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孙 毅1,熊佳腾2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孙毅教授
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主编。2009获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2015年获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2016-2017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2017年入选陕西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在Pragmatics and Society、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界》、《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等SSCI、CSSCI刊物上发表认知隐喻学论文80余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于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
题录
摘 要:
英国脱欧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政治话题之一,颇高的话题热度催生了大量隐喻意蕴的脱欧政治话语。隐喻为原本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提供了一种删繁就简的意义表达路径,以便于普通民众理解。本文拟在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内对英国脱欧话语中最常用的政治隐喻类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所潜藏的含蓄、隐蔽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动机,尝试性地探索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与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价值的政治话语之间的耦合属性,以期为同体裁的话语分析提供新颖、可行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
脱欧;隐喻;意识形态;批评隐喻分析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学科视域下的分析语词类问题实证研究”(15BYY169);
文献来源: 孙毅,熊佳腾:英国脱欧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45(2):1-9.
0
引言
脱欧(Brexit),即英国退出欧盟,是欧洲乃至影响全球政治的一件大事。英国脱欧事件影响了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掀起了欧洲经济走向及移民问题的讨论大潮,其未来影响也可从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辩论。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盟,当时欧盟被称为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或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但是,英国在过去43年中一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明显的反欧盟主义论调(Euroscepticism),最终在该社会政治环境(sociopolitical setting)下,英国公民在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全民公投中投票赞成英国退出欧盟,52%的英国公民投票表达了退出欧盟的意愿,而48%的公民则希望继续留在欧盟。彼得·怀尔丁(Peter Wilding)于2012年5月15日在其欧洲动态博客(Euractiv blog)文章“蹒跚走向脱欧”(‘Stumbling towards the Brexit’ Wikipedia)中首次使用“脱欧”(Brexit)这一术语。英国“脱离”欧盟的事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它包含了一种拟人化的形象,即英国退出欧盟如同人走出一个有界空间(exit from a container)。当下流行的隐喻表达对话语具有极大的解释力,通过隐喻性的话语分析,英国脱欧的复杂动态过程的解读包罗万象。
因此本文选择“隐喻概念化”(metaphoric conceptualization)来探讨英国脱欧这一事件的本质。为使之更具说服力,本文将基于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对脱欧话语中的隐喻进行梳理分析,以揭示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运作机制及潜藏在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动机。
01
批评隐喻分析理论模型架构
本文采用的理论框架是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和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CMA)。Walter & Helmig(2008:119)认为,“只有综合分析话语和隐喻才能全面地理解现实的社会建构”。
1.1 概念隐喻理论
自Lakoff & Johnson(1980/2003)以来,隐喻被正式视为一种主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模式,而不仅仅起到丰富语言表层的作用。隐喻架设并框限着我们的感知、行为和社会关系(孙毅、张盼丽 2016:46)。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个不甚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之间的系统映射,在源域和目标域间有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correspondences)或“映射”(mappings)。“对应”和“映射”两个术语可以辅助锁定源域与目标域在概念层次上的各个方面、特征或角色并在两者间搭建起桥梁。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使人信服,在解析、挖掘隐喻意义和规约(entrenched)概念方面具有高效性和简洁性的优势和特点(孙毅 2019:128)。
