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刍议

2023/3/17 17:30:22  阅读:154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2P15P1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摘自《教育研究》202210期,张玲摘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由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理论基础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它们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根源于正确方向,立足于历史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在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牢牢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

第一,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各级党委要把加强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首先,立德树人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立德树人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要用立德树人统率人的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其次,立德树人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人才的培养,知识技能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正确的价值观塑造更为重要。再次,立德树人是进行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既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满意的根本标准”。

第三,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首先,努力保障人民群众教育机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加快供给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进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截至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其次,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教育条件公平。比如,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等。再次,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第四,以优先发展为根本方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后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其内生性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现代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我国建立健全了以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一般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保障我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根本制度,并从2012年实现之后保持至今。

第五,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始终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等等。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做出战略部署。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将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六,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途径。首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其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中国最大的教育国情就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改革发展始终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始终要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教育需求出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再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条道路,一方面,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人;另一方面,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第七,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共建共治共享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推进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明确了方向。首先,教育治理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其次,健全现代化学校制度,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再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厘清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权责边界和关系,共同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八,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首先,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其次,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做“四有好教师”。再次,要让教师成为全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保障广大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的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从清末民初睁眼看世界“学西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缘于外交一边倒的“学苏联”,再到改革开放后“再学苏联和西方”,直到提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摆脱了教育现代化对外来教育的依附性,实现了中国教育的“主体自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开辟了后发内生自主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也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寻求教育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首先,国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无论哪一种发展模式,教育现代化都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现代化的启动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只有在国家实现独立自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教育现代化才能得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经验,就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其次,教育现代化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别国先进理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本国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再次,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将教育公平放在公共教育政策的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育扶贫作为实现阶层流动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贫困问题中“教育扶贫”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人数从60万人下降至680人,全国范围内,有1亿左右人口实现脱贫。中国提前近10年完成了联合国提出的减贫目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先进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辟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为探索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指明了方向。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