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以下简称案例论坛)致力于推动本土管理案例 与质性研究。第 10 届案例论坛于 2016 年 11 月 11-13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迎来海内外 107 所院校的 650 多名学者,盛况空前。斯坦福大学的 Kathleen M. Eisenhardt(艾森哈特)教 授作为特邀嘉宾做了主题报告和工作坊专题报告。此外,新任《美国管理学会会刊》(Acad⁃ 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主编、香港理工大学 Jason D. Shaw 教授,案例研究专家香港科技 大学 Sam Garg 教授,同济大学许玮元教授,以及本文第一作者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和工作坊 报告。这些报告主要围绕如何利用案例研究构建理论。其中,Eishenhardt 教授基于 30 余年 的案例研究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案例研究构建管理理论的方法和过程,有许多超 出 她 之 前 两 篇 关 于 案 例 研 究 方 法 的 经 典 文 献(Eisenhardt,1989a;Eisenhardt & Graebner, 2007)的新洞见。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以下简称案例论坛)致力于推动本土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第10届案例论坛于2016年11月11-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迎来海内外107所院校的650多名学者,盛况空前。斯坦福大学的KathleenM.Eisenhardt(艾森哈特)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做了主题报告和工作坊专题报告。此外,新任《美国管理学会会刊》(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主编、香港理工大学JasonD.Shaw教授,案例研究专家香港科技大学SamGarg教授,同济大学许玮元教授,以及本文第一作者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和工作坊报告。这些报告主要围绕如何利用案例研究构建理论。其中,Eishenhardt教授基于30余年的案例研究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通过案例研究构建管理理论的方法和过程,有许多超出她之前两篇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经典文献(Eisenhardt,1989a;Eisenhardt&Graebner,2007)的新洞见。
二、案例研究的适用范畴
案例研究有其特定的适用范畴,特别适用于“如何”和“怎么样”(即“How”)的问题,和“为什么”(即“Why”)的问题(Eisenhardt,1989a;Yin,2013)。案例研究采用的是归纳逻辑,其研究设计、抽样方法、理论贡献与定量研究有显著的差异,Eisenhardt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
(一)案例研究的一般适用范畴
案例研究的目标是构建理论(Eisenhardt 1989a),所构建的理论是由构念及其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命题、以及命题背后的理论依据这3个要素组成;构念和关系必需来源于数据。正因为案例研究扎根于数据,案例作为数据的载体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需要为研究问题提供理论情境,并对特定的情境进行充分的描述。案例研究需要深度沉浸于现象之中(Deep Immersion in Phe⁃ nomena),是一个从数据到理论的归纳过程,因而有其适用范围(Eisenhardt,2016b)。
第一,适用于缺乏已有理论的新研究问题,或者现有的文献或者理论存在缺陷,无法帮助解决研究问题。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微型电脑行业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管理者需要快速的制定决策,当时的管理理论体系还没有探讨如何快速决策,Eisenhardt(1989b)运用案例研究进行了探讨。
第二,适用于现有理论不能充分回答的研究问题,或者现有的理论存在缺口或缺陷,对特定的研究问题不能给出有意义的解释。例如,Ozcan和Eisenhardt(2009)发现关于企业家获取合作伙伴的文献都是从大公司或者知名企业家的角度,缺乏对年轻企业家或是小公司如何获取合作伙伴的探讨,采用案例研究填补了相关文献的缺口。