1.2 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采取了明确的社会政治立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语言所体现的支配、歧视、权力和控制的不透明以及透明的结构关系”(Wodak 1995:204)。Charteris-Black(2004)和Musolff(2016,2017)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采用此种批判性方法分析隐喻的主要目的是“使那些含蓄隐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动机变得清晰明朗”(Charteris-Black 2004:29)。隐喻是探索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隐性工具(陈朗 2018:34)。因此,话语产出者借助隐喻来挑选某一概念中他们所要强调的部分,由于隐喻的过程是将源域元素映射到目标域元素中,他们这样做或多或少地显露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s)。
Charteris-Black(2004)把批评隐喻分析分成3个阶段,即隐喻识别(metaphor identification)、隐喻阐释(metaphor interpretation)和隐喻解释(metaphor explanation)。隐喻识别旨在检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语义张力,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仔细阅读文本,根据一定的标准识别候选隐喻,第二步是对候选隐喻关键词进行分析确定其意义。隐喻描述主要是揭示隐喻产生的语用和认知因素,识别话语中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概念键(conceptual key)。隐喻阐释旨在揭示隐喻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隐喻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批评隐喻分析似一面镜子,凸显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社会现实,揭露话语背后的语言、思维与社会的关系。
此外,批评隐喻分析与其他语言概念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语言如何对人的思维和观念产生微妙影响,最终形成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因此,本研究还将借助以下4个重要语言概念:框架(frames)、寓言(allegories)、场景(scenarios)和脚本(scripts)进行分析。
1.2.1 框架
Entman(1993:52)对框架(framing)较为全面的定义是:框架涉及选择和凸显,框架一件事,就是选取所感知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之在交流文本中凸显。以此来界定对某个特定问题的定义(problem definition),诠释事物间的因果关系(causal interpretation),做出道德评价(moral evaluation)以及提出问题处理方案(treatment recommendation)。Burgers et al.(2016:410)在框架中提出了两个要素:框架建构机制(framing devices)和推理机制(reasoning devices)。前者为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要素,后者提供了框架的概念内容(conceptual content),通过它们可推断出“问题、原因、评估以及处理办法”。在政治话语中,最初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隐喻,然后是寓言、符号和场景。在此基础上隐喻框架得以发展,并且和有说服力的论据(reasoned arguments)一起构成道德推理机制(moral reasoning devices)。
1.2.2 寓言
寓言一般是一则简短的故事,隐晦地传达了某种道德教化(covert ethical comment),间接告诫读者和听众在触及道德红线时应如何选择。隐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但对隐喻的推理取决于寓言故事中的场景。寓言的解读取决于一个特定的话语群(discourse community)处于何种场景,而这反过来又由道德推理的运用方式而决定。隐喻和寓言为框架建构提供了素材,框架建构转而可以通过创建具体的场景在认知层面上活动。
1.2.3 场景
“场景”是指一个话语群中的主要要素相对于某一概念而言的典型元素,即对参与者、‘戏剧性的’故事线和预设结局以及故事线所蕴含的道德推理和道德直觉,这与普遍存在于各自话语群中的社会态度和情感立场有关。当话语群体选定了某一特定场景作为他们看待现实的主导(甚至是独有的)视角时,隐喻便可实现显著的“框架”效应(emphatic ‘framing’ effect)。
1.2.4 脚本
当我们关注熟悉且可预测的一系列动作(predictable sequence of actions)时,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脚本”。最初Schank & Abelson(1977)提出“脚本”这一术语来概括某一行为模式,该行为模式可从同一事件序列的多个实例(same sequence of events)中推断出来。与场景类似,脚本也有可能达到寓言的作用:脚本是对特定语境下的恰当事件序列(sequences of events)进行描述的一种结构。
