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谢鑫 沈文钦 陈洪捷|单一抑或多元:导师联合指导能否促进博士生跨学科培养

2023/3/24 10:25:27  阅读:142 发布者:

摘 要:导师联合指导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的影响如何尚无定论,对全国22382份博士毕业生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多学科联合指导对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和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该效应大于单学科联合指导,且在不同学科领域均得到验证;第二,单学科联合指导仅对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无显著影响,仅对工学和医学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第三,在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中,多学科联合指导的积极作用更强,但多学科联合指导的覆盖面有待扩大。为有效提升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加强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促使更多博士生尝试跨学科研究,给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配套以多学科的导师指导。

关键词:导师联合指导;跨学科培养;博士生;跨学科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取得前沿性、突破性科研创新的重要路径,因此,跨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成为博士生教育的重要议题。鉴于单一导师的知识广度有限,较难胜任对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的指导,故而由多个学科的导师开展联合指导便成为重要的制度选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导师联合指导制在全球多国扩散,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需求是其重要推动力。但是,导师联合指导面临着指导责任不清、导师意见冲突等挑战,而且相比于单学科导师的联合指导,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有可能进一步放大其缺点,因此其成效如何尚无定论。2013年,我国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近年来,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接受了主导师加副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全国博士调查显示,该比例在2008年、2018年和2021年分别为24.7%35.8%45.2%。在此背景下,我国多学科联合指导的现状及其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的影响如何亟待探究。本研究试图基于2022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回答:多少博士生获得了多学科联合指导?导师联合指导是否比单一导师指导更有利于博士生的学术能力训练?多学科联合指导是否更能提升其跨学科培养质量?笔者将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主要研究假设。

(一)导师联合指导及其对博士生培养的助益

导师联合指导制(team supervision)是指一名博士生由两名及以上的导师共同负责指导的制度设计,与单一导师指导制(single supervision)相对。从国际实践看,英国盛行主导师加副导师的模式,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亦如此。美国的传统则是以主导师为主的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dissertation committee)模式,加拿大与之类似。从功能定位看,导师联合指导制既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用于促进新手导师的专业发展,使之从其他导师处学习科研经验和指导方法。导师联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的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增强指导多元性。有针对导师、博士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具有多元性特征的导师组比单一导师的指导质量更高,不同导师在学术指导上可形成互补关系。还有研究对由多名导师同时出席的组会进行观察发现,博士生体验不同导师间的学术对话乃至争论是一个有益的学习机会,可学习如何在科研中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多元的观点。此外,不同导师还为博士生创造了更多元的学术合作网络和社会资本。第二,编织指导“安全网”。在导师联合指导制下,当部分导师指导缺位或与博士生关系紧张时,仍有其他导师可提供指导。导师联合指导可以避免博士生因单一导师的离职、退休甚至去世而沦为无人照管的“孤儿”,鉴于学生的读博时间可能很长,该优势不应被低估。第三,提高指导透明度。导师联合指导可使指导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有研究发现,多导师共同指导时可加强导师自律和彼此监督,减少其指导的随意性和专断性。相反,传统学徒制下的单一导师指导容易使博士生在师生关系恶化甚至遭受虐待时没有追索权。

上述助益最终体现为导师指导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博士生的学术能力训练。因此,可提出研究假设H1a:相比单一导师指导,导师联合指导下的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更高。

(二)导师联合指导的挑战及可能的不利影响

不同国家对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采纳程度并不一致,一些研究指出导师联合指导未必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国内外均有调查显示在单一导师指导和导师联合指导下,博士生对指导的满意度无显著差异。甚至有学者认为,“两三个不协调的导师有可能比只有一个导师更糟”。国内一项调查发现,相比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下的博士生对导师学位论文指导帮助度的评价显著更低。该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集体指导即无人指导。导师联合指导可能会造成导师之间互相推责,而分工之后,各自又会缺乏对博士生研究的整体把握。一项针对导师的质性研究表明,指导责任的模糊化导致部分导师仅维持着“边缘性的指导参与”。第二,不同导师的意见冲突。导师既不能牺牲学术争论,又要与其他导师的观点保持和谐性,以免向博士生传达令人困惑的指导意见。导师之间的观点乃至个性冲突过多,容易导致博士生无所适从。此外,组会上导师间的学术讨论和自我辩护可能会超过对博士生的指导工作,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第三,导师权力失衡和工作量加重。有针对导师的叙事研究发现,当主导师权力过大时,可能会导致副导师承担过多指导任务量和产生被利用之感,也很难从主导师处习得经验。此外,一名导师在联合指导制中也许只能获得相当于单一导师指导制中一半的教学工分,而他实际付出的时间精力总是不止于此。这些问题容易抑制导师联合指导制的人才培养成效。

