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时代下的积极老龄观
2023/3/27 14:35:09 阅读:100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2期P25—P26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原题《长寿时代下的积极老龄观:演进脉络、内涵要义与实践优势》,摘自《山东大学学报》2022年4期,王宁摘
与长寿时代相伴而生的积极老龄观演进脉络
在任何时代,每一个人自从出生,在年龄增长中走向死亡,都是一种自然且本源的生命过程。有别于个体的老化态度,长寿时代下积极老龄观肇始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以及后续世界多个国家大规模的老龄社会进程。这场人类历史上静悄悄的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个体生老病死的固有看法,在老年学、人口学、生物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综合中形塑现代社会的积极老龄观,并深刻影响着长寿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崇尚长寿的文明古国,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出以尊老为德、敬老为美、爱老为善与助老为乐的社会传统和文化氛围,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老龄观的本色。毋庸置疑,作为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基本战略与中国老龄工作伟大实践经验结晶的有机结合,中国语境下的积极老龄观极具鲜明的创新理念。一方面,从政策沿革的历史担当理解我国积极老龄观的形成更具战略性,强调在中国语境下描绘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从老龄工作的具体安排阐释我国积极老龄观的建构更具实践性,凸显中国语境下凝聚中国智慧。
长寿时代下积极老龄观的内涵要义及理念转向
积极老龄观关乎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念和观念的转向。这一理念的嬗变与更迭是由中国人口基本国情的具体状况和所处的经济社会具体环境及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从社会观念与知识形态的角度看,长寿时代下的中国积极老龄观先后经历了经验形态的社会认识、原理形态的学术认知以及战略形态的政策认同三维历程。可以认为,中国坚持积极老龄观的基本价值、根本立场与发展遵循,既明确了新时代老龄工作的价值原则和取向,也指明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国家战略的部署方向。积极老龄观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理念与重要内容,凸显了老龄社会新形态下“积极”的新理念,就是“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实际上,积极老龄观的内涵要义就是对于人口老龄化怎么看、怎么办与怎么干的概括凝练。首先,中国积极老龄观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关于老龄工作的思想结晶,既体现在从“老人问题”向“发展问题”再向“全局性问题”的认知转变之中,也表现为我国老龄政策经历从特惠到普惠、从保基本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转变之中。其次,我国积极老龄观在理论建构创新、基础研究夯实、研究问题转向、学科交融推进、数据平台支撑以及政产学研结合的有利境遇中,进一步认识与阐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本质、客观制约与发展条件。最后,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与价值主体围绕老年群体的多维需求互融互嵌,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聚焦老年以及晚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互构互化。可以认为,中国老龄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长寿时代积极老龄观的价值判断中被充分调动与激活。
长寿时代下中国积极老龄观不仅支持了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年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等老龄工作支柱体系的有序建构,而且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带来了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转向。一是从关注老年人或老年阶段转向全人群、全过程与全生命周期。二是从聚焦救急转向提前预防。三是从强调事后转向注重事前与事中。四是从着重化解社会风险转向主张重新发现机遇。
长寿时代下践行积极老龄观的三重挑战与实践优势
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出多种关于年老、衰老、敬老、孝老与养老的礼俗文化,例如形容家庭事务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包括刻画劳动领域的“劳其身者长寿,安其乐者短命”,以及描述老化态度的“树老果不多,人老心不老”。这些经典谚语或俗语从不同侧面展现出中国自古以来的老龄观所蕴含的积极文化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老龄观的变化史,归根结底就是在人们寿命逐渐延长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史。如果说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却又十分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以推崇老年人生产生活经验为实用老龄观的主要方面;那么,在短期内经历了从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转变的工业社会,则因为年轻劳动力在规模上的迅速增长与在技能形成上的快速习得,而发展出较为消极的老龄观。随着信息革命与新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工业化所要求的液态智力与体力劳动不再适用,不同的社会技术介入使得老年人所擅长的结晶智力与经验阅历变得亦有重新参与并融入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可能。在后工业社会的长寿时代,积极老龄观正朝向社会公正与代际平等的方向发展。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种更加理解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新理念,全社会践行积极老龄观仍面临三重现实挑战:第一重现实挑战在于结构困境;第二重现实挑战在于视角困境;第三重现实挑战在于公共困境。
进一步从社会理念的功能与结构、先发与后发以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思路,构建长寿时代中国践行积极老龄观的实践优势。面对结构困境、视角困境与公共困境三重现实挑战,中国践行积极老龄观亟待以制度优势、后发优势与规模优势,营造长寿时代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优势地位与总体框架。首先,就制度优势而言,具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中国,始终将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深度结合,这种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国家治理结构,有利于践行积极老龄观突破结构困境。其次,就后发优势而言,在人口老龄化的全球性趋势下,中国在认识反思先发国家的老龄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可以跃过先发国家的一些不必要的发展阶段以及避免可能走过的弯路或者教训,在社会能力、技术水平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充分具备的条件下,以赶超意识形成优势合力,进一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老龄政策体系。最后,就规模优势而言,无论是老年人口数量与比例都在急速增长的社会事实,还是“人人都会老去”的自然规律,积极老龄观不设置群体分异与无关利益博弈的价值立场,势必冲破保守与刻板的公共困境。从规模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将成为老龄社会新形态下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
当下中国与世界都正值百年未有之变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局毫无疑问来自长寿时代老龄社会新形态的改变,践行积极老龄观的理念变革与实践创新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动力之一。长寿时代下积极老龄观作为一种“元理念”或者“元观念”的社会知识形态,在诸多老龄相关的社会意识与态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应践行积极老龄观,贯彻长寿时代下新发展理念,为构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格局赢得更大的“人口机会窗口”效应,开创中国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