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自然·通讯》 | 气候变化和人类足迹影响下中国保护区的脆弱点

2023/3/20 17:34:35  阅读:167 发布者:

自然博物点评

全球保护区的土地覆盖比例拟在2030年扩建至30%,然而保护区的风险评估也甚为重要。Nawal Shrestha与王志恒等结合受威胁物种、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三方面综合评估了中国保护区的脆弱程度,反映出我国西南地区的保护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下最为脆弱。中国的环境保护开始从「重量」往「重质」改变,我国东部、南部无论在保护区或物种数量上均远超西部,而两者环境与物种殊异。若然摆脱基数影响,区分植被或区系独特性进行评估,或能在决策上达到更好的平衡。

文章信息

标题:Vulnerabilities of protected lands in the face of climate and human footprint changes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第一作者:Nawal Shrestha

通讯作者:Nawal Shrestha, 王志恒

第一单位: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

First published12 March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1914-w

概要

保护区是生物种群维持和减少栖息地丧失的首要手段。目前,约20万个保护区覆盖着全球15%的土地;而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计划中,此比例拟在2030年扩建至30%。然而,若仅关注覆盖比例而忽视保护效力的评估是远远不够的。在此,Nawal Shrestha与王志恒等人结合受威胁物种、气候与人类影响三方面综合评估了中国2,500余个保护区的脆弱程度。这个工作有助于各地保护区的抗风险评估,也为保护区扩建时的理想选址提供参考。

Fig. 1 中国保护区在气候变化与人类影响下的脆弱性格局

结果要点

● 位处华东、华北、西南以及中国西部的保护区遭受气候变化相对剧烈,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经历了60年以来程度最高的气候变暖。反之,东南、东北保护区所遭受的气候变化较为缓和。

● 遭受人类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华北、华东和西南的保护区,中国西部的保护区所遭受的人类影响程度较低。

● 所调查的受威胁物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的保护区,然而受威胁鸟种在华北和华东地区较为密集。相较华南,华北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受威胁物种数较少。

● 不同类群脆弱性综合得分在格局上不尽一致,如鸟类与木本植物的得分格局并无显著相关,而植物与兽类、兽类与爬行动物的得分格局则较相关。同时,所有类群的脆弱性格局都仅与气候和人类影响呈弱相关,气候影响和人类影响之间也呈弱相关。

● 若根据脆弱程度对保护区进行评级,处于最脆弱的“1级”级别的11个保护区大多归属云南省;另有148个处于次脆弱的“2级”级别,也大多集中在西南地区。评为“1级”和“2级”的保护区占所有保护区的7%,西南地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下最为脆弱的地区。

Fig. 2 保护区内不同物种类群的脆弱性指数

讨论要点

● 在物种受威胁的脆弱地区,气候变化的幅度显著增加,若气候变暖持续下去,受已高度威胁的物种会进一步丧失栖息地。

● 依当前趋势,物种丰富度不同的保护区会遭受不同比例的影响,物种丰富度高的保护区会遭受更严重影响。

● 与气候变化相反,人类影响力度在物种受威胁地区显著下降。尽管如此,人类也会同样青睐气候变化较缓的地区,在未来无疑仍是一个限制物种分布的因子。

Fig. 3 综合物种、气候、人类影响三方面下中国保护区的脆弱性评分 (1级为最脆弱)

数据来源简介

● 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图 中国大陆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前人发表及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去获取或绘制,共计2,572个带边界的保护区地图,共覆盖国内15.72%的土地面积。

● 物种分布地图 受威胁脊椎动物的分布地图获取自IUCN数据库,木本植物分布图根据《中国植物志》及前人发表的文献数据库绘制。选取受威胁物种共3,356种:其中含103种鸟,86种兽类,134种两栖动物,50种爬行动物,2,983种植物。

● 人类足迹地图 人类足迹数据图层来自https://wcshumanfootprint.org,根据建成区、牧耕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铁路、道路、航道等影响图层整合而成,分辨率为1 x 1 km

● 气象数据 气象指标选取月均最低温、月均最高温、月均降水;年份选取1961-19702010-2019两个时间间隔,即两个10年进行对比。来自http://www.cru.uea.ac.uk/data,分辨率为0.5 x 0.5°。

Fig. 4 物种、气候、人类影响三个脆弱性格局在不同类群的内部差异

参考文献

Shrestha, N., Xu, X., Meng, J. et al. Vulnerabilities of protected lands in the face of climate and human footprint changes. Nat Commun 12, 1632 (2021).

编译

|广州大学城自然博物城市物种与人类世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室

 |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转自:“城市物种与人类世生物多样性科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