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观点 | 秦丽莉 赵迎旭等 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研究路径

2023/3/23 17:50:45  阅读:182 发布者:

提要

课程思政作为新兴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议题。基于文献梳理,本研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和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情感体验(perezhivanie)概念,尝试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调研问卷。随后,依据活动理论框架,提出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勾勒出实证研究的路径框架。本研究可以为探索调研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引言

我国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考察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战略举措。同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明确指出:“应该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其在高等院校实施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徐锦芬 20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大格局(何莲珍 2020)。据此,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评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就成了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情感体验(perezhivanie)的关系

1.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五项维度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政治认同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三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文化素养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文脉;宪法法治意识即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深化对法律相关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道德修养即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优秀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详读文件可以看出,课程思政主要是从情感、认知、行为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指南》也明确了要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情感元素,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实现知、情、 意、行的有机统一(向明友 2020)。徐锦芬(2021)指出思政内容建设应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另外张红玲、吴诗沁(2022)还搭建了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的,涵盖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维度的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五个维度可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其教学目标即正向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成效。

此外,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被广泛运用到各科目教学领域研究中,而其中外语课程的思政作用不可或缺(文秋芳 2021)。“大学英语”课程本就具备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自然地接受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蔡基刚 2021)。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日渐丰富,首先,有的学者基于跨文化类课程,对学习者相关知识学习情况进行测评,以期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如秦丽莉等(2021a) 和欧阳西贝等(2022)考察了CLII模式下英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和跨文化概念知识的内化情况。其次,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评估的量化实证研究也已有初步发展,但缺乏更深入的分析性探索,在知网可搜索到的相关核心论文仅有十余篇,其中大多研究中皆由授课教师或学生作为评价主体,采用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报告撰写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情况,获得学生的阶段性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房洁 2021;周丽敏,等 2022),但相关实证研究不论是在理论建构上,还是路径的论证上亟待深入探索(许葵花,等 2022)。

综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意义重大。但由于其理念较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近年来才开始广泛实施,相关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思辨层面,亟需探索实证研究路径,评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判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对于促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十分重要(刘建达 2020)。故本研究提出以课程思政五个维度内涵作为主要的工作定义,指导开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的学生自评问卷。

1. 2 情感体验

Vygotsky1994)在Problem of the Environment 中指出他所描述的“发展的社会情境”(the soci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SSD)是特定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动态系统(Veresov 201752)。之后在对年龄问题的分析(Vygotsky 1998)中,他注意到了情感与言语思维的统一,这是他在理论上运用情感体验时捕捉到的。情感体验的内涵既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体,也是人类意识(consciousness)核心的情感与认知的辩证统一体,通过个体对环境的主观解读体现。在环境塑造个体的同时,个体将其自身心理的特定特征带到环境中,进而塑造社会环境并影响社会环境的建构,即情感体验可以让我们研究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Lantolf & Swain201990)以图示的方式展现了情感体验在人类高级意识功能发展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下页图 1中,通过双向箭头连接的虚线圈表示)。首先,思维 (thinking)和言语(speaking)的统一体构成了言语思维(verbal thinking),即认知。其次,认知与情感(emotion)的统一体则构成了情感体验,进而为理解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开辟了一条富有成效的途径(Veresov 201748)。再次,考虑到情感是由个体于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中独特的社会环境经历而产生的,Vygotsky提出的情感体验理论概念也指个体与社会环境形成的统一体。在社会环境中,环境状况通过个体已经发展的心理棱镜(prism)折射出来,并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属于个人独有的SSD,当人们试图调节自我和相对物质环境之间的矛盾时,它可以引导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这一过程是所有具有高级思维功能的个体(person with higher mental functions)所经历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具有高级认知能力的个体(person with higher consciousness)。

Vygotsky1998294)还明确指出,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个体情感体验和活动(activity)发生的。Golombek & Doran2014104)也认为,情感和认知是辩证相关的,且“与活动相一致”,因而也就与活动系统有关联,并提出了关于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认知和活动的统一模型,三者互为辩证统一关系,可用于探究特定教学背景下二语学习者情感、认知和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秦丽莉,等 2022)。例如Qin et al. 2022)从情感体验视角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学生们的情感、认知和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情感体验为情感、认知和行为活动的统一体。通过情感体验,不仅能够从学生个体层面判断教学有效性,而且能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产生作用时的社会环境,明确学生的 SSD,促进学生形成具有课程思政高级意识的个体,进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目标。

