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情景特征与个体特质视角,结合特征激活理论,通过调查1071位博士研究生,采用层级回归方法,探究主动性人格、组织创新氛围和知识分享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特质不仅能直接影响博士生科研绩效,还能通过知识分享对创新型科研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能够显著调节低主动性人格水平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和创新型科研绩效。为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建议培养单位重视招生考试中主动性人格水平这一个体特质的考核,激发博士生个体知识分享意愿,提升知识分享能力,注重组织创新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博士生科研绩效;主动性人格;创新氛围;知识分享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博士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后备军,其培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博士生科研绩效作为其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不仅揭示了博士生的科研过程和学习态度,而且是衡量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这种“以规模扩张为中心”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质疑。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结果显示,超1/3的博士生表示自己很迷茫,无力改变现状,时常陷入科研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中,约八成的博士生认为当前学术圈组织创新氛围不佳,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科研投入及科研绩效。虽然我国博士生群体属于该调查的对象,但因受访人数少、覆盖面窄,不足以真实反映我国博士生培养现状。以往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能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行为、学业成绩及工作绩效等,但学术界对主动性人格如何影响博士生科研绩效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1071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探究主动性人格、组织创新氛围和知识分享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促进博士生科研绩效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科研绩效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绩效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主要存在Murphy等基于过程或行为、斯宾塞基于能力及伯纳德基于结果这三种绩效观。学界对科研绩效的考核与评价,主要采用以定量考核为主的结果导向绩效评价观。如古继保等认为,科研绩效指的是科研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以发表的论文等为载体的科研成果,博士生科研绩效则表现为读博期间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许多学者质疑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方式,并认为这种绩效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评价和反映博士生的科研能力。王思遥和付鸿飞等基于过程、行为及能力的绩效观,将其总结为任务型科研绩效和创新型科研绩效这两方面。因此,本研究综合上述关于科研绩效内涵界定的不同观点,认为任务型科研绩效和创新型科研绩效这两方面较能全面反映和体现博士生科研绩效内涵。其中,创新型科研绩效指的是博士生个体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的科研能力。任务型科研绩效指的是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等内容。
(二)主动性人格与科研绩效
作为预测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主动性人格指的是个体通过自主采取特定行为来改变自身处境并改善外界环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倾向。以往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水平较高的个体往往具备强烈首创精神和自主性,并倾向于将工作中的创新、创造视为自身的工作职责。随着创新管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不断交叉融合,主动性人格与绩效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大多也支持主动性人格对绩效水平提升的影响。如任胜刚等对全国253位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拥有更高水平主动性人格的大学生创业者更倾向于寻求拥护者和联盟来支持个人的主动性行为进而获取有效资源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绩效。朱彩凤等通过依托自建的StarC教学平台探讨了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的个体其学习绩效也更加显著。Major等的研究也表明,个体的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其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问题的倾向也越明显。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a:主动性人格正向影响博士生任务型科研绩效。
H1b:主动性人格正向影响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
(三)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
作为一种个体间的互动行为,知识分享指的是其所有者通过教授等方式将自身知识传授出去,其接受者通过阅读等方式将接收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探讨主动性人格特质与知识分享这一情境变量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博士生的知识分享意愿和知识分享能力。其中,知识分享意愿指的是个体充分理解分享知识带来的价值,乐意与团队其他成员分享、交流自身的知识及经验并愿意接纳新的观点和事物。而知识分享能力指的是参与知识分享的个体具备把自身的看法、见解通过一定的技巧以合理并易于他人理解和吸收的方式表达出去并有选择性地吸收外界知识的能力。因此,本研究认为,知识分享指的是具备知识分享能力的个体在所在团队或组织中有意识地向组织内其他成员传授特定知识并进行经验分享的行为。