第三,适用于关注构建过程理论的研究问题。如果研究问题是要探讨某一管理现象随时间展开的过程,那么案例研究很适合构建过程模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过程模型包括纯过程模型 (Process-Process Model),即探讨管理现象的具体流程机制;也包括过程因素模型(Process-Variance Model),即探讨管理现象发展过程中不同因素变异水平(Level of Variance)相互之间的影响。例如,Heinze和Weber(2016)探讨了两家医院中药和西药结合进行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政治和社会过程。
第四,适用于探讨复杂的管理过程。在计量经济或者其他实证方法无法探讨这样的复杂过程时,应该考虑使用案例研究。例如等结果(Equifi⁃nality)过程情况——即存在多种不同的路径获得某种相同的结果。Davis和Eisenhardt(2011)探讨了大型公司之间,如亚马逊(Amazon)和思科(Cis⁃co),如何进行研发合作。合作是最终的“等结果”,但归结起来有3种方式,两种失败的和一种成功的方式。
第五,适用于核心构念难以测量的研究问题,例如研究问题涉及悖论或者身份认同等难以测量的构念。
第六,适用于需要深入挖掘极端现象的研究问题。例如,如果研究对象存在极端性,如罕见灾难中的管理实践(Petriglieri,2015)等,可考虑使用案例研究。
总的来说,案例研究适用于探讨过程即“如何”和“怎么样”的研究问题,而并不适合于探讨因素作用强度、调节变量作用大小等“是什么(What)”和“有多少(How Much)”的问题。
(二)单案例、多案例、双案例以及嵌入式案例 研究的适用范畴
每种案例研究都对应特定的使用范畴。单案例强调故事性,多案例强调构建简约与普适的理论,双案例强调案例的匹配性,嵌入式案例强调单个案例中多个层面分析的整合。Eisenhardt(2016)总结了各种案例研究设计的适用条件与优劣势。这几种研究设计也涉及理论抽样的问题(详见本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单案例研究适用于两种情况。第一,探究极端案例,最为形象的比喻是极端案例好比是只会说话的猪(Siggelkow,2007)。第二,对单个案例有唯一的或者是独特的数据获得途径。单案例的优势在于可以对单个情境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详尽的说明。并且,故事性强能够引人入胜,带来不同寻常的新见解和启发性。但是,其劣势有三:构建理论的普适性不够高;研究结果可能是多元决定的(Over-Determination),即有很多因素共同影响某个结果,但单案例很难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后,单案例构建的理论一般比较繁琐,不够简约。
多案例研究适用于3种情况:构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探究自变量的不同变异水平或者不同过程对因变量的影响;研究不同结果是如何获得的。与单案例研究相比,多案例研究的优势有三:首先是构建的理论更为精确,原因在于从多个案例中探讨了相同的现象。其次,所构建的理论也更为简约,因为分析多个案例可以排除其他解释的干扰并能进行更为精确的理论抽象。此外,构建出的理论更具备普适性。但多案例难度更大(Eisenhardt,2016b),其构建理论的优势是以牺牲故事性为代价的。
双案例研究适用于两类情况。第一,案例是一对相反情况。例如,Battilana和Dorado(2010)研究的是位于玻利维亚提供微金融服务的两家银行。其中一家成功,而另一家失败。第二,研究一对相互加强的案例,即两个案例的组合可以对同一现象进行互相映证和补充,能够增强理论的适用范围和抽象层次。双案例研究易于上手,其难度介于单案例和多案例之间,且既能满足一定的理论普适性又不失案例的故事性。
最后,嵌入式案例研究是指案例中嵌套案例,一般指研究者对所关注的核心现象在单个组织中的多个分析层次上进行研究。例如,Galunic和Eisenhardt(2001)关注的现象是企业中业务部门——它们包含不同能力和产品—市场职责——会不断重组,其案例来源于两个分析层次,企业和业务单元层次。嵌入式案例研究的优势有两点:首先,构建的理论整合了组织的不同层次。其次,正因为是在同一组织内,其他与研究主题无关的影响因素被控制,从而凸显了关键因素的变异对结果的影响。
严谨的案例研究不可拘泥于形式,包括特定的写作格式或者呆板的数据分析过程(Eisenhardtetal.,2016);但应提出有趣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在设计研究时注意控制和创造变量的变异,并以理论构建和理论贡献为目标。
(三)案例研究适用性的新见解
上述总结是案例研究适用性的基本准则,但也有一些新的发展(Eisenhardt,2016b)。例如,案例研究也能同其他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用,包括计量经济方法、仿真、数学模型、机器学习等。比如同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结合可进行更大规模(如30- 40个案例)的案例分析。案例研究也可以构建理论解读新兴理论 情境——例如中国的管理情境。此外,案例研究 也可以使用新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来源,例如社交 网络平台和博客等。最后,案例研究不仅重视新理论构建也注重理论深化(Theoretical Elabora⁃ tion),《美国管理学会学报》最佳论文集萃(第二 辑)中的几篇近年的获奖案例研究都是理论深化型的。