综上,可提出H1a的竞争性假设H1b:相比单一导师指导,导师联合指导下的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更低或无差异。

(三)导师联合指导与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

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需求是导师联合指导制度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例如英国出现了多学科的双导师制(cross-disciplinary co-supervision),北美国家的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中通常需有来自其他学科的导师成员,国内也有学者呼吁通过多学科导师指导团队推动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多学科联合指导除了具备导师联合指导的一般优势外,还能使博士生体验多学科的学术讨论,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研究,从而提升研究质量。国外一些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该制度的成效。如有研究分析144份博士学位论文后发现,导师所属的部门对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最大,由来自小规模、多学科院系的导师进行指导的论文质量显著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导师可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建立合作。一项针对博士生的访谈调查也发现,在联合指导项目中,博士生会主动选择其他学科的导师作为导师组的成员,这有助于他们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解决研究问题、锻炼跨学科合作能力。

尽管如此,导师联合指导能否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质量并非不言自明,而是同样存在争议。当导师来自不同学科时,导师联合指导的困境可能会进一步凸显,由于多学科导师所在知识领域和所属组织机构不同,导师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问题更容易恶化,从而限制其指导成效。如在跨学科情境中,不同学科导师的知识背景、研究方法差异明显,对博士生研究质量标准的争议更大;其他学科院系的导师将工作重心放在自己的学科院系,博士生与之较疏远;不同学科院系的导师难以协调时间进行交流等。综上,可提出一对竞争性假设:

H2a:相比单一导师指导,多学科联合指导下的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增值更高。

H2b:相比单一导师指导,多学科联合指导下的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增值更低或无差异。

学位论文研究是几乎贯穿学生读博始终的重要学术经历,跨学科选题的学位论文要求博士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来完成一项跨学科研究,有助于他们积累跨学科经验。但其中也蕴含着不小的风险,包括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高和挑战性大、容易被传统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孤立并需要经常为自己辩护等。因此,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博士生的学术能力训练可能尤其需要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保驾护航。

综上,可提出研究假设H3: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在多学科联合指导与博士生两类能力增值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22年“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的子项目“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反馈调查”,该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于202257月组织实施。课题组采取普查的形式,向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所有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发放了65146份网络问卷,共回收问卷23197份,回收率为35.6%。在剔除填答时间过短、填答内容明显不合理的问卷后,保留了22382份有效问卷(96.5%)。

从博士生样本分布看,在性别上,男性占53.8%,女性占46.2%。在年龄上,平均为31.51岁(SD=4.55)。在院校类型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39.8%,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25.6%,普通高校占24.0%,科研院所占2.2%,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占8.4%。在学科类型上,人文学科占6.8%,社会科学占13.8%,理学占21.3%,工学占34.7%,医学占17.3%,农学占6.1%。在学位类型上,学术型占93.2%,专业型占6.8%。在录取方式上,本科直博占7.8%,硕博连读占28.9%,普通招考占63.3%。在招考方式上,申请考核占50.5%,非申请考核占49.5%。从主导师的背景特征来看,80.9%的博士生的导师为男性,19.1%为女性;82.4%的博士生的导师在境内获得最高学位,17.6%在境外获得最高学位;55.0%的博士生的导师无行政职务,45.0%有行政职务。

(二)变量设定

在变量设定上,(见表1)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导师联合指导”。问卷中设置题目“您是否还有副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填写“是”的博士生即获得了导师联合指导,并需要进一步回答其中是否有其他学科的老师。据此区分出三类导师指导模式下的博士生群体,分别为“单一导师指导”“单学科联合指导”和“多学科联合指导”。本研究的因变量包括“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和“跨学科能力增值”,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其具体的能力要素,前者的题目涉及科研创新、知识应用、自主研究、团队合作和交流汇报的能力五方面。后者的题目涉及本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学术交流能力和跨学科合作研究能力四方面。两个因变量均测量博士生对就读期间能力提升幅度的自我汇报,题目选项采用从“没有提高”到“有很大提高”的李克特五级计分方式。

考虑到多学科联合指导对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博士生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本研究将“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作为调节变量,题目为“您的学位论文选题是否属于跨学科?”若选题属于跨学科,则相应的研究内容或方法也自然会跨学科,故该变量可较好地反映博士生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情况。在控制变量方面,本研究除控制博士生和主导师的背景特征之外,考虑到读博动机属于博士生入学前就已形成的心理倾向,并可能会对其能力增值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将同时控制博士生的内在和外在读博动机。两类动机的题目选项采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李克特五级计分方式。

