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资讯丨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协会成立

2023/3/20 13:51:05  阅读:115 发布者: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协会成立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学脉来源于抗战时期的延安革命文艺,产生于遗产保护蓬勃发展的21世纪之初,始终关注乡村、民族和传统社会,在服务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的进程中积极寻求自身定位。

2015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参观指导首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交流实践活动”成果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陈列室,位于5号楼A-203,为学院文化遗产教学和造型艺术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空间,同时是与社会各界互动的交流平台。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是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领域,具有建构社会共识、传承文化认同的意义。因此,汇聚学科资源、建设学术平台是加强高校文化遗产教育和实践的重要途径。中央美术学院的文化遗产教学,以美术史、考古学、建筑史及民间美术为特色,基于学科之间的融合,致力于沟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史与文化遗产、中央美术学院与遗产保护研究机构,旨在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体系。

人文学院+文化遗产 精彩瞬间

20209月,李军(左)、刘希言(中)和郑伊看(右)讨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闲步观妆: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研究展”工作方案。

20141月,乔晓光(左二)、董永俊(左一)带领学生考察云南澜沧龙竹棚寨拉祜族民间剪纸。

20194月,陈捷(中排左五)、孙骞谦(中排右五)带领学生考察山西应县木塔。

20194月,耿朔(前排右二)带领学生考察河南偃师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20194月,耿朔带领学生考察河南巩义北宋皇陵。

202210月,段牛斗带领学生参观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202012月,段牛斗带领学生参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协会,于202331日成立,得到校团委、学生会的支持,以及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指导,负责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兼职)、人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何乐康。旨在沟通各院系师生关于文化遗产领域的资源与需求;组织相关考察、交流和学术活动;提供参与遗产保护的多元化途径。围绕“造型艺术之于文化遗产”的主题,广泛联系,互通有无,在全校学生当中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培养遗产保护意识,为热爱文化遗产的同学提供互动平台。

祝贺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黄小峰:

文化遗产是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也是一项事业,衷心希望、热切盼望它在我们这里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美术学院委员会书记 徐新立: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愿志同者相伴,勤学以致用,在热爱中奔赴山海。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人文学院教授 陈捷:

上天入地观古今,动手动脚又动脑。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耿朔:

学问不仅在书中,更在天地山川间,迈出脚步,重返历史现场,将与无尽的未知相遇。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段牛斗:

希望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协会能够联络相关专业同学和老师,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路径、氛围。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董永俊:

艺术和文化遗产能够激荡出怎样的灵感?“遗产化”已经成为今人对待旧时风物的一种重要取向,“遗产”只有被良性承传才能真正转化为“财富”,释放出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与价值。文化遗产已经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入央美,以“文化遗产协会”的成立为契机,以多元灵活的学生社团为载体,我们期待更多新生力量参与进来,打破边界,突破惯式,在面向未来的文化遗产实践中创造无限可能。

来源:美术遗产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