三、案例研究中理论构建的方法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匹配以后,如何才能做出理论贡献?Eishenhart教授在工作坊专题报告中就文献回顾、问题提出、研究设计与理论抽样、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写作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Eisenhardt,2016b)。
文献回顾是案例研究关键步骤之一,主要在3个环节起作用。首当其冲的是研究问题的提出。文献回顾在此能够发现现有研究的缺口和缺陷,帮助提炼研究问题。第二个地方是数据分析部分,文献与理论(参照理论)将被用于从理论上解释数据中所涌现出的规律背后的原因。第三次起作用是在讨论部分,需要基于相关的文献凸显理论贡献。研究者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期刊论文,并将论文进行归纳和分析。
对于案例研究,研究问题是一个开放的或者别人暂未涉及的问题。刚开始时,应该有一个较为开放的主题,并在进入企业和阅读文献后逐步打磨,使之聚焦。此外,提出研究问题时需考虑其目的:要么构建新的理论,要么对已有理论进行深化。
研究设计需要体现理论抽样的思想,有3个核心要素:样本聚焦研究问题对应的现象;样本能够控制与研究问题不相关变量的变异;样本能够聚焦或创造相关变量的变异。Eisenhardt(2016)在其专题报告中提供了6种案例研究的设计策略与案例抽样方法。其中前5种是多案例的研究设计技巧,最后一种探讨的是单案例、多案例以及双案例的适用范畴。
第一,竞争设计(Racing Design)。 指的是所选择的案例有相似的背景,在几乎相同的时间点展开特定的某项管理或者竞争行为,但是开展或竞争行为发生的过程有所差异。例如 ,Ozcan 和 Eisenhardt(2009)探究了 6 家移动游戏公司如何同其他公司搭建战略组合的过程。这 6 家公司几乎同时创建,背景相似,不同的是搭建战略组合过程 有所差异。
第二,变异设计(Variance Design)。选择案例的标准是控制和排除与研究问题不相关变量的变异,与此同时创造关注变量的变异。例如,Davis和Eisenhardt(2011)关注的变异是大型公司研发合作的不同过程,因此除了不同过程被凸显以外,其他影响大型公司研发合作的前因都被控制并排除。
第三,两极设计(Polar Types Design)。主要关注结果的两个极端,例如,快速与慢速决策(Eisen⁃hardt1989b)。通过创造和对比变异水平在两极情况下组织相关结果的状态来构建理论。
第四,等结果设计(Equifinality Design)。主要关注的是过程,因为案例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果,但是到达这些结果的路径和机制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比和归纳不同的过程的规律构建理论。例如,Hallen和Eisenhardt(2012)研究企业家如何获得资助关系。作者所选企业都获得了资助(等结果),但是因为企业家不同的性质(赫赫有名与籍籍无名)形成了不同的获取方式。
第五,过程设计(Process Design)。 目的在于增加构建理论的普适性。所选案例拥有相似的过程及相似的结果,符合复制逻辑中的逐项复制逻辑。
第六,单案例、多案例与双案例的选择。关于这3种设计的选择已经在第二部分适用范畴中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案例研究的数据来源应该是丰富的,主要包括观察、访谈、文档,以及问卷调研。其中,访谈过程中注意询问开放性问题(如请被访者介绍典型工作日的工作流程)或者非常聚焦的问题(即紧紧围绕构念的问题),即问题要么宏观,要么微观,切忌问一些中观的问题。最后,数据收集只有在当新增的数据已经无法给出新的洞见时达到饱和。
数据分析是理论构建的关键环节,包括以下4个方面:首先,撰写故事。每一个案例如同一个独立的实验,研究者应为每一个案例撰写其故事。第二,测量构念、发现规律。数据分析的核心思想是从数据到理论,构念和命题全都要扎根于数据,即在数据中得到支持并呈现证据。第三,构建理论。理论构建的方法是用数据同参照理论和已有文献之间不停的迭代对比,归纳出构念间的关系,提出命题,并做跨案例验证直至其能与所有案例匹配。第四,与文献和理论对话,利用已有理论中的逻辑、研究者自身的逻辑,以及来自实践领域被访者业界的逻辑对所构建的理论进行解释。
写作主要注意3个方面:合理运用图表展示数据和理论;命题和理论呈现时注意同时展示案例中的证据;一定要将构建命题背后的理论解释陈述清楚,并同已有理论与文献充分“对话”,以凸显研究贡献。
最后,Eisenhardt教授建议案例研究写作从讨论开始,从后往前写。因为,文章难点和出彩的地方在讨论部分,优先并下功夫撰写讨论部分可使论文更加精彩。
