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晓燕、吴安春 | 回顾与展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综述

2023/3/20 15:42:30  阅读:143 发布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一直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新中国教育实现从建起来、大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伴随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经验。这些经验除了目前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诸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阶级性”等,还包括对自身历史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代化大众化相结合等方面。系统梳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可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促进教育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启示。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整体而言,国内文献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两大研究类型和五个研究重点展开。两大研究类型即“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实践创新研究”。其中,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主要聚焦其科学内涵、发展逻辑、理论体系三个重点方面,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实践创新研究”主要聚焦其基本经验和实践路径两个重点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蕴。针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国内学者各抒己见,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核心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两个相结合”。一是同中国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运用到教育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现象和经验进行研究,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教育规律,从而使教育者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正确认识教育的功能、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此去更好地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实践”。二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此外,也要同中华民族特点相结合,即“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和民族品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一体化”。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是对“苏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框架的突破与发展。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初期,“苏俄成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主渠道,成为先进的中国人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可资借鉴的现成的具体榜样”。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主要体现为“以俄为师”,大量译介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著作,借鉴其主要教育理念及观点。在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学界开始深刻反思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存在的全面“苏化”“凯洛夫化”等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议题。在此背景下,首要的问题是摆脱全盘苏化的教条主义倾向,研究中国的教育事实,“一是罗列本国的教育事实,旨在证明本国的教育价值观念与规范”“一是对中国的教育事实进行客观的分析,把中国的教育规范也作为教育事实加以考察,从中发现中国教育特有的规律”,总结中国教育的实际发展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重新审思教育发展方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核心内涵是“结合”与“飞跃”。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就是通过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两个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即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用“新飞跃”或“第三次飞跃”概括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含原创性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此外,还有学者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提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观点、方法与中国不同阶段的具体场域中发生“矛盾碰撞”的必然结果,提出“必须要以中国自身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为基础,辩证地阐释、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的核心矛盾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逻辑规律研究

科学回答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内涵及依据,必须立足建党百年的宏大视野,历史地、贯通地、系统地梳理其发展逻辑及规律。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研究。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它大致经历了启蒙、发展、完善三个阶段。从历史逻辑看,党的教育方针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经验集成,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程总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实践创新的先河。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成为指导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伴随中国教育实践经历了从全面“苏化”和质疑批判苏联模式的重大转折,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进入“本土化”探索新阶段,重点是“试图将苏联教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反对学习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更多的是希望苏联式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中国化’”。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命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研究。有学者提出,解决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问题,首先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理论逻辑关系。我国学者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原点,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教育的基本论述,体现出以下三个层面的理论逻辑:一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本质属性”进行研究,强调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要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目的”进行研究。例如,学者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及教育方针等问题。三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进行研究,例如,关于通过实施全面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有学者强调,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中国化,必须遵循以下根本逻辑: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二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四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根本保证。

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实践逻辑研究。整体而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实践逻辑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什么化”“化作什么”“怎么化”这一逻辑主线。首先,有学者提出,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将其作为我们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同时,要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中学习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以什么化”的方法论基础。其次,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就“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科学本质、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实践意义、学科价值及其内在品质等问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化作什么”的核心内容。最后,“两个相结合”为新时代怎样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提供了根本方法遵循。发展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扎根中国教育实际,深入研究我国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论解释力和指导力,以理论的彻底品格彻底地说服人”。同时,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精准提炼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相通之处,将其融入党的理论创新视域之中。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中“怎么化”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是一个理论继承和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我国学界针对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个方向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点是实现“教育学中国化”,即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教育实践的教育学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处理好教育学中国化与中国教育学、教育学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教育学学科与相关学科、教育学学科与教育实践以及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规范性与自主性等关系”。另一个研究方向强调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点是紧密围绕“两个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指导,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及理论成果体系。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路径、中国特色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以及实践价值三个方面加以深入地理解”。该理论体系具有自身逻辑发展脉络和与外在关系相联系的动态理论系统,“其基本理论框架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认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做什么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应怎样发展)构成的”。