三、研究结果

(一)导师联合指导与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现状

1呈现了我国不同学科博士生教育中的导师联合指导现状。结果显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博士生中获得导师联合指导的比例均不到三成,相比之下,理工农医博士生中获得导师联合指导的比例较高,同时,他们获得多学科联合指导的比例也要高于人文社科。从导师联合指导的类型来看,多学科联合指导目前并非主流,除了医学博士生中获得多学科联合指导的比例超过单学科联合指导外,其他学科博士生中还是以单学科联合指导居多。

2呈现了不同学科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跨学科情况。结果显示,人文社科博士生中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比例高于理工农医。图1和图2的分析结果提示,相比于理工农医,人文社科博士生一方面更有可能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而另一方面却又更难获得多学科联合指导。

为进一步获知在各学科中,有多少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博士生获得了多学科联合指导,本研究进行交叉表分析后得到表2。结果显示,虽然在各学科中,学位论文跨学科的博士生中获得多学科联合指导的比例均高于非跨学科者,但总体上,在学位论文跨学科的博士生中,仅有27.2%获得了多学科联合指导。分学科来看,医学最高(50.9%),其次为农学(35.1%)、工学(31.9%)和理学(29.7%),再次为社会科学(15.4%),人文学科最低(9.7%)。

(二)不同导师指导模式下博士生能力增值差异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LSD事后多重比较初步检验了导师指导模式与博士生基本学术能力增值、跨学科能力增值的关系。(见表3

从总分来看,单学科和多学科联合指导下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单一导师指导,多学科联合指导下的跨学科能力增值得分显著高于单一导师指导。从各项基本学术能力的增值来看,在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汇报能力上,单学科和多学科联合指导下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单一导师指导;而在科研创新能力、自主研究能力上,仅多学科联合指导下的得分显著高于单一导师指导。从各项跨学科能力的增值来看,多学科联合指导下的四项跨学科能力得分均要显著高于单一导师指导,而在单学科联合指导下,仅有跨学科学术交流能力的得分显著高于单一导师指导。整体而言,多学科联合指导下的所有能力增值得分都属于最高。

(三)导师联合指导对博士生能力增值的预测作用

为进一步检验研究假设H1H2,本研究在控制博士生背景特征、读博动机和导师背景特征变量的基础上,分别以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和跨学科能力增值为因变量,两类导师联合指导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OLS)。并且在全样本回归分析之后,再进行各学科的分样本回归分析,以考察研究结果的学科异质性,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经检验,预测变量的Tolerance值均大于0.1VIF值均小于10,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调整后R2R2非常接近,说明基本没有加入冗余的预测变量。

4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在全样本回归模型中,单学科联合指导(β=0.04)和多学科联合指导(β=0.08)下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都要显著高于单一导师指导,从β系数大小来看,多学科联合指导的这种优势比单学科联合指导更为明显;第二,在分学科回归模型中,多学科联合指导的作用在六类学科中都达到显著水平(β=0.07~0.14)。单学科联合指导的作用则在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和医学中达到显著水平(β=0.03~0.05),在农学中达到边缘显著水平(β=0.05, p=0.09<0.10),而在人文学科中不显著。综上,H1a基本得到验证,H1b基本被证伪。

5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在全样本回归模型中,单学科联合指导(β=0.03)和多学科联合指导(β=0.09)下的跨学科能力增值都要显著高于单一导师指导,从β系数大小来看,多学科联合指导的这种优势也比单学科联合指导更为明显;第二,在分学科回归模型中,多学科联合指导的作用在六类学科中都达到显著水平(β=0.07~0.14)。因此,H2a得到验证,H2b被证伪。另外,单学科联合指导的作用仅在工学(β=0.04)和医学(β=0.04)中达到显著水平。

(四)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调节作用

为检验研究假设H3,本研究构建了表6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OLS)。分析结果显示:“多学科联合指导×跨学科学位论文”交互项对基本学术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01p<0.05),对跨学科能力增值也有正向预测作用,系数达到边缘显著水平(β=0.01p=0.06<0.10)。从分样本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在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样本中,多学科联合指导对两类能力增值的正向预测作用更为明显(β=0.12p<0.001)。因此,H3基本得到验证。此外,跨学科学位论文对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02p<0.001)。

四、讨论与启示

(一)深入推广多学科联合指导,加强跨学科师生交流

本研究发现,在三类导师指导模式中,多学科联合指导最有利于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和跨学科能力增值,而且该效应在各类学科中都得到了验证,这为我国推广多学科联合指导制的必要性提供了证据。多学科联合指导除了具备导师联合指导制的一般性优势外,还可以为博士生提供更加多元化、跨学科的知识视野和研究技能,这一点是单学科联合指导所不能及的。