四、本土企业管理案例 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本届案例论坛是以“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理论构建”为主题,并且只接收研究型案例论文。论坛总计收到了来自海内外107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177篇稿件,通过初筛和评审专家双向匿名评审两个环节最终录用88篇,其中列入分论坛40篇,列入圆桌48篇(见表1)。来稿论文主题多样,主要包括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创新创业,互联网及互联网+等主题。本节主要基于本文第一作者在论坛的主题报告,并借鉴其他几位嘉宾的报告,主要评述本土企业管理案例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通过整理和分析10年来《管理世界》上发表的案例论坛综述以及第十届案例论坛投稿情况材料①,我们发现我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已经做到了“形似”,即规范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10年来,案例研究加深了对方法论的认识和理解,改善了方法的使用。例如,前几届案例论坛的投稿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问题不明确;基于多案例的研究过少;研究结论缺乏理论支撑;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缺乏相应的陈述;数据与研究问题不匹配;没有参照理论对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指导等问题(毛基业、张霞,2008;张霞、毛基业,2012)(见表2)。相比之下,近几届案例论坛的录用稿件的研究问题普遍比较明确,研究结论一般有较充分的论据作为支撑,并有了较为规范和详细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方法说明(毛基业、李高勇,2014)。
具体的进步反映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多案例研究明显增加,这使得案例研究构建的理论更具有普适性(Yin,2013)。二是理论贡献的导向更为明确:有了参照理论的引导(Creswell,2013)并有了同文献的对比(Colquitt & George,2011;Gelet⁃kanyczetal.,2012),理论与现象的契合度有所增强,理论贡献更有针对性。三是数据分析方法更为严谨,对关键构念的测量、证据展示以及分析方法说明都更为规范。四是研究设计与研究问题的匹配度有所提升等(毛基业,2016)。
然而,目前本土案例研究的理论贡献还比较薄弱(毛基业、苏芳,2016),同国际顶级期刊上的案例研究“神似”还存在一定差距。现阶段的挑战和问题归结起来分为以下5个方面(见表2)。
第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不匹配。正如2010年论坛主题报告嘉宾K.Elsbach教授所说案例研究最擅长于“凸显情境,呈现过程,解释规律”(黄江明等,2011)。表面上看,案例论坛录用论文一般都声称研究“How”和“Why”的问题,不少使用的是多案例研究。但实质上,有些论文仅仅是没有使用数学或统计工具,采用的是从质性素材归纳理论的方式,但充其量算是质性研究,并不算是案例研究,因为缺乏多案例的复制逻辑(跨案例比较)。有不少论文的研究问题本质是“What“和“Howmuch”,与案例研究方法不匹配。
第二,与文献“对话”不足:体现在“一头一尾”,即研究动机较弱,研究缺口界定不够精确;研究发现缺乏同已有文献的充分对比。在研究动机部分,许多作者对文献缺口的分析和定位不够精准,太过笼统,结果是研究动机模糊,也导致研究问题不够聚焦。在讨论部分,不少作者并没有围绕论文的研究发现同相关文献进行对比,没能很好地解释研究结论如何填补现有文献的缺口或者是化解研究困境,最终导致理论贡献模糊。
好的文献回顾能帮助案例研究聚焦研究问题和找准理论贡献点。许玮元(2016)和Garg(2016)都强调文献回顾是案例创作的第一步,是界定研究问题范畴与研究缺口或缺陷的关键。许玮元(2016)就如何利用文献回顾发现研究缺口和打磨研究问题提供了建议。首先,她建议在进入企业进行访谈前应该有充足的文献积累,通过阅读文献从中提炼感兴趣的主题。其次,在确定调研企业后,搜集关于调研企业的二手数据,例如财务报表,重大事件发布,新闻报道,有公信力的杂志等,形成企业大致的发展脉络,以此了解对象企业能否为研究主题提供合适的研究情境。最后,进一步检索和分析文献,精确定位研究问题,并找出研究缺口和初步的理论视角。这一步可以从研究领域开始检索文献,厘清现有相关研究的对象(自变量、因变量、假设、结论等)以及理论的使用和构建情况(研究方法、理论视角、研究启示与贡献等),然后再回顾一般的管理学理论。通过这一步,聚焦和精确定位研究问题。
在讨论部分,Garg(2016)认为此时作者与文献对话的目的在于回到文献综述时设置的研究缺口或是缺陷,并紧紧围绕研究结论,同远距离文献(Distant Literature)对比相似之处,同相似文献对比不同之处,以凸显理论贡献。