隐喻是创建框架、寓言和场景的有力手段,隐喻具有强大的框架建构能力,场景是隐喻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给定隐喻所构成的“修辞性小型叙事”(figurative mini-narrative),同时也传达了在所感知现实中的评价立场(evaluative stance)(Musolff 2017:3)。并且,寓言根据道德推理的应用方式会激活不同的场景,而对隐喻的推理则取决于寓言故事中场景的选择。脚本与场景类似,也有可能达到寓言的作用。因此,本文在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批评隐喻分析的基础上,再借助这4个语言概念来更好地揭示政治话语中隐喻的理解机制和背后意图,其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02
脱欧话语中的隐喻概念枚举与剖析
下文将选自英国新闻媒体脱欧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类阐述,以揭示隐喻在脱欧概念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本研究语料主要来自于英国太阳报(The Sun)上的脱欧板块(Brexit),笔者首先是在这一板块收集相关话语,逐篇细读识别,把常含有隐喻意义的词汇作为隐喻关键词。其次,对候选隐喻进行检索,考虑隐喻上下文语境,检验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是否存在语义张力,以此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候选隐喻,对符合条件的隐喻进行下一步的阐释和说明。最后,将筛选出的隐喻进行分类,一般以隐喻中的关键词作为类别名称,如以walk away等关键词组成的容器隐喻,以divorce bill等关键词组成的婚姻隐喻等。
2.1 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是暗含有界空间表达的隐喻性用法。Lakoff(1987:271)发现,容器意象图式表示“具有界限的图式,有‘内’和‘外’之分”。欧盟宛如一个小容器,世界好比更大的容器,英国退出欧盟的行为好比走出小容器,进入大容器。例(1)中walk away(离开)隐喻化了英国退出欧盟的形象;例(2)中则包含了两个有界空间,英国退出欧盟这个容器走向世界这一容器中。因此,位于欧盟容器外部的英国与容器内部的欧盟成员国有了“内”和“外”之分,形成利益对立体。
(1)If Britain walked away without a deal in place it would go on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rules instead.(如果英国在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一走了之,那么取而代之的是它将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
(2)“We have the opportunity,we have the newly recaptured powers,we know where we want to go,and that is out into the world.”(“我们充满了机遇,我们重新夺回了自己的权力,我们知道自己想要去的地方,那就是走出欧盟融入世界。”)
2.2 婚姻隐喻
在政治话语中,婚姻隐喻(marriage metaphor)是常见的概念隐喻。在婚姻隐喻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夫妻关系一般,因此我们便可称“国家是一个人”(NATION IS A PERSON)。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处于对立状态,要么处于和平状态,所以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便可概念化为婚姻关系,即“政治联盟是婚姻”(POLITICAL UNION IS MARRIAGE)。于英国人而言,加入欧盟从来都只是一场“利益婚姻”(marriage of convenience),当这种利益纽带失去平衡时,原本岌岌可危的婚姻便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争吵、冷淡、无奈,甚至走向尽头(孙毅、李玲 2018:153-160)。但于欧洲人而言,英国一直是一个难以相处的“婚姻伴侣”。以下例句中,通过divorce settlement和divorce bill等,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瞬间被简化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概念,在源域中取材命名的概念也利于人们理解,引起共鸣。
(3)Boris,just walk away and keep the so called Divorce Settlement in your back pocket.(鲍里斯,你只管把所谓的离婚协议揣在兜里离开﹤欧盟﹥就行。)
(4)They refused to even discuss a future trade agreement with the bloc until a string of other things had been sorted—including the huge Brexit divorce bill.(他们拒绝讨论未来的贸易协议问题,除非把包括巨额脱欧离婚债等一系列其他事宜都理清了。)
2.3 家庭隐喻
家庭隐喻(family metaphor)是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非常流行的一类隐喻,原因在于它能引起强大的情感共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654)中的释义,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人们借助与家人和亲朋好友的亲密关系体验来理解群体、组织、甚至国家间的关系。在脱欧政治话语中,家庭隐喻将欧盟概念化为一个大家庭,欧盟成员国是家庭成员,而英国退出欧盟则被概念化为与家庭断绝关系。
(5)Truth be told,I felt deeply hurt when you decided to leave. Three years later I am just sad that a member of our family wants to sever our ties.(说实话,你决定离开的时候,我感到深受伤害。三年过后,我现在只是为此感到悲哀,我们家庭中的一份子想要与我们断绝关系。)
(6)But at the same time I find comfort in the thought that family ties can never really be severed. We’re not going away and you will always be welcome to come back.(但与此同时,想到家庭关系是不会永远真正断绝的,我又找到了慰藉。我们不会离开,也永远欢迎你回家。)