我国博士生中获得导师联合指导的比例虽然近半,但获得多学科联合指导的比例并不高。相关研究也发现,在各类跨学科学习体验中,博士生对跨院系合作导师获取机会的评分最低。为进一步扩大多学科联合指导的覆盖面并保障其指导质量,本研究对培养单位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不将博导资格与教授职称挂钩,推动有跨学科研究项目或经历的副教授、讲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加入导师联合指导团队。在师资招聘环节取消“博士所获学位需与应聘学院的学科完全一致”或“本硕博学科须一致”等限制性条件,推动导师队伍学科背景的多元化。

第二,明确一位主导师承担主要指导责任以免集体指导即无人指导,并组织开展导师交流和培训活动,加强多学科导师的合作指导能力。要避免教师因在本院系之外指导博士生而难获组织认可的现象,通过组织结构、激励制度的改进,支持不同学科导师合作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活动。可依托跨学科研究项目进行博士生招生,由其已形成紧密合作的专家团队开展联合指导,以减少导师间的范式冲突,保障其合作指导质量。

第三,除了组建正式的导师联合指导团队外,还可以利用实验室轮转、开放咨询时间、跨学科选课等制度支持博士生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

(二)适当采用单学科联合指导,妥善考虑学科间差异

本研究发现,单学科联合指导整体上对博士生的两类能力增值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提示相比于单一导师指导,即使只有单学科导师参与的联合指导也能带来更加多元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同时还有利于编织指导“安全网”和提高指导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单学科联合指导的作用存在学科异质性。一方面,单学科联合指导对人文学科博士生的两类能力增值均无显著影响。可能的解释是:第一,人文学科博士生的科研训练采取典型的“个体化”模式,导师与博士生研究的相关性较弱、指导关系尤为松散,人文学科中缺少联合指导的现象也与此有关。而当参与联合指导的导师均为本学科教师时,不同导师可能同样会倾向于采用疏离化的指导风格,结果与单一导师指导时无异。第二,相比其他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学科,作为典型“软学科”的人文学科缺乏严密结构、知识边界较为模糊,更容易出现跨学科研究。本研究发现在各学科中,人文学科博士生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比例最高而获得多学科联合指导的比例最低,单学科的导师团队可能较难胜任其跨学科研究的指导。

另一方面,单学科联合指导仅对工学和医学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可能的解释是:自然科学的科研训练通常采取“团队化”模式,导师与博士生研究的相关性较强。同时,工学和医学属于典型的“硬应用”学科,其研究与工程和医疗的复杂实践问题联系紧密,即使导师团队成员都来自工科或医科,他们也可能已具备了超越学科、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而这将有利于博士生跨学科能力的提升。相关研究也发现,导师联合指导对指导满意度的促进作用在医学博士生中尤为显著。

因此,针对人文学科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有必要着重加强多学科联合指导,为其文史哲交叉、人文社科交叉、文理交叉等类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有效指导。而在医学、工学等应用科学领域的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则可以适当结合本学科导师的力量,例如组建有本学科实践导师参与的联合指导团队。

(三)推动学位论文跨学科选题,配套多学科联合指导

本研究发现,对于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博士生而言,多学科联合指导对其能力增值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博士生在面对涉及陌生学科领域、挑战度较高的跨学科研究时更加需要多学科导师的支持。

完成一个跨学科选题的学位论文研究有利于博士生积累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研究经验,本研究也发现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对其跨学科能力增值有促进作用。但从现状来看,其一,我国2022年的博士毕业生调查中仅有14.5%表示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属于跨学科。而美国的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The 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 SED)显示,学位论文为跨学科研究的比例在2001年就达到24%,到2016年已上升为44.7%。其二,在我国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中,仍有较大比例未能获得多学科联合指导。这很可能会减损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的质量,从而阻碍其形成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能力。

为提升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培养单位一方面应通过推广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创设跨学科的学术环境,鼓励和引导更多博士生尝试跨学科研究,进行学位论文跨学科选题。另一方面,针对已确定跨学科学位论文选题的博士生,应及时配套学生所需的其他学科导师进行联合指导,使多学科联合指导和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形成合力。相对而言,理工农医尤需重视前者,人文社科尤需重视后者。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调查多学科联合指导的导师规模及具体构成(如其他学科的导师是主导师还是副导师身份,导师分别来自哪些学科、构成了何种学科组合等),分析其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的影响;对我国多学科联合指导中的导师和博士生开展深度访谈,分析其具体收获与挑战。

【谢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3

转自:“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