空间和强关系为主导的差序格局,利用新媒介社区实现真正的社会互动和公民参与,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