2.4 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journey metaphor)是政治话语中常用的隐喻之一。隐喻思维并非总是建立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体验相关性同样是重要的认知方式。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运动实质上是一种具身体验(Lakoff & Johnson 1999),深深根植于人体功能的运作中,这也是旅程隐喻易于理解且结构简单的原因所在。旅程隐喻全面反映了英国退出欧盟的复杂局势。脱欧谈判长达3年,其间种种艰难则是旅途中的荆棘,是崎岖不平的道路。同时,英国脱欧的未来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而这种未知也让英国乃至欧盟有了脱欧派和留欧派之争,因而脱欧是一段“冒险的旅途”,是必须“走好每一步的旅程”。
(7)The PM admitted there may be “bumps in the road ahead”,but insisted he knew Britain “will succeed”.(首相坦言,虽然“未来的道路崎岖不平”,但其坚信英国会“取得成功的”。)
(8)On Friday,the United Kingdom is leaving the European Union,we'll say goodbye to an old friend embarking on an adventure.(英国将于周五离开欧盟,我们将告别一个即将踏上冒险旅途的老朋友。)
2.5 管道隐喻
Reddy(1993)创造性地提出,人们对交际进行概念化时会设定一个具有倾向性的框架,可以称作管道隐喻(conduit metaphor)。根据管道隐喻,我们将交际概念化为一种思维、词语和意念的迁移,就如同这些思维、想法和词语一样具有存在的物质性。这种物质可以顺着一条管道由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具体而言,说话者将思想(物体)放入词汇(容器)中,然后(沿着某种管道)传递给受话者,受话者再将思想(物体)从词汇(容器)中提取出来。例(9)中,gave his thoughts(给出看法)是把thoughts(想法)打包递给别人,这是管道隐喻下的一个次要结构。通过管道隐喻,抽象概念被具象化,使得文本表达更为鲜活生动。
(9)Nigel Farage gave his thoughts on Boris Johnson’s efforts to get the UK out of the EU.(奈杰尔·法拉奇对鲍里斯约翰逊让英国脱离欧盟所做出的努力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10)He may be punished by voters for failing to deliver on his promise to get Britain out of the EU by October 31.(他可能会因为未能兑现在10月31日前让英国脱离欧盟的承诺而受到选民的抨击。)
2.6 战争隐喻
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用语还是政治话语中,战争隐喻(war metaphor)都非常普遍。在建构和理解“脱欧辩论即战争”的隐喻中,我们脑海中一切关于战争(源域)的百科全书知识都映射到了脱欧论辩这一抽象的目标域。在战争概念中,一般有两大敌对阵营,他们都千方百计地想要打败对方。将这一概念转移到脱欧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英国与欧盟则成了敌对双方,二者在脱欧过程中展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随之,attack(攻击)、win(胜利)、battleground(战场)等战争概念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脱欧论辩的特征。通过战争隐喻,我们也可以预测到脱欧谈判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以及该隐喻框架下英国与欧盟之间的最终关系走向。
(11)Mr Farage said there would be “no mor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no more being talked down to,no more being bullied...even no more Guy Verhofstadt!”(法拉奇先生表示,“再也没有欧洲法院了,再也不用低人一等地说话了,再也不会被欺凌了……甚至再也不用面对费尔霍夫施塔特”。)
(12)Fishing accounts for just 0.1 per cent of our economy but is one of Brexit’s most emotive battlegrounds.(渔业只占我们经济的0.1%,但却是英国脱欧争论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2.7 游戏隐喻
游戏隐喻(game metaphor)类似于战争隐喻,也蕴含着一种竞争关系,只不过它所揭露的关系更为温和,竞争关系也显得更为公正。游戏隐喻存留了战争概念中的竞赛框架,具有“赢家”“输家”“赌注”“规则”和“结果”等细节概念。如果“政治是一场游戏”(POLITICS IS A GAME),那么脱欧就是玩家下的一个极高赌注,促发了玩家极高的竞争直觉。通过游戏隐喻,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到英国脱欧这一政治事件中所包含的两大阵营英国和欧盟是如何势均力敌,又是谁将取得胜利的趣味性与严肃性,制造了一种赌博的紧张感以及豪赌之后可能面临的种种局面。
(13)we hold all the cards mate,what is this French lady babbling about.(我们掌握了所有的牌,真不知道这位法国女士在胡说些什么。)
(14)The UK,it’s about 60(million). So if these were two teams up against each other playing football,who do you think has the stronger team?(英国只有大约60 000 000人口。所以,如果是两支足球队伍相互对决的话,你认为谁是最强的那支队伍?)