第三,案例选择—理论抽样问题。不少研究者对理论抽样的理解不足深刻,案例的选择仍旧存在与研究问题不匹配的情况。简单地说,理论抽样是选取能够回答研究问题的案例。理论抽样与随机抽样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研究问题和核心构念驱动的,它重点关注的是样本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目标构念或构念间关系的差异(Corbin & Strauss,2014)。单案例研究应该选择极端的案例,例如会讲话的猪(Siggelkow,2007),或者有独特数据获得途径的案例。单案例对案例要求极高,需要有极端启发性,同时强调故事性。这与大样本研究通常追求的代表性和普适性截然相反。很多初学者对此都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极端案例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把研究极端案例比喻为解剖一只会说话的猪,其意义在于如果发现它会说话的原因是某种基因突变,那么通过基因工程进行复制就可以使其他的猪也会说话。反之,如果解剖一只普通的猪,恐怕无法发现如何使它会说话。因此,单案例研究的理论抽样通常要求选择与研究现象高度相关的极端案例,例如行业最佳实践,甚至全球首创、独一无二。
多案例研究选择案例时需要满足复制逻辑(Yin,2013)的要求。其中的每个案例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实验,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并控制和创造核心构念(变量)变异。例如,Gilbert(2005)在研究组织惰性的结构时,选择的案例符合复制逻辑。他所选择的案例分两组,组内案例的组织结构相同,管理层认知相同,应对组织惯性的过程与结果相似,属于逐项复制逻辑(Literal Replication);相反,组间案例的组织结构不同,管理层认知不同,应对惯性的过程与结果不同,属于差别复制逻辑(Theoretical Replication)。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多案例研究,每个案例也需要有自己的故事。因此,本文第一作者提出“无故事不案例”,需要讲好每一个案例的故事(情境性和过程性)。这是与质性研究的本质区别,有些作者把质性研究误当成多案例研究,关键在于没有把每个案例视为独立的实验(故事),再运用复制逻辑进行多个案例间的比较。
第四,数据分析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研究者对参照理论的误用存在两个极端,之一是有些研究完全没有参照理论的指引,结果是就事论事的单纯的现象描述;或者闭门造车,得到的构念及理论是全新的,完全忽略相关文献和理论。另一个极端是完全束缚于参照理论,导致构建出的理论同参照理论“距离”过近,形成“使用案例验证理论”的弊病。这样的理论贡献微乎其微,还不如使用大样本检验理论。参照理论的使用应该是指引研究者构建自己的理论,不脱离已有理论也不圄于已有理论。其次,构念间关系的数据支持不足,即所提命题或理论归纳的过程含糊。解决方法是,在充分明晰构念定义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复制逻辑(多案例)(Eisenhardt,1989a)或分析技术(如时间序列、模式匹配等)(Yin,2013)、参照理论的逻辑,以及来自被访者的逻辑(Eisenhardt,2016a)等呈现详细的理论论证过程。此外,部分论文的理论抽象层次不够,甚至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次,不使用具有普适意义的构念;也有部分研究的分析单元含糊不清,分析方法选择不当;还有部分研究,所提命题无法证伪(例如,“不同企业资源的基础各不相同”),因此没有任何理论贡献。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高质量的理论贡献的产生。
最后,理论贡献模糊。同国际顶级期刊上案例研究“神似”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突出的理论贡献,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理论贡献问题随着研究方法规范性程度的提升也日益突出。很多作者对何为理论和理论贡献理解不够,与文献和理论的“对话”不深刻:一来没有精准的定位研究缺口,二来没有突出对已有理论的升华到底在哪里。例如,有些作者仅仅是提及概念和分类框架,而忽视了概念间关系和机理的解释,理论贡献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引言和文献回顾部分精准而明确地指出文献中的缺口或者理论困境,再在结论中明确指出具体的研究贡献(如新构念、关系或是过程)并讨论其如何填补文献中的缺口或化解理论困境。为验证自己的理论贡献是否表达清楚,Shaw(2016)建议用一句话陈述自己的理论贡献,即研究的结论是挑战、改变,还是发展了已有的理论。
10年案例论坛见证了我国管理案例研究的进展。“千锤百炼方精彩,精益求精显匠心”,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并关注中国特有的管理现象,多些耐心,继续坚持,本土管理案例研究一定能尽早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构建出高质量的管理理论。
本文来源:《管理世界》2017年第2期
转自:“学术必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