此外,Vygotsky 认为情感体验这个概念不是用于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本身的影响,而是用于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过程的影响(Veresov 201757),它具有共时性(synchronic,即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体)和历时性(diachronic,即具有发展的和历时的特征)。因此情感体验概念可用于研究人的情感经历(包括过去、当前和未来,见图1),分析个体对环境的主观性解读,从而深入探究人与环境的互动是如何对人的认知发展起作用的(González Rey 2016)。也就是说,个体对于过往情感体验概念的解读,会对其当前的情感体验概念产生影响,甚至会使其重新解读过往的情感体验概念(Golombek & Doran 2014)。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解读学生过往的情感体验,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即影响因素,并为之后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而以上所述就是我们采用情感体验概念的意义和原因。

综上,由于课程思政五项维度的内涵体现了认知、情感、行动的统一(涵盖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个内涵维度),而情感体验是认知、情感和活动的统一体,同时也关注了学习者的过去、当前和未来的大学英语学习经历,为了避免已有研究中将情感、认知、环境三者割裂开,且仅仅关注当前课堂环境的弊端,我们认为通过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SCT) 的情感体验概念,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他们对课程思政教学(环境)的主观解读。此外,我们也认为在调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在三个维度(认知、情感、行为)上的五项指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的变化进行评估。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性问卷

根据前文论述,本研究认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个课程思政内涵维度为指引,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体——即情感体验视角,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及影响因素调研的实证研究路径操作性较强。

首先,伴随着学生们认知的产生,必定形成相应的情感,进而在其社会实践中指导相关社会行为,即认知、情感、行为无法脱离彼此;其次,学生们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可以获取文化素养等五个维度的思政元素的认知,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教育内容的生态给养(秦丽莉,等 2020),生态给养又与学生们的感知、解读和行动密不可分(何艳华、秦丽莉 2022)。据此,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学习者自评问卷时,我们首先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的五个维度以及情感体验(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体)概念内涵,随机选取修读大学英语课程的8名本科二年级学生(平均年龄20岁,来自东北某大学不同语种专业,全部为女生),进行了深度的半结构化访谈(4060分钟/人)。访谈共计450分钟,随后,研究者对访谈进行转写和分析,转写文本16万字,提取出包含58个题项的问卷初稿,由二语习得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秦晓晴200996)。修改后的问卷采用线上调查形式,在东北某高校的大学英语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中发放,最终520个学生作答,共回收有效问卷500份用于分析(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

根据回收问卷的数据,我们首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58个题项的问卷进行结构效度的初步分析,删除8个题项载荷系数低于0. 4的题项后,KMO检验结果为0. 954,说明所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秦晓晴 200359)。随后抽取出3个因子,分别对应认知、情感和行为,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3. 36%,因子与题项对应关系良好。接着对剩余题项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Cronbach系数为0. 923,整体问卷信度较高。最终形成包含50个题项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问卷(仅呈现部分内容,见表1),涵盖由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四个维度构成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体(情感体验),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大部分内涵。

在研发出从学习者视角建构的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自评问卷后,我们还需要依据科学的理论框架开展实证研究路径的探索,下文将从活动理论和实证研究实施路径方面逐步说明。

3活动理论框架

活动理论中的活动是“更高层级的,有动机的思考,以及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行为”(Ryle 1991)。活动理论把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视为社会和个体相互影响的整体动态系统,能够提供一个整体理论框架来捕获个体发展与教学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性与复杂性,故能够有效地指导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探究(张姗姗、龙在波 2021;王璐璐、秦丽莉 2022)。活动理论可以被用于理解和阐释具有能动性主体的社会、文化、历史情境下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与学习者大学英语学习密切关联。根据活动理论框架,搭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课堂时,活动主体和其他社区成员可以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定的规则和工具会调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社区内不同成员分工合作,最终达成一定的学习结果(秦丽莉、戴炜栋 2013)。由于活动理论体系中既关注了学习者个体,也包含了为其提供调节的工具、社群、规则、劳动分工以及目标等要素,能涵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全过程,故本研究认为借用活动理论可以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影响因素调研范围(秦丽莉,等 2021b),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中学习者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表征,进而进一步探索学生在课程思政五个维度上的表现,最终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成因。