03
脱欧隐喻的批评隐喻分析
下文我们将采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对上文常见的隐喻分类进行剖析,揭示隐含在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动机,分析主要聚焦容器隐喻、家庭隐喻、婚姻隐喻和战争隐喻,这几类隐喻更能体现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且在脱欧话语中使用频次较高。批评隐喻分析能使那些含蓄隐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动机(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motivations)变得清晰明朗。本文将批评隐喻分析与框架、寓言和场景等概念相结合,以探讨隐喻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演变。
容器隐喻是带有批判性锋芒的隐喻式语言表达,因为该类隐喻使容器内和容器外的两大政治体彼此对立。在容器隐喻中,界限和容器是人类创造意义的核心部分。在政治意义中,这体现在“界限是容器”(BOUNDARIES ARE CONTAINERS)、“支持者是位于容器内的”(SUPPORTERS ARE THOSE IN THE CONTAINER)和“反对者是位于容器外的”(OPPONENTS ARE THOSE OUTSIDE THE CONTAINER)。因此,在容器建构的框架下,对立是其突出特征。英国离开欧盟,则是脱离欧盟这个“容器”,欧盟内的成员国与外部的英国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变化——把对方推向了对立面。虽然以欧盟为容器,英国被建构为“外人”(outsider),但是英国本身也是一个容器。“界限是容器”隐喻从容器内部的视角来建构场景,这就意味着容器本身具有自卫性,对容器以外的事物具有排斥性,容器四壁则是抵御外部危险的坚强壁垒。在英国与欧盟谈判中,red lines(红线)一词出镜率较高。结合场景,我们可以理解为:英国设置红线的目的是建构一个由界线圈定而成的容器以做自我保护;对于那些处在容器内部但想出去的成员来说,有界的容器空间反而限制了其自由,因此,“容器是有界的空间”(CONTAINERS ARE BOUNDED SPACES)隐喻建构的场景是容器限制自由,如同牢笼。所以,对于脱欧派来说,他们想要打破欧盟的束缚以夺回权力,重获自由,走向宽广的世界。显然,将英国建构成为意欲获得自由而极力摆脱欧盟这一“牢笼”的形象有赖于容器意象,这也揭示了大部分英国人民的主流意识是希望英国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够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制约。
以上分析论证揭示了英国与欧盟的对立冲突关系。除此之外,脱欧话语中还大量使用家庭隐喻和婚姻隐喻来形容两大政治体之间的关系。家庭隐喻可以建构出家庭框架(family frame)。在“国家作为人框架”(nation as person frame)中,种种人际关系为讨论脱欧事宜的隐喻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把国家比作个人时,两个国家便沾染上了人的情感关系属性,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框架下的另一个框架是“国是家框架”(nation as family frame)。这一具体框架可以消除人民之间的分化,实现内部团结,其前提是成员间建立忠诚、友善、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国家间的联盟若隐喻性地称为“大家庭”,则需建立在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基础之上,此时各国在“大家庭”中隐去了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特特征,转而从中找到了作为大家庭一员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实现真正的携手合作,共同为家族利益并肩作战,一致对外。家庭隐喻是具有较强感受性的隐喻(孙毅 2020a:102-103),为欧盟成员国带来了较强的主体感受和心理体验。家庭隐喻在西方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极度盛行。“欧盟家庭隐喻”(the European family metaphor)长期为欧盟委员会使用,而支持英国退出欧盟的政治家如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则对该类隐喻极为谨慎。如果欧盟是一个大家庭,那么欧盟成员国就要承担同等的义务和责任,互相提供军事保护和经济扶持。显然,英国的脱欧派领袖希望“国是家框架”下产生的情感共鸣只在本国内部发生效应,因而他们更倾向于称呼欧盟为朋友、搭档而非家人。英国将本国与欧盟的关系重构为“友谊”,在世人眼中所要承担的则是另一套有别于“家庭”的道德义务。从家庭隐喻的使用可以窥见留欧派仍心存念想,期望挽回英国;而英国脱欧派则急于撇清关系。言语之间便使两大政治体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这也揭示了英国和欧盟政治环境中不同的政治思想影响政治话语中框架与场景的选择。
