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教学强调通过语言交流来学习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互动的教学行为。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是立足于交互理论的拓展,它存在多重维度,既表现为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更体现在课堂话语和课堂活动等不同层面,也反应在社会文化之中。其中涉及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包含课内活动的执行,也包括课前的教学准备和课后的教学评价过程,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动概念。
一、教学主体的互动
教学相长的意义在于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互动性外语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两个参与主体,即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上,它既包含由教师到学生的互动,又包含由学生到教师的互动,是一种师生课堂行为的双向互动模式。
由教师到学生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学是被决定的。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已从传统课堂的绝对主体地位转为走下讲台,以一种平等的协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和共同活动。现代化外语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教师要突破过去典型的以教代学、以教定学的教学观念,勇于与学生一起面对新事物,探索教与学的新思路,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同时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思想,不断赋予教学活动以新的生命力。教师参与学生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参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做任务的设计者,任务完成与否的检查者和监督者,以及任务完成质量高低的评判者,游离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之外。互动性外语教学要求教师要尽量参与到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除了课堂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外,还可利用网络优势,通过留言板、电子邮箱、聊天室、QQ群等网络互动手段,参与学生课外活动及作业完成的协商与讨论,使自己真正成为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一份子。在全程参与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等交流、意义协商、策略调整等手段,克服传统的程式化教学活动模式,使目标语成为交际的媒介和手段,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和内化环境。其次,参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过程。教育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教师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过程的自然组织者,是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目标的评价体系的参与构成要件。此处所提教师参与评价过程,主要是教师要积极参与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为目标的评价过程,尤其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过程。通过这样的评价参与,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互动,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师生平等,同时能让教师更加科学、客观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由学生到教师的互动。由学生到教师的互动,更多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那些传统认为只有教师才能从事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活动主要有备课、课堂组织与讲授、辅导答疑以及教学评价四个部分,教师要经过有意识的设计与安排,以不同的任务形式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给学生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学生对教师备课过程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邀请下参与如教具制作、资料收集,甚至包括教学设计等教学准备过程。学生还可以参与教师的形象设计过程,同时,通过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参与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优化过程。通过上述过程的参与互动,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已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被动参与者,而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执行者。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课程参与,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课堂认同感得到了加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效率。
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课堂的组织与教学内容的讲授。在目前我国高校大学外语课堂班级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发动学生参与课堂组织更有必要和意义。通过小组范围内的自我组织和一定形式的自我讲授,甚至通过课外的帮学活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到教师的角色中,为学生创造使用目标语言的机会,同时锻炼其组织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由学生到教师的互动,还体现在学生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过程的参与上。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吸引学生参加形成性评价过程,如开展学生之间的互评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档案的管理等等,也可吸引学生参与终结性评价过程,如试卷评阅和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使教学评价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促进语言的习得过程。
二、课堂话语的互动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语言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单向传递形式,现代外语课堂则要求教师要尽量控制课堂讲解的时间,课堂交互方式多以提问或讨论为主,尽可能多地增加师生间的话语轮次,同时,分组讨论中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要求在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下,话语交流除了理解核实的过程,还包括接近自然交流环境的确认核实、澄清请求等互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促进学生新的技能及认知结构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交互式话语帮助学生完成对语言文本的输入、理解和掌握,其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要学生简单地学会重复或模仿相应文本,而是希望学生以意义协商的形式换一种角度重新建构意义,再以新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完成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过程。因此,师生互动在关注输入文本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更要关注语言材料背后的语境信息和语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话语主体要通过积极的互动思考和协商,充分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话语形式和意义的有机结合。
信息交流是课堂话语互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交际情景,同时,在互动中要尽可能遵守信息交流的一般性合作原则,比如质与量的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等。教师要通过话语互动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信息交流促进语言习得。在这样的课堂话语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角色是平等的,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是互动的双向沟通。
信息差策略是促进课堂话语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则。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通心理需求。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需求有意制造一种信息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到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活动中去。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带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渴求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实现有效输入和高品质的语言输出。
三、课堂活动的互动
传统的语言课堂大多采取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课堂行为以教师的输出为主体,造成师生间很大的互动限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数时间只是被动地听,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维,以听代思、机械记忆,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失去了“活性”,既不能迁移,又不能应用;教师则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固步自封,逐渐形成主观、封闭、固守经验的教学思想,师生双方成了教与学两种不同动作的机械运作主体,缺乏真正的在交际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品质培养,在造成语言习得的低效性的同时,也忽视了外语课堂促进学生“人的发展”的基本目标。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的互动性,提倡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安排,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互动合作扩大其认知结构,产生新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语言能力。课堂活动的互动包括多种形式,可以有班内的配对、小组讨论、辩论,也可以是通过多媒体或网络手段实现的音像资料或网上资源的互动。在互动性课堂活动中,要强调知识与人的具体关系,努力从学生的经验、情趣、个性出发去选择和设计活动内容。教师要注意调控讨论方向,在关键的时候要能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深度。互动性课堂鼓励教师对单个学生、教师对小组学生、单个学生对单个学生、单个学生对小组学生等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模式,在多边的人际交往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和应变,在接近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发展其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四、社会文化的互动
语言的发展和运用离不开文化的滋养,社会文化与交际密切相关,受社会准则的制约。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课记忆的机械的文化教学模式,变机械性学习为行为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通过设置互动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文化体验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对目标语输入和输出过程的影响。同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母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目标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碰撞、调整、吸收、接纳,完成目标语文化的内化,从而缩短学习者与目标语群体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提高目标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文化得体性。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是教育工程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表明,课堂互动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进程中一个自由思考的、负责任的人,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12,(Z3),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章。
转自: 外语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
转自:“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