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晚,“新安全格局”研讨暨第三届“风险社会与应急治理”研讨会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本届研讨会由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广州大学南方灾害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研讨会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灾变情境的应急社会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的大力支持。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童星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顾问高小平、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明教授、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王秉教授、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董幼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一弘副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惠教授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李进教授和副院长张延平教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陶东风教授和副主编董石桃教授在会上致辞。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主任李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利敏教授,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副主任袁红平教授先后主持会议。来自广州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石河子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陕西警官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本科生、研究生共170余人参加会议。
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李进教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陶东风教授分别致欢迎辞。李进院长代表主办单位对各位嘉宾和师生的参会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期待各位专家围绕“新安全格局”及“风险社会与应急治理”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他表示,自学报的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专栏成立以来,学术思想引领,成果成效显著,离不开学报主编团队的辛勤付出、专家学者们的信任信赖及读者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专栏计划今年第4期刊发“新安全格局”的研究专题,期望各位专家学者群策群力,继续支持学报发展,并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陶东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安全,安全已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话题,而安全与改革、开放、发展、自由及其他价值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新发展格局新在何处等已成为重要问题,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奉献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顾问高小平以《新安全格局与整体性治理》为题,基于整体性应急治理的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作为整体性治理的新发展格局是一种建构、一种态度、一种能力的新格局。以新安全格局统领的整体性应急治理,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为新安全格局做出贡献。而整体性治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目标,不是贪大求全,而是务实谦逊;作为发展方式,强调速度和质量双轮驱动;作为治理工具,是依靠法治和人民。他指出,整体性治理要求实现政府治理原则、行政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数字治理的赋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嵌入,从而实现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刚化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及全面提升安全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的功能。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围绕《新安全格局与韧性治理——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公共安全治理框架》并从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入手,讨论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出发论证了新安全格局的基点与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公共安全与韧性治理的新路径。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发展和安全关系处理的三个阶段及发展与安全两者的辩证关系,并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他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发展、开放、改革、创新的安全格局,要坚持整体性、人民性、有韧性三个维度。最后,朱正威教授表示要通过不断提升的结构性韧性、功能性韧性和保障性韧性,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明教授以《新安全格局视角下的平安中国建设制度变迁分析》为题,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内在反应的是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的追求,风险、危机、应急、安全等则成为新安全格局和新发展格局的共同分析框架的关键词。结合两大新格局渊源与“两大奇迹”的实现,他进一步阐述了新世纪与新时代安全治理的基础建设、能力建设、改革深化三个变迁历程及平安建设形成、驱动机制及其框架的持续优化。最后,李明教授从理念方法、治理主体、机制过程、基础保障、持续性建构等方面提出了新安全格局视角下平安中国建设的优化路径。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王秉教授聚焦《安全的现代定义及大安全的含义》,通过航班安全、消防安全、核安全三个现实案例以回应safety与security两者在中文词汇当中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国内外安全科学的角度对安全的现代定义及大安全的含义进行了解释。通过指出现代(普通)安全科学的学科基本问题,提出了现代(普通)安全科学的学科属性与方法论。最后,他表达了普通安全科学作为回应大安全的安全科学,其在安全学科群中的属性与地位是从具体到普遍,从个性到共性,从局部到整体的,同时也提出了安全4.0时代的安全科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目标。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董幼鸿教授以《技术赋能韧性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为题,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对新发展格局、新安全格局的理解。他阐述了技术赋能具有增强韧性城市危机预防、强化危机抵抗、提高危机恢复、提升危机适应的功能,但在赋能基层以推进实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数据准确性、统一性、权威性不够,技术障碍和管理壁垒削弱实战效果,数字素养不够而难以使应急数字化应用推广普及、迭代升级及因技术赋能而增加基层指挥平台 (网格平台)的负荷等现实问题。基于此,他提出需要完善数据治理、强化数据赋能应急。并加强反馈、前瞻部署,提升领导干部及基层工作人员的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同时也要求强化基层应急治理平台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以发挥基层治理平台指挥和统筹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一弘副教授围绕《事件驱动的政策学习》,针对在重大突发事件治理实践中所采取的事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提出了事件驱动的政策学习。通过梳理危机风险、政府问责、政策问题、及政策流程等角度的相关文献,提出了事件后是如何发生政策变迁的,未能“吃一见长一智”存在的治理困境和后事情问题方案之共识路径。最后,刘一弘副教授分享了有限理性与信息不成比例分配、行动主体的理念导向及外部信息与知识如何影响政策过程等理论基础。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惠教授以《应急治理中自组织驱动共同生产的生成逻辑——基于大规模网络众包的分析》为题,根据应急响应中的自组织与共同生产的特点,表明灾后突生的自组织在结构、行动和关系上都是灾前所不具有的,大规模网络众包则是作为一种应急治理中的自组织现象。她指出,正式制度提供的生长空间、网络包的初始自主性是应急治理中自组织生成的两个条件,目标聚合机制、任务扩散机制、资源生产机制、价值反馈机制则是应急治理中自组织驱动共同生产的四个机制。张惠教授表示,自组织主体间优势互补的特性能够大大降低灾害治理成本,帮助政府与公众形成牢固的伙伴关系。并从政府和公众两个视角提出了对应急响应中的自组织建设发展的未来展望。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专栏主持人童星教授作为特邀评论员对与会嘉宾的报告内容进行了详细点评。童星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是难得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七位专家的发言都颇有学术新意且紧扣“新安全格局”的主题展开讨论,并对每一位嘉宾的发言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不仅指出了每一位嘉宾主旨发言中的精彩创新之处,还出了一些诚恳的意见看法并提出部分问题进行反思。童星教授还强调需要特别关注“新安全格局”的新技术、新环境、新阶段三个“新”来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推进风险社会与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专栏主持人周利敏教授不仅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而且对每一位嘉宾的主题发言进行了详细周到的点评。他表示,本次研讨会观点新颖,令人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参加本次学术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
会议最后,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社科处处长张延平教授与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副主任袁红平教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董石桃教授分别作了总结发言。他们表示,本次研讨会中七位专家的多视角报告和两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令大家对风险社会与应急治理有了新的认知,新的思考和新的解决之道,恳请各位专家继续对《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给予支持,期待高水平的、优质的、引领性的成果能在广州大学学报栏目得以发表和呈现,为学界能够产生引领影响的意义和价值。
转自:“广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