相关研究表明,拥有主动性人格的个体会不断深化自身对所摄取知识的洞察与理解并逐步内化成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在具体的组织环境中,其个体会为实现个体、组织或团体的绩效目标而积极的探寻所需的各种信息、知识和技能,且当团队成员遇到困难及挑战时,知识分享者会通过积极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互动沟通,促进知识、疑问或思想在组织内传播。Gong等的研究发现,个体的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其与组织内其他成员进行知识分享及信息交换也将更加频繁高效。说明主动性人格特质对知识分享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知识分享对科研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积极参与到知识分享这一互动过程中的个体,由于可以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充分获取、了解及利用对方的信息与知识,有利于个体思想境界的提升及工作绩效的提高。WANG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分享能显著促进个体或组织的创新绩效的提升。李楠和葛宝山的研究表明,知识分享在认知多样性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a:主动性人格正向影响知识分享。
H2b:知识分享正向影响博士生任务型科研绩效。
H2c:知识分享正向影响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
H2d:知识分享在主动性人格影响博士生科研绩效的机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四)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
创新氛围指的是个体对团队或组织环境是否支持其创新的一种心理感知。特征激活理论指出,个体对具体情境的感知情况在个体特质对其行为实施影响的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根据具体情境强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弱情境和强情境这两种。其中,弱情境指的是一种对个体行为的期望不是那么具体的情境,在此种情境下,不同主体的个体差异越容易被激活进而表现出行为差异;相较而言,强情境指的是一种对个体行为的期望比较全面具体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不同主体的个体差异容易被忽略进而呈现出行为趋同化。
已有大量研究将创新氛围作为个体绩效水平的前因变量进行研究,而较少将其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主动性人格与知识分享及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特征激活理论,认为组织创新氛围调节了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个体知识分享及科研绩效的影响。当团队或组织尽可能为其成员提供资源支持,即当个体处在一个创新的“强情境”氛围中时,受到组织创新氛围感染的个体,尽管其主动性人格水平较低也会积极表现出与组织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交流等行为,尝试创造性的完成工作及任务,并获得他人的角色认同。但当创新氛围较弱时,此时个体处在一个创新的“弱情境”环境中,这时,主动性人格水平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积极改善现有组织环境,通过与组织其他成员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及经验分享,建立更坚固的社会网络关系,从而得到组织其他成员的支持并实现创造性解决相关问题的想法。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创新氛围在主动性人格影响知识分享的机制中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
H3b:创新氛围在主动性人格影响博士生科研绩效的机制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主动性人格、知识分享、创新氛围、任务型科研绩效、创新型科研绩效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相应变量的数据搜集工作,数据搜集工作从2022年8月初持续到2022年10月底,历时3个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取样:①通过老师、朋友和同学对其所在高校的博士生进行问卷发放;②在一些博士生网络交流群中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1245份,涵盖了江苏、辽宁、广东等22个省份、直辖市,剔除重复、缺失、填写时间过短等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071份,其有效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二)变量选择
1. 主动性人格。参考借鉴Bateman等测验过大学生及MBA学生的量表,包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我会去改变它”等17个题项来测量博士生个体的主动性人格水平,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13,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20。
2. 创新氛围。考虑到中国文化背景及博士生所处组织环境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曾剑雄等在研究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影响研究中的测量方式来测量博士生所处组织环境的创新氛围,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5,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50。
3. 知识分享。结合博士生知识生产特性及个体特征,参考借鉴王雁飞及朱瑜用来测量知识型员工知识分享水平的量表,包括知识分享意愿及能力等10个题项来测量博士生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55。
4. 科研绩效。创新型科研绩效测量采取付鸿飞等的测量方式,采用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专业知识等9个题项的量表,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9,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26。而任务型科研绩效则采取科研产出指标进行衡量,即通过把不同的权重赋予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而转化为单一指标,其绩效值=国际期刊文论数+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0.8+国内普通期刊论文数×0.4。
5. 控制变量。以往有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招考方式等因素是影响博士生科研绩效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选取上述变量为控制变量,性别这一分类变量中以男性为基准,年级这一分类变量中以博士一年级为基准,招考方式这一分类变量中以普通招考(含申请-考核制)为基准。
四、实证结果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进行主动性人格、创新氛围、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意愿和知识分享能力)及创新型科研绩效这5个因子的区分效度和4个变量结构效度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拟合指标均良好,表明上述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