此外,有学者提出,加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理论体系,需要注意“中国化”和“教育化”两个问题,着重研究四个方面,即“系统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把握其理论精髓;系统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总结其核心内容与特征;强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的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强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的重大教育实践问题”。另有学者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战略目标、根本任务、发展规律、育人模式、动力源泉、依靠力量和治理体系等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全景式地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观方法论研究

随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逐步展开,学界逐渐将研究拓展到“全面地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动态地考察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本土化的研究等议题上来。有学者认为,只有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增强方法论自觉,才能更好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服务。

有学者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最根本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和意识、认识和实践、事物矛盾运动等基本原理,为人们更加准确完整地理解世界,进而“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一系列概念和范畴,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更多地体现在对个别领袖人物的思想研究,而较少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本体与价值进行深入探究,反映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因而,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学者强调,“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最根本的研究范式,其根本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以继承、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思维逻辑,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理论导向,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化”,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转化为指导中国教育实践的方法,需要完成这样几个“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必须中国化”“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必须当代化”“三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必须具体化”。

(五)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总结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围绕此议题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坚持中国化、民族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首要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智慧,从中寻求中华民族有机的基因性的精神和观念特质,形成中国特色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其次,有学者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要始终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是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特别注意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而拘泥于个别的教育观点;二是要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教育的实践发展;三是要深刻理解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最后,还有学者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不断深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能够实现中国化,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核心意涵包括对教育的思想政治领导,确保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正确办学方向行稳致远”。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为本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研究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特点

从研究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趋势。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及相关学说,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升华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形成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经历了由“理论诠释”到“理论反思”再到“理论创新”的研究轨迹,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在实践层面,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得与失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断总结其理论创新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从研究方法与思路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强调将文献研究、实践探索与理论升华进行有机统一。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创新,实现了从文本研究到实践创新、从理论借鉴到理论创新、从单一学科研究到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转变。具体而言,早期研究侧重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典原著中搜集、整理、提炼相关教育的论述进行文本研究,突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原汁原味的萃取与学习;后期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及中国现实的迫切需求,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方法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应用,即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及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方法上,由最初侧重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分析解读,逐渐侧重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拓展了研究视野,进一步体现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从已有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成熟度尚且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缺乏体系化、逻辑化。主要表现为多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成果为向度,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教育论述的多,研究重点多停留于质性判断层面,缺乏从学术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内在发生机制与发展进程加以全面概括提炼,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发展创新的历史必然性、基本规律、路径条件、成果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少,缺乏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

二是理论研究的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多集中于特定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范式,导致研究成果同质化倾向较为明显。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要更注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结合点”问题,提出原创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创新,后续研究亟须挖掘填补的方面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应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认为,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完整描述事物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应全面、系统地阐释其基本原理、历史逻辑、科学体系及实践路径。整体性研究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成果体系等问题展开的宏观的、系统的立体性研究。一是进一步夯实理论框架,促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做到教育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的整合;二是进一步丰富研究方式及范式,促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做到理论、实践的整合统一;三是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的研究。坚持用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这一过程,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基本内涵及发展规律,并按照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向继续将其推向前进。

(二)应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视野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主张、观点、方法纳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范畴之中。合理吸收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思想资源,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发展创新研究中加强“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紧密结合的学术视野,不断开拓研究视域,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进行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不同维度拓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领域。

(三)应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现实观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科学规律,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发展创新研究的理论指引。首先,要在研究重点上求得新突破,将研究重点放在“新时代”和“发展创新”上,即放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教育的原创性理论阐释上进行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政治立场、本质特征、价值目标、育人导向、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特别是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命题,围绕“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把握蕴含其中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其次,要在科学阐释新时代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上寻求新突破,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命题,关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四)应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方向,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体系建设和系统性研究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如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基本规律(辩证唯物史观)、教育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原理(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教育培养人的具体论断(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的实践哲学(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等,全面构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内容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战略目标、根本任务、发展规律、育人模式、动力源泉、依靠力量和治理体系等层面,结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内容要点,深入研究和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 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回顾和分析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动向、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进程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宝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审视纷繁的教育现象、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推动新时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

来源 |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1

作者 | 王晓燕(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吴安春(中国教科院研究员)

转自:“中国教科院”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