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讲座预告 | “人工智能与哲学”
2023/3/24 14:26:47 阅读:108 发布者:
时 间:2023年3月25日9:00-12:00
地 点: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606-6317会议室
在线参与方式:腾讯会议号:542-123-977
与谈内容:
主讲专家:王 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内 容:动物感知与虚拟实在
主讲专家:王春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内 容:谈谈“人工智能”里的“人”
与 谈 人:武小西(东南大学哲学系)
与 谈 人:王光耀(苏州大学哲学系)
主 持 人:李红霞(苏州大学哲学系)
主讲专家简介
王球
王球,浙江淳安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智能科学与智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现代外国哲学》编辑,研究专长为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哲学、演化心理、动物心智等,“洪谦奖”一等奖得主,在《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讲座内容简介
心智的预测加工进路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建构的,把知觉视为主动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过程,并对即将发生的感知事件不断地提出预测。这种带有康德主义色彩的说法,暗示着我们人类以及其它动物的意识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虚拟实在。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区分三种虚拟实在,基础性的、增强性的和补偿性,继而根据这些区分,反思当下所谓的“技术元宇宙”的议题。
主讲专家简介
王春明
王春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长聘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哲学和法国马克思主义,重点关注意识形态理论和主体理论。著有《永恒与断裂: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复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讲座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及其效应乃是当下人类社会的热点议题。但关于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人们却尚无定论。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智能”难以界定。这也是为何向来关注思维、感知等所谓“心智”问题的哲学能在人工智能议题上有所言说。不过更彻底地讲,不管是向来作为哲学中的难问题的心智问题,还是显然处于其延长线上的人工智能的智能标准问题,两者的难题性都反映出人如何理解自身之所是,其实依旧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至少在其现有形态下,人工智能问题首先还是关于“人”的问题。在此意义上,这一问题对人起到的作用仍然可以用那句经典的德尔斐神庙的铭言来加以概括:认识你自己。
与谈人简介
与 谈 人:武小西(东南大学哲学系)
武小西,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伦理研究》编辑。主要研究兴趣:主体性、伦理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西方哲学史。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等中英文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与 谈 人:王光耀(苏州大学哲学系)
王光耀,南京大学哲学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讲师,研究兴趣为现象学,列维纳斯哲学,情绪哲学。在《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
主持人简介
主持人:李红霞(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红霞,武汉大学哲学学士、法学学士、美学硕士,武汉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美学、中西美学比较。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社科、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负责苏州大学多个人文社科建设团队与教学团队。
来源:苏州大学哲学系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