如表3所示,就拟合结果而言,五因子模型更为理想,说明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具备良好的区分效度。
(二)共同方法变异检验
为了尽可能降低变量偏差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测试法测试同源性方法变异程度,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了9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73.3%,其中因子1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6.0%,未占到总变异量的一半,表明能够解释绝大部分变异量的单一因子并不存在,数据的同源性方法变异问题对本研究不存在重大影响。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其中主动性人格与博士生任务型科研绩效(r=0.123,p<0.01)、创新型绩效(r=0.609,p<0.01)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H1a和假设H1b得到了初步验证;主动性人格与知识分享(r=0.694,p<0.01)、知识分享与博士生任务型绩效(r=0.073,p<0.05)及知识分享与博士生创新型绩效(r=0.624,p<0.01)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H2a、假设H2b和假设H2c得到了初步验证。
(四)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采用层级回归模型分析博士生个体的主动性人格、知识分享、创新型科研绩效及任务型科研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1. 如模型4和模型8所示,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β=0.584,p<0.001)和任务型科研绩效(β=0.091,p<0.01)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个体的创新型科研绩效和任务型科研绩效的方差解释分别达到39.2%、13.9%,说明博士生个体的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博士生个体的创新型科研绩效及任务型科研绩效水平就越高,实证数据支持了假设H1a、H1b。
2. 如模型2所示,主动性人格特质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β=0.721,p<0.001)。在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主动性人格对知识分享影响的方差解释率为50.1%,说明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的博士生个体,其知识分享水平也越高,实证数据支持了假设H2a。
3. 如模型5和模型9所示,知识分享对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水平(β=0.614,p<0.001)和任务型科研绩效(β=0.063,p<0.05)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知识分享对博士生个体的创新型科研绩效和任务型科研绩效影响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44.4%、13.6%,表明博士生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越高,所能表现或创造出的创新型科研绩效及任务型科研绩效越高,实证数据支持了假设H2b、H2c。
4. 本研究采取侯杰泰等的三步中介回归分析方法来探讨知识分享在博士生的主动性人格与其科研绩效关系中的作用。其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回归结果如表5中的模型6和模型10所示。在模型6中,将主动性人格(β=0.279,p<0.001)与知识分享(β=0.422,p<0.001)同时纳入回归模型时,二者对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但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的回归系数由原来的0.584(p<0.001)下降为0.279(p<0.001),主动性人格与知识分享对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影响的方差解释率为48.1%,表明知识分享在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个体创新型科研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在模型10中,主动性人格(β=0.089,p<0.05)对博士生个体的任务型科研绩效影响仍然显著,但知识分享对博士生任务型科研绩效影响已不显著,说明知识分享在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任务型科研绩效的影响中不存在中介作用。
(五)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分析
组织创新氛围在主动性人格对知识分享及博士生科研绩效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中的模型12、13主要考察了组织创新氛围在主动性人格影响知识分享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其回归模型结果表明:①主动性人格(β=0.594,p<0.001),组织创新氛围(β=0.267,p<0.001)对博士生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②主动性人格与组织创新氛围的交互作用项(β=-0.058,p<0.01)对博士生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为对上述调节效应进行进一步直观呈现,本研究采用简单斜率图法,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虚线斜率明显低于实线,表明当组织创新氛围越弱时,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个体知识分享水平的正向影响越强,假设H3a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
表6中的模型15和16主要考察了组织创新氛围在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其回归模型结果显示:①主动性人格(β=0.480,p<0.001),创新氛围(β=0.218,p<0.001)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个体的创新型科研绩效水平;②主动性人格与创新氛围的交互作用项(β=-0.131,p<0.001)对博士生的创新型科研绩效也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为对上述调节效应进行进一步直观呈现,本研究采用简单斜率图法,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虚线斜率明显低于实线,表明低组织创新氛围的情境下,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的影响更大。