婚姻隐喻可以建构为结婚框架和离婚框架。前文已提到,脚本是一个预先确定的、常规化、约定性刻板的动作序列(predetermined,stereotypical sequence of actions)。婚姻关系中结婚框架和离婚框架提供了事件序列可预见的脚本,如相遇、相爱、订婚、出现感情矛盾、分居或离婚。笔者认为,这一系列脚本在英国谈判脱欧阶段尤为重要,当时“离婚协议”等概念颇具影响力。寓言与脚本的区别在于,寓言对道德判断具有警示作用,而脚本没有。因此,婚姻中的可预见事件序列(a predictable sequence of events)构成相关脚本,但是,离婚带给我们的忠告却是寓言性的。寓言场景的建构必然要借助于符合某种意识形态的道德推理和道德直觉。婚姻隐喻一直是一类颇具吸引力的修辞策略,用来喻指竞争寓言场景(allegorical scenarios)。这是因为对于道德信仰、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与社会的关系研究而言,婚姻隐喻最为熟悉,拿捏毫不费力。
战争隐喻直接反映了参战双方的对峙关系及优劣处境。政治语言的初始目的是促进有着共同理想、价值观和信仰的集体身份认同感。即使英国按公投结果宣布脱欧后,关于英国是否真正脱欧的辩论也从未停止,留欧派与脱欧派的拉锯战也随着艰难的脱欧谈判一度胶着。对于这场脱欧辩论,我们可以创建两个“主权国家”(Sovereign Nation)和“入侵国家”(Invaded Nation)场景。“场景”是指‘戏剧性的’故事线和预设结局以及故事线所蕴含的道德推理和道德直觉。主权国家场景代表脱欧派,他们认为欧盟作为“牢笼”,限制了英国的自由,因此他们要捍卫主权,挣脱牢笼,重获自由;那么,入侵国家场景则代表欧盟(包括留欧派)。如例(11),英国独立党领袖法拉奇(Nigel Farage)曾说:“再也没有欧洲法院了,再也不用低人一等地说话了,再也不会被欺凌了……甚至再也不用面对费尔霍夫施塔特”,这两种场景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脱欧派和欧盟之间的关系。最终,在这场战役中脱欧派取得了胜利,英国如愿脱离欧盟,但法拉奇表示胜利是暂时的,贸易谈判如果没有达成协议,战争仍在继续。在战争框架中,英国的渔业是焦点战场(battleground)之一。英国的海域不开放政策直接引起欧盟成员国尤其是法国的不满。法国认为英国应赔偿“离婚债”,而英国认为只要手握渔业这柄“利剑”,便可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英国与欧盟的这场谈判战役中,战争框架不失为分析两者之间较量的重要概念。
04
结语
本文以英国脱欧为窗口,深刻地剖析了隐喻语言手段在脱欧政治话语中所起的作用。由于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映射关系,源域中某些具体的特点能转移到目标域中。英国脱欧的政治话语中隐喻的表达手法层出不穷。通过对这些隐喻性话语进行分析,英国脱欧的复杂动态过程被解读成各式各样的丰富意象。同时,将概念隐喻类型与框架、寓言和场景等相结合,将某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具体化,以揭示隐喻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演变,从而更能为民众所理解。容器隐喻通过建立英国这个小容器框架和欧盟这个大容器框架,将两者之间的对立冲突明确地展示出来;家庭隐喻和婚姻隐喻通过家庭框架内的家人或婚姻关系,设置了不同场景,讲述了不同立场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抗衡;而战争隐喻则在战争框架内,通过建构主权国家和入侵国家的场景,描述了脱欧派和欧盟之间的较量。可见,政治家们可以通过隐喻来形象地传达其政治思想,而批评隐喻分析则能够很好地解释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揭示更多语言之外的信息。诚然,脱欧还未完全真正落地,仍有待观察,其未来影响也亟待从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补充和深化。
编者按
欢迎查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同济大学 孙雨
转自:“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