根据Engeström(198778),活动系统模型的构成元素有:活动主体、整体目标(阶段目标)、调节工具(文化产物)、规则、社区、劳动分工、意义建构、结果(见图2)。本研究中的活动主体是指参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整体目标是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是否能达到预期,即对学生的三个维度(认知、情感、行为)、五项指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家国情怀和宪法法治意识)是否有促进提升作用;调节工具是指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或教学工具(如信息技术)等;规则是指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施要求(如前文提到的《纲要》、《指南》、教学大纲等);社区是指课程思政教学所涉及的参与社会互动的群体(如教学管理者、教师、同伴等);劳动分工是指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同事”“教学管理者与教学实施者”发挥的主要作用;意义建构是指学生主体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中对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情感;而结果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统一体(即情感体验)上发生的变化如何,是否达到育人效果, 即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4研究路径

基于前文对情感体验以及活动理论的解读,并结合课程思政的五项维度内涵,我们认为可以按照以下研究思路开展实证调研(见图3)。

已知活动理论可覆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全部过程,而课程思政内涵主要涵盖情感、认知和行为统一体(即情感体验)。Vygotsky1998294)指出,情感体验也与社会环境(如活动理论系统涵盖的所有要素)形成了统一体,并形成了个人独有的SSD,随后个体在SSD中进行意义建构,指引进一步发展产生新的社会文化行为,从而实现更高级的思维功能(认知)的发展,也就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向调研学习者的SSD来判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即该课程是否能促进学生在课程思政五个维度的发展,最终成为具有高级课程思政意识的学习者。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环境是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是客观环境,而SSD是个体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解读之后重新建构的具有个性化的环境。

根据以上理论框架,进一步建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实证调研的框架思路(见图4)。首先,为了获取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真实反馈,进而了解其课程思政意识(higher consciousness) 的发展变化,可通过以上问卷调查评定学生的起始水平,课程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前后测对比(陈雪贞 2019),以此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其次,质性数据能够使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究学习者的变化状况(秦丽莉,等 2020),故可结合质性方法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目的性抽样及最大差异抽样的方法(杨鲁新,等 2013),选取少数学生作为焦点对象。也可结合 Q 方法(鹿秀川、郑咏滟 2019)或者对访谈、反思日志、叙事的文本进行意义单位的编码(秦丽莉、任伟 2021),调查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课程思政元素时,在五个维度方面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即探索社会环境和个人情感体验中的影响因素,挖掘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及效果;为确保数据的丰富性,还可以收集教学大纲、课程教材、线上课程资源、授课教师ppt等数据,了解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另外,可采用三角验证,包括研究对象检验法和各类数据检验法(徐锦芬、张姗姗 2019)、长期观察研究场地和大量引用研究对象的话语(杨鲁新,等 2013)或者翔实地展示数据以及研究

人员的自我反思等方法确保质性研究的效度,能够具体化地呈现出不同个案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文秋芳,等 2004),最终在具体描述的基础上编码总结出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因素。综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验证其有效性的研究路径,如下图所示:

5结语

近年来,虽然国家持续强调各个专业课程需达到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但到目前为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探索方面,体现具体实证研究路径的研究亟需补充,且在已有研究中宏观理论分析多于微观实证探索,未来可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的探索。但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将另外撰文对此观点开展更深层次的实证研究方面的详细论述。

本研究紧密围绕当下热门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展开,尝试基于社会文化理论,使用活动理论和情感体验概念结合建构理论框架,是分析框架方面的一种创新实践,使用相似理论框架的实证研究亟需补充。在此前提下,本研究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的五项维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体)内涵结合设计了从学生视角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的问卷,提出尝试使用量化质性结合的研究路径,具体数据收集分析及结果讨论将在后续开展。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将尝试调研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以突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优势,探索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同向同行的改革路径及成效,以此响应国家育人方针。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461),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自: 外语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

转自:“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