表6中模型18和19主要考察了组织创新氛围在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任务型科研绩效中的调节效应,其回归结果表明:①主动性人格(β=0.082,p<0.05)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个体的任务型科研绩效,但组织创新氛围(β=0.018,p>0.05)对其无影响;②主动性人格与组织创新氛围的交互作用项(β=0.023,p>0.05)对博士生个体任务型科研绩效无显著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科研绩效有重要影响。无论是从任务型科研绩效还是在创新型科研绩效方面,主动性人格水平高的博士生个体均表现得更好。由此,可以推断主动性人格特质是影响博士生科研绩效的重要变量,博士生个体的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其科研绩效越高。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的个体更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和寻找机会,并主动地采取行动,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和更高的绩效水平。
2. 主动性人格通过影响博士生知识分享水平进而影响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对任务型科研绩效及创新型科研绩效进行层级回归发现,知识分享这一情境变量通过中介作用显著促进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的影响。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的博士生个体具备更强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将知识分享视为学习与反思的自我提升过程,因而会具备更强的知识分享意愿和知识分享能力,进而更容易打破原有固化的知识壁垒和思维模式,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和重组,更利于个体创新型科研绩效的提高。
3. 组织创新氛围在主动性人格对知识分享及博士生创新型科研绩效影响机制中发挥着调节作用。本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低组织创新氛围,在高组织创新氛围环境下,主动性人格对博士生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及创新型科研绩效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因此,要促进博士生知识分享水平及创新型科研绩效的提升,还应该重视高校组织创新氛围的培育。
(二)对策建议
1. 博士生招生应重视主动性人格水平这一个体特质的考核。上述分析表明,主动性人格特质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的科研绩效水平。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主动性人格形成后便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科研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类型,需要博士生具备长期勤奋的决心和耐力,也要求博士生具备较高的主动发现问题、识别机会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但从目前的招生文本来看,绝大多数大学在进行博士生招生入学考核中囿于科学主义和量化主义的主导和分配,过分强调专利、论文、项目等相关科研水平和学术创新能力的“硬性”证明材料,忽略了主动性人格水平等“软性”考核。鉴于此,培养单位在入学招生考核环节应转变评价观念:一方面,摆脱功利化、数字化的人才选拔标准,不把量化的科研能力作为考核评估的绝对标准,而是作为一种水平性判断的依据和基准参考;另一方面,注重博士生入学个体主动性人格水平等个体特质的软实力的考察,从入口环节筛选适合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个体,选拔出具备“学者”素养和基础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2. 激发博士生个体知识分享意愿,提升知识分享能力。上述研究表明,博士生个体的知识分享水平不管是在影响任务型科研绩效还是创新型科研绩效方面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博士生个体知识分享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其知识分享意愿及能力的综合提升。但目前知识分享问题上的“属我与非我的分野”“竞争与分享的冲突”“代价与收益的权衡”极大地影响着个体的知识分享意愿。对于上述问题,只有当博士生群体中进行知识分享的个体获得的排他性利益大于或等于其心理所有权时,才能形成知识分享的良性循环,从而带动博士生群体知识分享意愿的提升。因此,要求培养单位从博士生个体的期望结果、奖励、关系及感知成本出发,构建博士生知识分享的绩效评价指标,在资源、经费、奖助等各个层面为博士生群体中的知识分享者提供稳定的收益预期作为对其知识让渡的一种价值补偿。在提升博士生个体知识分享能力方面,如何提升表达能力和吸收能力,把暗默知识这种容易呈零碎状态、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与使用者的个性、经验及使用情况紧密交织且具有浓厚的个人乃至私人色彩,难以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知识通过所创造的新的形式概念明示与表出化是知识分享得以成功的关键。一方面需要高校注重知识分享过程中特定情境的创设,包括实际的学习、生活、工作及交往情境,使知识分享的所有人分享同一个理解和交流场,产生特定的“相互作用节奏”,强化个体对于特定分享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需要博士生个体加强知识分享过程中比喻性语言驱动与新形式概念的反思创造,利用分析性、概念性的方法将其理解的东西用缜密的逻辑和系统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提升知识内化和迁移的效果。
3. 注重组织创新氛围的营造。博士生个体所感受到的组织创新氛围(包括导师支持、同门支持及学校支持氛围)是低主动性人格水平个体提升知识分享水平进而提升创新型科研绩效的关键。首先,需要加强导师对博士生个体支持型指导氛围。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主要还是实行单一导师指导负责制,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型指导氛围会增强其学习动力,促使其积极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相关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中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提升。其次,要注重同门共同体的构建。科研是一个孤单且枯燥的过程,同门共同体的构建不仅可以帮助博士生个体减少科研带来的焦虑、不安,而且为富有意义对话的产生、学术争论等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场域,更有利于促进博士生知识分享水平及创新型科研绩效的提升。最后,要注重高校创新氛围的培育。通过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容忍错误发生和创新失败的组织氛围,推进激励创新保障机制建设,提供资源丰富的科研平台等弥补低主动性人格水平带来的不足,为博士生个体激发自身创新潜质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
【吴立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祝成林,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2期
转自:“中国高教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